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關瑞明
現代建筑,從字面上理解,很容易想到『從西方古典建筑到現代建筑』的發展過程及其形成體系。中國現代建筑經歷了傳統建筑的現代化過程,包含了『西學東漸』『洋為中用』的歷程。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觀點,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古為今用』的思想。向傳統學習『中學』和向西方學習『西學』是兩種同時存在的思想與方法路徑,有時相互排斥,有時融會貫通。本文關注的問題是『中國的當代建筑設計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營造智慧』,換言之,就是中國現代建筑設計如何在延續中創新。

1929年,中國營造學社成立;1930年,梁思成、劉敦楨先生應聘入社;1934年,梁思成先生邀請劉致平先生入社。這是中國營造學社開創階段的幾個重大事件。中國營造學社旨在“整理國故,發揚民族建筑的優秀傳統”。傳統民居作為傳統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受到了營造學社先驅們的關注,他們提出了“現代建筑,民族形式”的設計思想。
20世紀80年代,傳統民居復興,很多民居研究專著相繼出版,帶動了民居學術研究的繁榮。在民居研究的熱潮中,學界有識之士提出了“民居—創造的源泉”與“民居—建筑創作的重要借鑒”等學術見解,與當年中國營造學社“整理國故,發揚民族建筑的優秀傳統”的研究宗旨一脈相承。以前較少深入研究建筑理論與建筑歷史的建筑師們,也希冀通過民居研究尋找建筑創作的靈感。建筑理論工作者與建筑師的出發點不同:前者為了整理國故,弘揚傳統,研究重點是回顧歷史;后者旨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建筑創作之路,目的在于面對現實。然而,兩者其實殊途同歸。

從改革開放至今,社會各界對不同時期、不同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下建成的“千篇一律”建筑與“奇奇怪怪建筑”多持批評意見。很多現當代建筑師在學習與借鑒國外建筑的設計經驗時,或是盲目模仿、生搬硬套,或是采用泛濫的國際流行式,或是偏好審美品位低下的“新奇特”形式。建筑師們積極探索“繁榮建筑創作”的本土化途徑—借鑒傳統建筑的精華與經驗,有識之士呼吁:“對中國傳統進行調查研究,除遴選出精品作為歷史文物與科學遺產加以保護外,更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認識其科學與藝術精華,創造性地用于當前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筑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筑”包括了傳承性(中國特色來自中國傳統)、時代性(現代化的功能與審美要求)、創新性(傳承性與時代性的結合)。
傳統民居作為傳統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受到了中國營造學社先驅們的關注,他們提出了『現代建筑,民族形式』 的設計思想。

住宅“類設計” 模式生成圖
1980年,吳良鏞先生在北京菊兒胡同危房改建中推出了“類四合院”的居住形態模式,并于1993年憑借該工程榮獲“亞洲建筑師協會優秀建筑設計金獎”和“世界人居獎”。在傳統民居某一特定形式上冠以“類”字的稱謂,始見于吳先生的“類四合院”,此后一段時間未有人再論及,就連“類四合院”也改稱“新四合院”了。對此,吳先生在《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我們早期發表的文獻中稱之為‘類四合院’,后來考慮到為了通俗起見,本書改用‘新四合院’一詞。”
在吳良鏞先生“類四合院”的啟發下,筆者在《建筑學報》2000年第11期撰文提出了住宅“類設計”模式,讓“新四合院”重新回到“類四合院”上來。事實上,“類四合院”與“新四合院”這兩種稱謂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然而,“類”與“新”二字,就建筑設計而言,其所指的重點截然不同。“新”是相對于“舊”而言的,強調建筑的新舊不同,即設計的“創新”;“類”的釋意為相似、范式等,強調建筑的新舊傳承,即設計的“創新”與傳統的“延續”。延續與創新是建筑設計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缺一不可。延續是對建筑傳統的學習與借鑒,發掘與提煉建筑文化豐富的歷史積淀;創新是建筑設計的靈魂,是建筑師的使命,洋溢著建筑文化濃郁的時代氣息。
在當代的住宅設計中,“類”作為一種設計手法、一種設計思維,就是當代住宅設計對傳統居住文化的延續與創新。“類設計”既是一種設計方法,使“傳統民居中的某些經過提煉的要素在當代住宅設計中得以再現”,又是一種創作思維,把傳統民居作為當代建筑創作的源泉,使當代住宅設計在延續中再現建筑的地域文化,在創新中尋求建筑個性的表達。
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民居類型都能夠延續或值得延續的。因此,住宅“類設計”模式可以解釋為:第一步,需要對所有的傳統民居進行“類型遴選”。第二步,把遴選出來的民居作為范式,在范式中進行“要素提煉”,這些要素可以是單純的建筑形式表征,可以是單純的建筑文化內涵,也可以是兩者兼而有之。“我們要研究人居環境學,找出各個地區的范式。要根據地區性的特質因勢利導,包括需要探討建筑地區性,發展地區建筑”。第三步, 在當代住宅設計中把這些要素作為傳承性的元素,與當代住宅建筑的功能與審美結合,通過思維創新創新性研制出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住宅“類設計”模式。
延續與創新是建筑設計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缺一不可。延續是對建筑傳統的學習與借鑒,發掘與提煉建筑文化豐富的歷史積淀;創新是建筑設計的靈魂、是建筑師的使命,洋溢著建筑文化濃郁的時代氣息。
吳良鏞先生主持設計的北京菊兒胡同改造工程是國內較早探索傳統民居空間模式與當代住宅組群設計相結合的優秀范例,是典型的從空間角度對地方民居進行“類設計”的作品。古都北京大至皇家建筑、小至百姓民居,均以大小不一卻如出一轍的合院體系構成嚴謹的城市空間。菊兒胡同住宅組群的工程實踐是建立在“有機更新”的城市發展理論上的一種嘗試。傳統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人家住著一個獨立四合院或者由多個院落組成的合院體系,隨著家庭人口增多,或者產權轉讓與變更,常會使得一部分獨戶四合院變成多戶“大雜院”。
北京菊兒胡同的『類四合院』是『在延續中創新』,延續了傳統四合院的四面圍合、四水歸堂和四合庭院的要素。

