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淵釗(西北民族大學)
經濟增長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世界各國必須面對的永恒話題。工業革命以來,城鎮化的興起使城市經濟蓬勃發展,如今城市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對中國而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然離不開城鎮化的力量,中國也已經實現了規模和速度都史無前例的城鎮化,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過去的經驗表明,城鎮化無疑有利于中國的經濟增長,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模式需要發生轉變;對于城鎮化,國家也于 2014年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 2020 年)》,將城鎮化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在新常態下,城鎮化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在地理上與多個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接壤或相鄰,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省份,云南省的目標是南亞和東南亞的輻射中心。然而云南省的經濟發展長期位于全國下游,2018年云南省地區生產總值 17881.12 億元,盡管增速名列前茅,絕對值依然位列全國第25位;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7.81%,與2018年全國平均水平59.58% 相差近12個百分點,且大部分城鎮人口都集中于省會昆明,其余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更低。要加速云南省經濟增長,城鎮化的作用更加不可或缺。那么云南省的城鎮化究竟對其經濟增長有何種效應?本文將要研究這個問題。
1.城鎮化的定義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將會產生城市,從而開始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是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目前廣為接受的城鎮化定義是,城鎮化是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遷移的結果不僅是鄉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還有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上升。城鎮化還表現為農業人口向工業和服務業人口轉換,經濟的主導逐漸由第一產業轉變為人口高密度集聚的城市工業和服務業。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看,城鎮化是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逐漸上升的過程。但城鎮化也可以指更加寬泛的范疇,除了人口遷移,還有從鄉村到城市的土地、經濟活動和文化等各方面社會變化。
2.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通常指國內生產總值(GDP)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它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經濟增長理論從經濟學誕生之初就伴隨經濟學發展至今,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理解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經濟增長理論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典增長理論、新古典增長模型和內生增長模型。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出現是經濟增長理論走向成熟的開始,一般以拉姆齊發表的《儲蓄的數學原理》為標志,它意味著經濟學開始以動態視角研究增長問題。
城鎮化的經濟增長效應,首先表現在兩者的相關性上。一般而言,城鎮化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Lampard(1955)發現,在不同的階段,美國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國內學者周一星(1982)也持類似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生產總值的對數大概成正比。
Henderson(2003)以 國 家 層面的數據計算得出,城市人口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相關系數高達 0.85。McCoskey et al(1998)通過模型估計也表明,從長期來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城鎮化對經濟增長有重要推動作用。Henderson(2003)通 過1960年 到 1995 年的跨國面板數據研究指出,盡管城鎮化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性,但城鎮化本身并不會直接推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他也說明了準確衡量城鎮化經濟增長效應的困難之處:各國對“城鎮化(urbanization)”的定義就不完全相同,使得城鎮化很難統一量化;考慮到城鎮化有終點而經濟增長沒有終點,在某個時點會出現城鎮化完成而經濟增長繼續的現象,比如已經高度城鎮化的發達國家;非洲地區存在特殊情況,一些非洲國家在快速城鎮化的同時反而伴隨著低收入和生產總值負增長。換言之,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不同國家之間差別非常大,無法準確度量影響的大小,甚至難以確定符號的正負(McCoskey et al,1998)。對于非洲國家城鎮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異常關系,Fay et al(2000)認為這不足以推翻城鎮化對經濟增長有正向影響的結論,城鎮化伴隨著經濟負增長可以用外生因素的影響來解釋,例如收入結構、城鄉收入差距和種族沖突等。他們還發現,越是缺乏民主的國家,城鎮化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就越弱。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城鎮化開始真正起步,有學者分析了當時世界各國的城鎮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進一步分析了中國的數據,認為在工業化的不同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之間有高度的一致性,兩者呈共同增長趨勢;一個國家在正常發展過程中,城鎮人口比重的增長,一般來說與人均生產總值的對數大致成正比(周一星,1982)。也就是說,人口城鎮化水平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王金營(2003)認為,人口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可分為兩個階段:線性拉動和指數增長型拉動。線性拉動階段一般出現在城市化到達高水平階段之前,城市化到達較高水平后,將進入指數增長型拉動階段,即越高的城市化水平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越大,而1950年到 1998年的數據表明,中國尚處于城市化增長的線性階段。實際上,為了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能要求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同速度,否則城市集聚的規模效益就沒有了意義(馮俊,2002)。關于城鎮化對經濟增長更長期的影響,有研究認為只有當年的城鎮化可以顯著促進經濟增長,滯后一期或更多期的城鎮化率對經濟增長反而呈現負影響,直至收斂為零(施建剛等,2011)。
云南省的城鎮化發展雖有著較長的歷史,但與其他發達城市相比,其發展現狀的形勢卻不容樂觀,具有城鎮人口比重過低、城鎮化率落后于工業化率、城鎮建設面積不足的特點。依據云南省的城鎮化發展現狀,可以判定云南省的城鎮化還處于滯后型的發展模式。下面,本文對云南省城鎮化發展的現狀詳細展開說明。
1.云南省城鎮人口比重
為了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平衡,中央政府于2000年頒布了“西部大開發”的經濟發展戰略,并成立了專門開發西部的領導小組,針對西南十二省制定具體的發展政策。在此背景下,云南省政府對于省內的城鎮化發展也制定了詳細的規劃,為云南的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2009年以來,云南省的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具體見圖1。

