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洪鐵城 供圖洪鐵城(部分)
中國建筑發展了幾千年,其中蘊藏著諸多的營造智慧。在建筑設計界,我們經常提倡,要繼承和發揚營造智慧,將其應用于現代建筑營造中。不過,現代建筑究竟如何繼承傳統營造智慧呢?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本文中,筆者就試圖進行一些探析,以供大家參考。


江南古鎮
現代建筑如何繼承營造智慧?這是一個既古老又新鮮的話題。說它“古老”,是因為這個話題在我國建筑設計界已爭論了幾十年;說它“新鮮”,是因為當下提繼承營造智慧,又有了新的指向—有選擇性地繼承和發揚。
幾十年來,業內一直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著爭論: 現代派認為,要破舊立新,只有現代“方盒子”建筑才能滿足時代需要,表現時代進步;而保守派則認為,要繼承傳統,只有守住傳統才能守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在保守派中,又分“形似論”與“神似論”兩派:前者認為,繼承傳統就應該原原本本地照搬傳統,以求表里如一;后者則認為,繼承傳統時也應該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以求推陳出 新。
就繼承傳統而言,我更為贊成“神似論”的觀點。畢竟照搬傳統終究缺乏創造力,不能體現時代進步。我們寫文章時,為何強調“文貴于新”?因為文章有新意—新的主題、新的語言、新的結構,才能討人喜歡,才更有價值。作為“三大美術藝術”之一的建筑藝術亦然。照搬傳統的建筑作品,嚴格地說,并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當然,此話也不能一概而論。退而言之,在古城區、古街區或古園林里照搬傳統來建造一幢仿古建筑,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案。
用發展的觀點來看,我們在繼承營造智慧時,應承其精華并發揚光大。
著名建筑設計大師戴念慈曾努力嘗試走繼承傳統之路,并進行了諸多實踐。
在山東曲阜闕里賓舍設計中,他采用了雙坡頂、十字脊等傳統設計手法,并利用灰磚、灰瓦等傳統材料,將建筑的色調、質感做得極為精致到位;他嫻熟地運用四合院、三合院等傳統平面布局,將建筑的體量大小、空間比例、尺度、序列等都做得極為妥帖、恰到好處。正是他這一系列復古式設計使作品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戴念慈先生為事專注,為人低調。闕里賓舍亦如其人,靜靜地坐臥在孔廟旁邊,不搶主角風頭。其實,他走的正是“形似”之路:將繼承傳統的功夫努力體現在形式上,將推陳出新的功力悄無聲息地發揮在內里及細節處。即便如此,依然有人會認為,這樣的建筑作品缺少了新意。但筆者認為,緊挨曲阜孔廟建筑組群,他走“形似”之路是較為穩妥的選擇。
當然,走“形似”之路必須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務必摸著石頭過河,穩扎穩打。若因設計比例失調,建岀一個不倫不類的建筑來,就貽笑大方了。這就好比唱歌,若是把一首耳熟能詳的歌唱跑了調,則十分尷尬。
朱熹有云:“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我們只有先領悟了傳統建筑的營造智慧精髓,才能更好地運用它去營造建筑之美。

山東曲阜闕里賓舍

古徽州府衙

安徽黃山市歙縣縣城(鳥瞰圖)

黃山市歙縣人民政府行政中心

徽州現代徽派建筑
徽州人勤勞而充滿智慧。他們一直以實際行動將徽派建筑文化發揚光大。他們從傳統徽派建筑中發現和總結岀黑、白、灰“三原色”,并應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賦之以傳統徽派風韻。前幾年去徽州古城考察,只見滿眼的粉墻黛瓦,地方文化特色體現得十分鮮明。
據說,徽地建筑師立了一個規矩:在傳統村落、歷史古鎮或古街區中設計建筑,必須遵循傳統來設計和建造;在近現代街區中設計建筑,則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營造出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建筑,以讓“左鄰右舍”相協調; 在一片嶄新的現代街區中設計建筑,則可進行大膽創新、大膽設計,將傳統徽派建筑中黑、白、灰“三原色”等元素巧妙運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中,推動徽派民居建筑設計向更加美好、宜居的方向發展。
在繼承和發揚營造智慧的過程中,徽匠、徽地建筑師進行了許多的實踐。其中,黃山市歙縣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就是他們最重要的實踐成果之一。此建筑作品主體以白色為主色調,黑、灰兩色應用于圧頂、檐口等部位作點綴之用,使其徽派建筑文化氣息非常鮮明。同時,大膽地舍棄坡頂,用八片高過屋面的片墻組合成形似于傳統馬頭墻的屏風墻,賦予了該建筑傳統美和時代美,堪稱“超然之為”。這種“神似”手法完美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值得點贊。
筆者特別欣賞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與蘇州博物館。概括地說,緣由有四個:一是他從江南傳統建筑中提煉出了白、灰“二原色”為主色調; 二是他從江南傳統建筑中發現了“寓建筑于園林,寓園林于建筑”的藝術手法;三是他從江南傳統建筑中發掘了“密不通風,疏可走馬”的空間布局模式;四是他從江南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對歷史文化和藝術進行二度創作的樂趣。
北京香山飯店或蘇州博物館,走進去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很中國、很江南、很傳統,第二個感覺是很歷史、很文化、很藝術,第三個感覺是很大氣、很新潮、很現代。這兩個建筑作品就是貝聿銘運用“神似”手法設計出來的杰作。
1982年10月15日,貝聿銘與陳從周在北京談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貝聿銘說:“中國大地最妙的地方在于花園和建筑是分不開的,融為一體的。”說完,他又強調了一句:“中國傳統建筑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房屋和庭院是分不開的,融為一體的。”陳從周對貝聿銘的發言表示非常贊同,并稱贊香山飯店是“‘樹高千丈落葉歸根’之作”。
貝聿銘說:『中國大地最妙的地方在于花園和建筑是分不開的,融為一體的。中國傳統建筑最特殊的地方在于房屋和庭院是分不開的,融為一體的。』