北京菊兒胡同鳥瞰圖

菊兒胡同內院照片
“類四合院”的設計思想實質是將傳統四合院中圍合院落的單個房間整合成按現代居住功能組織起來的單元式樓層住宅,在設計手法上把平房四合院變成樓式四合院,把獨戶四合院變成多戶四合院,從而實現容積率擴大。“類設計”的類型遴選對象是北京四合院,要素提煉包括:(1)四面房屋圍合中間院落的四合院空間布局;(2)四面房屋坡屋頂“四水歸堂”的建筑形式;(3)多個住戶可以共享的四合庭院。“類四合院”是以院落為核心、在院落周圍建立起新的空間秩序,賦予院落空間新生命力。
傳統民居基本上都是低層獨戶住宅,庭院是住宅內部的露天空間。由于城市的發展,土地資源緊張,獨戶住宅已不可能被廣泛采用,但作為休息、交往與活動空間卻深得居民的喜愛。建筑師順應這一社會需求,將傳統民居的空間模式運用于住宅組群設計中,實現了庭院從戶內私家空間向鄰里公共空間的轉化。北京菊兒胡同的“類四合院”是“在延續中創新”的代表作品,延續使用了傳統四合院四面圍合、四水歸堂和四合庭院的要素。此外,還有多處創新,“它通過基本院落和配院的搭配,避開質量較好的房屋和‘釘子戶’,以靈活的組合適用了不規整的建設基地……”當然,還可以研制出新的“類四合院”設計方案。
“拜占庭滅亡時搶救出來的手抄本,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雕像,在驚訝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個新世界—希臘的古代,在它的光輝的形象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逝了;意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這場被史學界稱為“文藝復興”的建筑運動,實際上是在向古希臘和古羅馬學習的“類設計”運動。
伯魯乃列斯基在主持建造被稱為“文藝復興建筑第一朵報春花”的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工程之前,花了幾年的時間考察古羅馬與拜占庭的建筑遺存,參照哥特式建筑,研究出新的結構形式和施工工藝,其創作的復建工程是“在延續中創新”。古羅馬、拜占庭和哥特式建筑是佛羅倫薩主教堂穹頂工程學習的“范式”。
伯拉孟特在著手制定圣彼得大教堂準則的設計方案時,就想要建造一座“時代的紀念碑”。他說:“我要把羅馬的萬神廟舉起來,擱到和平廟的拱頂上去。”潘泰翁萬神廟的拱穹頂直徑為43.30米,馬克辛提烏斯和平廟的拱穹頂高度為40.00米、跨度為25.30米,均是古羅馬遺跡中拱頂較大的建筑,成為圣彼得大教堂設計學習的“范式”。這種學習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向古代學習的再創作”。圣彼得大教堂復建工程的設計建造時間漫長,跨越一個世紀。繼任者米開朗琪羅同樣也是抱著“要使古代希臘和羅馬建筑黯然失色”的雄心壯志著手工作的,把“古代希臘和羅馬建筑”作為大教堂設計學習的“范式”。建成后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頂的直徑為41.90米,接近萬神廟;其希臘十字兩臂的拱頂高度為46.20米,跨度為27.50米,均超過和平廟。他們“要創造一個比古羅馬任何建筑物更宏大的建筑物”的愿望實現了。
無論建筑的目標是什么,建筑學始終在尋求記憶中的空間形式及其所提供的生活體驗。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布局、空間形式上的象征與隱喻是建筑要素的有機構成。即使是杰出的建筑大師,也會以歷史優秀建筑作為原始創意“范式”。換言之,“在延續中創新”就是“類設計思想”的集中表現。
無論建筑的目標是什么,建筑學始終在尋求記憶中的空間形式及其生活體驗。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布局、空間形式上的象征與隱喻是建筑要素的有機構成。即使是杰出的建筑大師,也借鑒過去的優秀建筑作為他們原始創意的『樣本』 。換句話說,『在延續中創新』就是類設計思想的集中表現。

