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老爺』即為本境的土神巡游安境的一種儀式,意在祈風調雨順、百業興盛、人和家安。
廣東潮汕地區的“營老爺”民俗是一種傳承自遠古時期,以攘災祈福為目的的傳統儀式活動,也是民間除了祠堂祭祀活動之外以建立自治秩序為目的進行的重要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數萬鄉寨輪流抬著“老爺”神像舉行游神活動,諸神偕同萬民共慶,場面熱鬧而隆重。
“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俗稱,也稱“迎老爺”“游神賽會”“迎神”“社火”“社日”等。“營”為潮州方言用詞,有“回繞”和“畛域”的意思。“老爺”在潮汕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潮汕各地的“老爺”名目眾多,其中有城隍、關爺、媽祖等“官方認證”的神明,也有南極大帝、玄天上帝、呂祖等佛道諸神,而民間奉祀的神更多,如三山國王、安濟圣王、雙忠圣王、水仙爺、珍珠娘等。“營老爺”即為本境的土神巡游安境的一種儀式,意在祈祐風調雨順、百業興盛、人和家安。
“營老爺”之日又稱社日。“營老爺”活動是由鄉閭的伯公(潮汕人稱土地公為伯公)祭祀活動發展而來的。“社”本義是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及祭禮,而社日就是祭祀土地神的節日。祭祀土地神又分為春社和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秋社日。另外,又有官社、民社之分。其中,民社為二月二日,俗稱“土地生”。

隨著歷史的發展,伯公祭祀與廟祀逐漸結合起來,后來多由廟宇承擔祭祀功能。潮汕地區的人們祭祀的神明眾多。不同的宗族、村莊,甚至街巷都可能有自己祭祀的神明。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原因,幾個村莊也會共同祭祀神明。這些“老爺”各有各的“管轄”范圍,按照等級被組織在一個系統中。而祭祀這些老爺的儀式和活動從單純的宗教儀式漸漸發展成為盛大而內容豐富的祭祀活動。清雍正年間理學家、曾任普寧縣知縣的藍鼎元在《潮州風俗志》中寫道:“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放燈結彩,火樹銀花,舉國喧闐,晝夜無間。”
“營老爺”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和二月間舉行。舉行時,按照事先安排,各村輪流“營老爺”。村落之間、民眾之間常以此為賽,相互比斗活動規模、獻神儀品、社戲技藝等,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營老爺”活動的不斷發展。

“老爺” 巡游,意在祈求風調雨順、百業興盛、人和家安。

潮汕地區的人們祭祀的神明眾多,祭祀儀式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