孔 政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 210003)
通用技術與其他學科不同,是以技術實踐為主要形式,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著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科。它是一門基于問題解決的,實用性較強的課程。
筆者從事通用技術教學多年,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困惑,如在教學內容上,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如何平衡?在學習評價上,相比于對學生技術成果的評價,對學生技術過程的評價顯得更為重要,在哪些方面最能體現技術過程?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彰顯著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地位,課堂教學看似“秩序井然”,實則整個課堂氛圍沉悶,不利于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這嚴重阻礙了通用技術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1]。教師只有營造自由、寬松的氛圍,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師應尋求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夠在自由、寬松的環境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體驗的過程中理解知識、進行深度反思,最終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它不是由教師將知識硬塞進學生的頭腦中,而是通過創設情境,采用啟發、引導、合作、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投入學習,讓學生經歷知識生成的過程,達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從而構建新的知識、積累新的經驗[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創設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激發學生對新內容的好奇,自然地實現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的目的,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3]。
例如,在蘇教版通用技術教材必修2“穩定結構的探析”這一章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選用學生熟悉的相機三腳架,在施力點處安裝推拉力計,請學生平推三腳架,在其剛呈現傾斜狀態時記下施力數據。在體驗過程中,教師建議學生選擇多個施力方向,其中三個典型方向如圖1所示。

圖1 三腳架施力示意圖
分析:三腳架被推倒時,施力方向不同,力的大小也不同。
思考: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
發言:重心位置、支撐面大小……
歸納:影響結構穩定性的因素。
學生推三腳架時,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全身心投入體驗情境。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學生深挖背后的原因,大膽推演出結論,體驗了知識整合與生成的過程,同時提高了思維的活躍度,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習力[4]。
實踐操作是高中通用技術教學的必要手段,也是體驗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教學“結構的穩定性”的內容時,教師應由任務出發,讓學生手腦并用,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而實現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促進知識理解、提高學習效能等目標,這是培養學生工程思維意識的有效路徑[5]。在“結構的穩定性”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實踐任務——“吹不倒的結構”。
任務要求:用撲克牌設計制作一個穩定的結構。
測試說明:將結構靜置在指定位置,用微風扇在水平距離40 厘米處對其吹風,堅持20 秒無任何部件掉落,且整個結構穩定、不翻倒。這時,測量結構的垂直高度,記為有效高度。有效高度越高的結構得分越高。
材料要求:15 張撲克牌,結構連接處不能使用膠帶、膠棒等黏合劑。
明確任務后,學生結合剛剛學習的結構穩定性相關知識,分析所給材料的特性,思考滿足要求的連接方式,著手設計結構,繪制結構草圖,在腦海中模擬搭建結構的雛形,反復分析不穩定因素,不斷修改設計,并開始實踐制作。學生在搭建實體結構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完善設計,最后進行測試評價。
在體驗中,教師應確保任務及選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形成技術意識[6]。
體驗不是最終目的。學生對結構穩定性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7]。通過結構的設計與制作,學生能從技術的角度看待結構的穩定性,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感受技術與設計的關系,為深入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身主觀能動性,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同時分析了現象背后的成因,反思實踐操作中的不足之處,完成取舍和整合[8]。學生按照任務要求設計“吹不倒的結構”時,需要思考撲克牌裁多寬合理,琢磨橫裁、豎裁紙質纖維在承重方面有多大區別,考慮插接連接方式的利弊,探究風對結構受力的影響因素……
有的學生對自己設計制作的結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剖析與評價,如材料的處理、結構穩定性因素的均衡方法、插接方式的處理等。有的學生從自己的側重點出發對結構的設計做出評價并提出質疑。在思辨、討論中,學生對“吹不倒的結構”的設計方案越發明晰。所以,教師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引導學生產生思維碰撞,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學生交流、互動、合作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9]。
在高中通用技術實踐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通過具體、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體驗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感悟,調動其手、腦、思維、注意力等多種要素,使其體驗技術設計逐步深入的過程[10]。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其良好的學科素養,拓展 知識體驗的深度,從而構建完整的技術思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