佛羅倫薩主教堂的穹頂和喬托鐘塔

遠眺圣彼得大教堂
傳統民居是一切建筑的起源。古代宮殿、寺廟、衙署與驛館等建筑的空間模式無一不與民居同構。在當代傳統民居的“類設計”中,民居的精華元素和優秀經驗不僅對住宅單體與組群設計具有指導作用,也為公共建筑的設計提供了借鑒范本。任何類型的建筑,就其形式創造與空間感知等方面而論,其本質是相通的。因此,“類設計”的思想與方法也是一致的。
武夷風格顯然不完全是武夷傳統民居風格。建筑師在青瓦與紅瓦之間做了大膽選擇,放棄了閩北傳統民居常用的青瓦,選用了與武夷山丹霞地貌色彩相似的紅瓦,這是創新。『五宜五不宜』的建筑原則是傳統民居的體量、布局、色彩、風格的延續。武夷風格充分體現了『在延續中創新』的『類設計』思想。

武夷山莊

從武夷山莊庭院看大王峰
武夷山莊坐落于福建省著名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大王峰與幔亭峰麓,地處閩江源頭崇陽溪畔,毗鄰武夷宮,與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僅有一水之隔。由楊廷寶先生、齊康先生等多位建筑師聯袂設計的武夷山莊酒店,對地方建筑的新風格進行了探索,其方法也可以概括為“在延續中創新”。楊廷寶先生當年在武夷山提倡“五宜五不宜”的建筑原則,即“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淡不宜濃、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遵循此原則,他們在武夷山景區和度假區建成的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被稱為“武夷風格建筑”。
武夷山莊一改當代旅館建筑的大體量風格,化整為零,對特殊環境進行了適應,體現了“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的建筑原則。作為公共建筑的武夷山莊,因其體量較小,而具有了與傳統民居外觀相似的可能性。相似性是“類設計”的前提,在“類設計”的過程中,建筑師從民居的形式表征入手,體現“宜土不宜洋”的建筑原則。“土”是鄉土,是地域性。武夷山莊單體形狀小巧玲瓏,整體輪廓錯落有致,隱藏于山體和綠植中,整體色調清新淡雅,藝術地再現了閩北民居的神韻,把“宜藏不宜露”與“宜淡不宜濃”也充分表現出來。
實際上,建筑師在青瓦與紅瓦之間作了大膽選擇—放棄了閩北傳統民居常用的青瓦,采用了與武夷山丹霞地貌整體色彩相似的紅瓦。因此,其風格顯然不完全是武夷傳統民居。