江蘇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水廣場假山一角
北京香山飯店和蘇州博物館都是貝聿銘充分消化吸收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后創作出來的精品。就拿北京香山飯店入口處的一片構筑物來說,行內人一看就知道它的設計創意來源于江南古牌坊—是類似于三間一樓式的牌坊。不過,它既沒有江南古牌坊常見的挺拔粗壯的兩柱或四柱,也沒有江南古牌坊常見的一樓、三樓或五樓的飛檐頂蓋以及大小額枋、斗栱與雀替之類的構件,就連建造的石材也不是江南古牌坊的常用石材。因此說,他走的是“神似”之路,運用的正是“神似”手法。
再比如,在蘇州博物館水廣場后面設計的假山,又以“奇”制勝。貝聿銘當初在設計假山時就感覺遇到了困難。他認為,江南傳統假山藝術以“瘦、透、漏、丑、奇”聞名天下,今人已無法超過,只能另辟蹊徑。他首先在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所著《園冶 · 掇山篇 · 峭壁山》中找到了創意設計依據:“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但是,究竟如何呈現?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的他苦思冥想,最后,在米芾的一幅山水畫中找到了靈感。他立馬派人前往山東一家采石場,挑選了三十多塊大石頭,按自己的構思切割加工后進行布置,從而構筑成一幅精彩的立體山水長卷,成就了一件假山藝術經典之作。
尤其要說明的是,蘇州博物館緊鄰拙政園、忠王府等古建筑群,在此采取“神似”手法做建筑設計是不容易的,甚至是有點冒險的。但是,貝聿銘成功了—一幢現代建筑與一片傳統古建筑群和諧共榮,而且親密無間。因此說,蘇州博物館堪稱“源于傳統又高于傳統之大作”。坦言之,筆者從中讀到的不僅僅是建筑美,更寶貴的是貝聿銘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思維與創作方法。
這就是貝聿銘先生的“神似”手法,堪稱“神來之筆”。可以說,北京香山飯店和蘇州博物館不僅可以作為中國營造智慧在現代建筑中得以傳承的經典案例,同時也可以作為中國傳統建筑融入時代、走向現代化的成功案例。

北京香山飯店大門

北京香山飯店
2019年1月,筆者出版了《中國婺派建筑》一書,其中為婺派建筑歸納了“六大營造智慧”。
第一表現在風水八卦方面: (1)基址座位講究“四靈俱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可護佑宅院,祛邪、避災)。不過,婺派建筑在朝向上并不嚴格苛求正南正北,稍有偏離也不要緊,只要“四靈俱全”就是好風水。(2) 講究中軸對稱,即整個房屋布局間數與開間尺寸對等、均衡。其設計理念出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尚中”思想:“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頤文集》)(3) 講究八卦齊全,宅院多方方正正。《太白陰經》有云: “天圓地方,本乎陰陽。陰陽既形,逆之則敗,順之則成。”傳統思想認為,房屋只有方方正正的才能八卦齊全,平衡陰陽。(4) 講究門不騎卦(門不能設在兩卦交界線處),特別是宅院的總門、大門、主門和房門不能騎卦。我們的傳統風水學認為,騎卦的門不吉利。
第二表現在資源利用方面: (1)利用地形高低差將溪流引進村莊,以供生產、生活使用。(2)回收屋頂雨水加以貯存,作為宅院消防用水。
第三表現在建筑設計方面: (1)空間序列設計方面,通過軸線將房屋和院落串聯組合起來,使之交融共生,相得益彰。(2)空間結構設計方面,三間上房與左右各三間廂房圍合成一個院落,左右兩隅各兩間洞頭屋,兩邊均以走廊連接,使室內外空間及灰空間有機融合,結構合理。(3)使用功能設計方面,三間上房中,明間作為公用的堂屋,兩次間為長輩的臥室;左右廂房則是孩子的居住小單元,洞頭屋是廚房、廁所和貯藏室,走廊不僅供通行,也是供婦女做針線活的地方。由此可見,其使用功能十分齊全。