圖1 2009-2018年云南省與全國城鎮人口比重趨勢
圖1即為云南省2009-2018年的城鎮人口比重趨勢圖,從該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來,云南省的城鎮人口比重穩步提升,但卻一直落后于全國的城鎮化水平,云南省的城鎮人口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缺口還比較大。盡管云南省的城鎮人口比重從2009年的34%提高到了47.81%,但與全國的城鎮人口比重相比較,仍然具有較大差距,但差距從2010年開始有較為明顯的縮小趨勢。
2.城市建設方面
隨著云南省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省內也加大了對于一些公共服務、城市設施、基礎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城市的基礎服務水平有所提高。但橫向比較而言,云南省的這些城鎮基礎服務和全國比仍是處于一種落后狀態,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2009-2018年全國與云南省城市建設情況
表1為 2009-2018年全國與云南省城市建設情況,從表中結果可看出,三項城鎮建設指標中,云南省僅有一項指標(城市污水處理率)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其他指標均低于全國水平,可見,在城鎮化建設方面,云南省與全國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云南省的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經濟增長的速度逐步加快。地區生產總值不斷增加,對外貿易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逐漸改善,就業結構逐漸優化,都是云南省現階段經濟的特點。且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實施,為云南省的經濟增長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正確認識云南省的經濟現狀對實現云南的經濟騰飛有著重要意義。
1.云南省的地區生產總值
由于云南省的地理位置遠離我國的金融中心上海,也遠離政治中心北京,因此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云南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缺乏有效的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1978年,云南的地區生產總值僅有69.05億元,在全國處于倒數,且其中只有12.01億元是第三產業的貢獻值,所占比重不足百分之二十。為了使區域之間的經濟增長均衡,我困政府針對落后省市,專門出臺了一些促進經濟增長的戰略政策,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在此背景下,所出臺的《云南省城鎮化發展“十五”規劃》(200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2009年)、西南橋頭堡(2011年)等政策,為云南省的經濟增長迎來了全新的機遇,云南省的經濟增長步伐有所加快。至2013年,云南省的人均生產總值也由2009年13590元增加到2018年37136元。(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2009-2019年云南省與全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及差值
根據表2的結果,2009年至2019年,云南省的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均呈穩步上升的趨勢??杀M管云南省的生產總值一直穩步提升,經濟增長有著較強勁的勢頭,就橫向比較而言,其人均GDP與全國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且差距呈擴大趨勢。(具體見圖2)