“類設計” 流程的四階段圖

福建省壽寧縣大安鄉溪墘村傳統民居的要素提取

福建銀山花田游客中心的“類設計” 創作
銀山花田景區項目位于福建省壽寧縣大安鄉境內,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該景區有全國第一個以銀礦為主題的礦山公園,核心區官臺山丘壑連綿,山水相依,銀硐棋布,風景獨特。出于對景區功能布局的考量,游客中心選址位于官田場村通往溪墘村與官事街分岔路口處。
在實際操作中,“類設計”首先是對當地傳統建筑進行調研。有些頗具聲望的建筑師因對某個地區的傳統建筑調研不足,其“類設計”成果就會出現理解偏差。在“前期調研”充分的前提下,“類設計”的核心內容就是“類型遴選—要素提取—新元素植入—設計再現”四段式。
通過對銀山花田景區內溪墘村傳統民居進行調查走訪,選擇溪墘村的傳統民居作為提取元素范本。
(1)灰色瓦坡屋頂:灰色的“蝴蝶瓦”在壽寧縣大安鄉的傳統民居中被大量使用;屋頂沒有進行過多裝飾,連正脊和斜脊的灰磚也沒有坐漿和勾縫。
(2) 本色木構架:壽寧縣盛產木材,支撐民居屋頂的核心結構是木構架。在夯土墻與屋頂之間,刻意把木構架裸露出來,有利于通風和采光。
(3)土黃色夯土墻:壽寧縣黃壤、紅壤較多,用來夯筑土墻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成品具有良好的防水、吸潮和保溫、隔熱性能;裸露的夯土墻呈土黃色。
(4)黃褐色石墻基:夯土墻的墻基通常需要進行防潮處理;壽寧縣傳統民居的墻基使用當地的亂石、卵石和毛石,呈黃褐色。
“類設計”是“在延續中創新”,在進行“要素提取”后,還要“與時俱進”,采用新材料作為新元素,把新元素植入設計中。植入的新元素主要有:
(1) 透明玻璃:透明玻璃是現代建筑中廣泛使用的材料,而當地傳統民居早已采用透明玻璃,只是開窗面積偏小。
(2)鏡面玻璃:鏡面玻璃是玻璃的二次加工產品,其中,銀鏡玻璃是最廣為使用的色彩,這與銀硐“銀光閃閃”的視覺效果非常洽合。
『類設計』理論的核心包括了傳承性、時代性與創新性,傳承性表現出當代建筑設計通過向傳統與經典學習,來傳承傳統與經典。時代性不僅包括當代建筑功能對空間的要求,建筑材料與建造技術的當代水平,以及當代對傳統與經典的認知水平。創新性展示出當代建筑設計要把傳承性的『舊』與時代性的『新』巧妙結合,實現『在延續中創新』的類設計思想。
(3)鋼筋混凝土:鋼筋和混凝土是現代建筑中最常見的建筑材料,具有較好的強度和適應性,在設計中可以展示其在“跨度”上的力學性能。
建筑設計的首要任務是滿足建筑的功能需要,基本方法是利用各種技術條件,通過建筑師的設計思維,把建筑空間與形象展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從傳統民居中提取的四種要素就會被“巧妙”地再現出來,實現對傳統的“延續”。同時,最為常見的三種新元素也會被植入設計中,從而將延續與創新融于一體,完成對“類設計”的空間與形象的塑造。
然而,在“類設計”中,“設計再現”不是簡單地模仿,需要有所“突破”。比如,再現作為墻基的亂石墻,就可以突破墻基的界限,選擇合適的體塊做成整體造型。此外,對“傳統”而言,現代材料以及應運而生的現代構件以“異質”的角色參與建筑的造型構成。比如,在原來厚重封閉的夯土墻上要開稍大一點的玻璃窗,在屋頂與夯土墻之間透空的木構架處需要增設玻璃進行防護。
本項目于2018年獲得福建省土木建筑學會頒發的“第十三屆優秀建筑創作獎”一等獎。
“類設計理論”追求傳承性、時代性與創新性。其中,傳承性表現出當代建筑設計師通過向傳統和經典學習來傳承傳統與經典;時代性體現為當代建筑功能對空間的要求、建筑材料與建造技術的水平、當代建筑設計師對傳統與經典的認知水平;創新性展示出當代建筑設計師把傳承性的“舊”與時代性的“新”巧妙結合起來,實現“在延續中創新”的“類設計思想”。
“在延續中創新”的設計思想發端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古為今用”的思想,與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之后提出的“整理國故,發揚民族建筑的優秀傳統”思想異曲同工。20世紀80年代,學界提出的“民居—創造的源泉”與“民居—建筑創作的重要借鑒”等學術見解,與吳良鏞先生在北京菊兒胡同改造工程時提出的“類四合院”的設計模式殊途同歸。本文作者將兩者結合起來,提出了住宅“類設計”模式,繼而把住宅“類設計”向建筑“類設計”拓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架起了一座學術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