徽州古村

浙江東陽盧宅

浙江東陽盧宅大門

東陽盧宅肅雍堂

東陽盧宅肅雍堂內景
第四表現在專業配套方面: (1)消防設計方面,在大宅院兩側走廊端頭各有3個門可作為消防出入口,而120平方米左右的大院落則作為消防作業區,可讓整個院落都處在水源覆蓋范圍內。(2)通風設計方面,大院落為整個宅院提供了應天接地的通風換氣口,兩側的6個走廊門則作為氣流接納和排放口,空氣可以自由流通。(3)日照設計方面,十三間頭的房子都可以直接采光,而且都不朝正南(偏東或偏西一點),如此夏天南屋可免遭暴曬,冬天北屋則可接受更多的日照,從而更加宜居。(4)排水設計方面,院落三邊都設計了明溝,并最終將排水統一匯入陰溝進行外排,排水系統通暢。(5)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十三間頭大宅院建筑密度高達60%~70%,容積率高達1.6~1.7,堪稱節約用地的典范。
第五表現在材料應用方面: (1)有的建筑采用錫板做防水卷材,防水效果絕佳。比如,浙江東陽盧宅肅雍堂天溝采用錫板做防水卷材,500多年來都沒有漏過水。(2)因地制宜,用最合適的墻體材料來筑墻。婺派建筑習慣用青磚筑外墻,用木材構筑內墻,外硬內軟,方便適用。(3)就地取材,生態環保。婺派建筑中有諸多采用塊石、片石、鵝卵石及生土筑外墻的案例,取材便捷,生態環保。
第六表現在聚落形成方面: (1)十三間頭可算是一個建筑基本單元,再加一個建筑基本單元即可組合成二進院。(2)當數個二進院進行縱向、橫向串聯,即可形成大建筑群。(3)當數個大建筑群接連成片,便形成聚落。
十三間頭的房子都不朝正南(偏東或偏西一點),如此夏天南屋可免遭暴曬,冬天北屋則可接受更多的日照,從而更加宜居。
筆者在上文中就傳統營造智慧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分析,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探討“現代建筑究竟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營造智慧”這一問題。
當下,人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方式是多元的。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繼承和發揚傳統營造智慧。
比如,古人利用地形高低差將天然之水引入村莊聚落乃至屋前屋后,就非常值得借鑒。當下在新型城鎮建設中,我們同樣可以考慮將附近的河流、湖泊等天然之水引入城市、引入小區。如此,可讓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為城市居民營造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再比如,許多傳統村落建筑布局甚為緊密,用現代規劃術語來說就是“低層高密度”。這種建筑布局有幾大優點:一是戶戶人家可以占天占地,陰陽和諧; 二是你挨我、我挨你,促進鄰里關系融洽;三是建筑密度大、容積率高,可節約用地。這種建筑布局可以為城市郊區和小鎮的民居小區建設提供很好的參考。
就建筑的朝向問題而言,當下人們常片面地講坐北朝南。殊不知,古代建筑雖講究坐北朝南,但多是偏東或偏西向的,并非正南正北。如此,夏天南向房屋不至于太熱,冬天北向房間不至于太陰冷。從風水學的角度來講,房子朝正南“火”太旺,一般人住在這樣的宅子里怕是受不了的。所以,通常房屋的朝向要偏東或偏西一點為宜。這一點也可以供現代建筑設計師參考。
從微觀層面來講,也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能保讓東陽盧宅肅雍堂500多年不漏水的防水錫板,絕對是最佳的防水卷材。如果能借鑒先人經驗,用現代科技手段仿制岀一種市場化新型高級防水產品,或將解決全世界的建筑防水難題。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全國各地的古村鎮、古建筑中還深藏著眾多營造智慧等待我們去挖掘、解讀和認知,更需要我們去傳承。筆者認為,對于這些營造智慧,我們如果能夠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必將為我們新時代人居環境建設做岀更大的貢獻。

美麗新鄉村社區

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的玻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