圖2 2009-2019年云南省與全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變化趨勢
由圖2的云南省人均GDP變化趨勢圖中,可以看出其人均GDP以遞增的速度在增加,但與全國的人均GDP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并且差距逐漸擴大,直至2018年差距開始逐步縮小??梢?,盡管云南省在近年來的經濟已較快增長,但增長的步伐仍然大幅度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步伐,就全國范圍而言,云南省的經濟增長還居于較落后的狀態。
2.云南省的產業結構
1978年,云南省的地區生產總值為69.05億元,第一產業的貢獻值為29.46億元,占比42.66%,第二產業貢獻值為27.58億元,占比39.94%,第三產業貢獻值為12.01億元,所占比重為17.39%,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幅度的落后。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確立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在新的政策背景下,云南省的經濟發展速度開始加快。至2000年,云南省的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提高至2011.19億元。在全省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的基礎上,云南省政府也通過制定合理的經濟發展政策、合理的產業發展方向,使得省內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產業發展逐步轉向合理的模式。第二產業的貢獻值在1987年為84.3億元,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的貢獻值,第三產業的貢獻值也于1992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的貢獻值186.8億元,為212.86億元。隨著第二、三產業比重的不斷擴大,云南省的產業結構也不斷地向更合理的模式轉變。
截至2018年,第二產業的比重為38.9%,第三產業比重為47.1%,三次產業的比重成為三、二、一的局面,具體見表3。

表3 2009-2018年云南省產業結構
盡管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省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日漸加快,產業發展不再是以第一產業為主,但從表3中可看出,2009年起,云南省的三次產業仍一直保持著三、一、二的比重構成,第三產業的比重一直落后于第二產業。直至2014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比重,云南省的三次產業開始變為三、二、一的比重構成,2014年起,第三產業比重逐漸增長,這表明了云南省產業結構的逐漸優化。
在研究經濟數量問題時,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被許多學者廣泛應用。該模型把資本、勞動力參與情況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構建的原模型方程如式(1):

在式(1)中:A 是一個大于 0 的參數,用來表示可用的技術生產率;K 表示資本投入量,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來表示;L是勞動力的投入情況,用就業人員表示。α是一個大于0且小于1的常數,用于表示C-D生產函數中的K和L分別是如何貢獻于國內生產總值,即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得益于α倍的資本投入,1-α倍的勞動投入。
本文的實證研究,在原生模型 (1)的基礎上,引入人口城鎮化率。并且假定云南省的經濟增長主要由資本、勞動力和城鎮化三個要素決定,構建新的模型方程如式(2):

公式(2)中常數 A 為促迸經濟增長的其他技術進步影響因素,X 為引入的待研究的自變量,用于表示人口城鎮化率,人口城鎮化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用參數γ表示,ε即隨機誤差項。為了減少數據的波動性且不改變原始數據的協整關系,給式子(2)的兩邊分別取對數,得到新的表達式如下:

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云南省統計年鑒。所有原始數據如表4。

表4 2009-2018云南省經濟增長模型相關數據
2.數據處理
因為對數函數不改變函數的單調性,并可以消除異方差和平滑數據,減小數據序列的波動性,本文對所有序列數據進行了對數化處理,這樣做既能夠保證數據序列的平穩性,又不會改變原序列的特征,處理后數據如表5。

表5 2009-2018云南省經濟增長模型相關數據對數
利用Eviews8.0 根據處理過的數據對云南省城鎮化率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方程分別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結果如表 6 所示。

表6 回歸結果
可以得到回歸方程LnY=-0.687911+0.150414LnK+0.679169Ln L+1.443020LnX,回歸結果顯示可決系數R2為0.992170,表明K、L、X能解釋Y的99.21%變化原因。F=253.41539(P=0.000001<0.05),表明方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DW=1.699808,表明殘差序列不相關。
經濟意義檢驗結果表明:第一,K、L、X的系數都為正值,表明資本的投入、勞動力的投入、城鎮化都對經濟增長有正向相關,與理論模型中的假設描述相一致。第二,城鎮化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云南,城鎮化率每增加 1%,能夠創造 1.443020 個單位的人均GDP。
通過對云南省的城鎮化和經濟增長進行分析,本文認為二者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較全國水平而言還比較滯后,要充分地發揮云南省的東盛自貿區、橋頭堡的戰略作用,就必須加快云南省的經濟增長,推進云南省的城鎮化建設,因此針對云南省的城鎮化發展現狀和經濟增長水平,本文有如下的政策建議:
云南省由于地處西南,受人文、歷史、地形因素影響,省內的城鎮化發展較內陸城市而言起步晚,扶持城鎮化的政策比較少,且力度不足,這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目前,云南省的城鎮化發展較成熟的地區主要集中于以昆明為首的滇中地區,而其他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則較為落后,這主要是由于市場自發的力量所導致的。滇中地區是整個省的中心地區,在市場的無形拉力下,人口、資源、技術主要向著滇中地區進行集聚,使得滇中地區的城鎮規模擴張,城鎮設施不斷改善,而滇中以外的地區,則屬于云南省的外圍地區,難以形成大規模的人口、要素的聚集,整個省內的城鎮化發展極不均衡。因此,本文認為,要想促進云南省其他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就必須改變單一的以市場主導的城鎮化驅動模式,在利用市場力量的同時,更要加強政府的力量,形成市場與政府相結合的城鎮化驅動模式。政府應結合當地的地形條件,適當出臺相應的政策,如鼓勵鄉村人口進城務工、對其給予一定的補貼;放松戶口遷移的限制;對沿邊地區給予更多的財政補貼,改善這些地區的城鎮設施。通過政府的政策干預,強化政府的引導,使市場推力與政府拉力相結合,轉變城鎮化原有的驅動模式,形成一種更合理的市場——政府驅動模式,更好地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云南省作為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省內有許多地區直接與鄰國接壤,如西雙版納州、紅河州、迪慶州等地區。東盟自貿區的成立,使得這些沿邊地區與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來往更加密切,具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因此,云南省政府可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對這些地區的發展投入更多的資金,扶持這些地區的成長性企業,建立更加方便完善的交通線,使這些地區能夠更好地吸引外資,更多地與鄰國進行貿易往來,從而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加快沿邊口岸的發展,可以更好地帶動其周圍地區的發展,使其向周圍的其他城鎮進行輻射影響。一些山地城鎮,距離沿邊口岸較近,而距離滇中城市較遠,若希望通過滇中地區的發展來帶動這些地區的發展,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通過加快沿邊口岸的發展來帶動這些地區的發展則是一個更切合實際的過程。因此,云南省政府可以加大扶持沿邊城市的力度,增加更多的專項資金來發展這些沿邊城市,既有利于促進云南省的對外貿易,加快云南省的經濟增長,也有利于帶動沿邊城市周邊的山地山區的發展,從而促進這些地區的城鎮化發展。
一個城市的經濟得以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就是該城市有著合理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構成、產業規模的大小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直接影響著該城市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邊疆地區,長期以來,各民族多是從事于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的生產,這是云南省經濟增長速度較慢的最深層次原因。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制約了云南省的經濟增長步伐。因此,要想加快云南省經濟增長的速度,就必須認識到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云南省經濟增長的制約,必須加快轉變云南省的產業結構,對其進行升級優化。例如,云南省可以在一些經濟增速較慢的地區建立試驗區,對這些地區內的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給予大力扶持,并對該區域內粗放型經濟增長的企業增收更多的稅。然后,在該區域內開展培訓,專門針對那些只會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通過課程的講授使這些居民能夠從事農業以外的其他產業的生產。最后,將試驗區內的成功經驗引入其他城市,使其他城市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實現產業的升級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