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娜 饒志堅
摘要:隨著我國對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推進綠色農業有機化發展已成為云南區域綠色農業發展的重要一部分,本文通過分析目前云南省區域綠色農業、農產品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繼而提出一系列對策,對實現云南區域綠色農產品取得更好的綜合效益有著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綠色農業;SWOT分析;措施
1 前言
農業是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對社會穩定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綠色發展理念是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在2019年和2020年,作為有機農業的第一大文件,政府十分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到2021年,云南省種子面積將達到416.74萬hm2,產量將達到1950萬t,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得到了改善。農業更加穩定,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體系不斷完善,一級生態標簽不斷推出,加快了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逐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改善農村環境,支持發展有機農業。
2 綠色農業概念界定
綠色農業作為“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十五”規劃綱要中,最先被提出。綠色農業旨在科技、管理、農民素質方面得到優化,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在保護生態文明的前提下,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和數量安全,達到“高產、高質、高效”的一種生產模式,是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一個綜合效益。
3 云南區域綠色農業發展的基礎與現狀
3.1 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云南省大部分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幾乎沒有商品經濟的出現,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一系列農業改革后,農業生產逐步由單一化糧食生產轉向農林漁牧多樣化發展,出現了商品經濟[1]。進入21世紀后,云南省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促進多產業共同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蓬勃發展。
3.2 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加快九湖流域農業源污染治理,實施“三品一標”農業增產新舉措(保品種、提質),推動綠色農業上下發展,推進長江禁漁十年重點任務,加強赤水河流域(云南段)生態環境保護管理。
3.3 農業綜合實力進一步加強
2018年以來,全省茶葉、花卉、蔬菜、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肉牛8個“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綜合產值保持了16%的年均高速增長,從全國第14位進到9位,進了5位,首次進入全國前十。
4 云南發展區域綠色農業的SWOT分析
4.1 優勢
第一,資源優勢和交通優勢。云南省自然環境多樣,利于花卉、煙草、咖啡、橡膠、云南紅茶、食用菌等的種植。地處中國西南部,與多國接壤,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省交通運輸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年投資3152.79萬元。公路、水利等固定資產投資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交通便利,極大地提升了綠色農產品的銷售范圍。
第二,產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立足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業,2021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達到416.74萬hm2、1905萬t以上,通過“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思路,實施“一二三”行動,全面推進“一縣一業”,利用種子和電商兩端,促進農業生產設施化、有機化、數字化,農業生產總值的穩步增長,為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品牌戰略。現已打造了一批品牌,例如綠色產業品牌、綠色區域品牌、綠色資源品牌、綠色商標品牌等。立足高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等特點出發,聚集生物多樣化和土壤多樣化,走資源獨特化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道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
4.2 劣勢
第一,云南省獨特的資源優勢條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初級農產品較多,產業鏈較短,產品附加值低,全國知名企業的品牌缺乏優勢[2]。
第二,綠色農業發展缺乏先進的技術支撐。企業技術研發不足,科研設計力量較弱,缺少自主創新能力,市場占有率較低、龍頭骨干企業相對較少。
第三,缺乏綠色農業發展意識。大部分農業生產者都缺乏綠色生產的理念,只知道農產品的增產必須通過農藥、化肥等方式實現,因此導致農產品被污染的情況十分嚴重。尤其是以撫仙湖、杞麓湖等,農業面源COD污染負荷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5.26%~26.77%,農業面源TN污染負荷排放量占流域總量的30.51%~67.10%[3],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嚴重。
第四,農業生態補償法律體系不健全。對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參與性和關注度不高,沒有形成綠色發展理念下生態補償機制的社會輿論。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一系列與農業生態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雖在一定程度強調了生態補償制度的關鍵性,但是并沒有對生態補償的具體內容做出明確的規定。
4.3 機遇
一是政策環境良好。
“十四五”時期率先在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全面實行農業綠色有機化。強化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推廣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及地理標志農產品,建立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完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并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執法納進農業綜合執法之內。
二是市場優勢明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發生了轉變,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綠色、生態、有機農業有著廣大的市場前景,是未來世界農業發展的方向標。云南省資源稟賦,生態環境良好,為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三是地位更加突出。
“十三五”時期人們生活水平將進一步提高、環保意識將進一步增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陽關田園”的渴求越來越強烈,加快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需求農業更好發揮生態根基作用。
4.4 挑戰
一是市場競爭激烈。
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農業貿易的環境日趨嚴峻,對我國農產品貿易帶來了挑戰,另一方面,國內各省(市、區)也在開發特色優質農產品,發展設施農業,對云南特色綠色農業帶來一定的沖擊。
二是農業技術設施薄弱,受資源和環境的限制。
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基礎設施與高新技術方面,尤其是在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還有欠缺,山區面積占94%,自然條件成為雙刃劍,自然災害頻發,貧困區作物單一,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而不是“農業強省”。
三是綠色品牌多,但缺少核心帶動品牌。
缺乏領導品牌,品牌引領機制不完善,缺乏核心品牌的帶動,各品牌之間的引領機制容易發生阻礙,帶來品牌分散化而非集聚化。
5 發展對策
5.1 加大技術創新,優化農業科研投入及補貼政策
首先,建立完善良種繁育與推廣體系,加強農業、農產品綠色發展技術研發,增強技術對綠色農業發展支持作用,在財政撥款、資源配置、科研攻關等方面進行一體化部署,面向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引導農業、農產品綠色發展,形成綠色農業創新發展合力。其次,加大農業科研投入,重視農業人才教育,推進農業技術革新。
5.2 培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經營主體
積極扶持龍頭企業,鼓勵企業技術改進和技術創新,集中力量做好重點產品、重點企業,促進生產要素向其集中,培養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促進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向更深更精細化發展;其次,持續推進“市場+公司+基地+農戶+科技特派員”的發展模式,將企業與農戶利益緊密聯結起來,整合分散的各種要素資源,促進集約化水平,形成綠色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1],一條產業鏈,產加銷一條龍。最后,發揮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跨區域組建產業協會、產業聯盟和產銷集團,形成資源集中、生產集群、營銷集約的格局。
5.3 大力實施“一二三”行動
建設世界一流的“一縣一業”和“綠色食品品牌”,以示范縣為龍頭,著力推進全省“一縣一業”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綠色化、市場化,建立各類農業示范基地,優化生產、加工、倉儲、保鮮、冷藏物流鏈,銷售及其他產業鏈,主導產業必須發揮優勢,完善整個產業的生產經營體系。
5.4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加強農業源污染治理,進一步減少和改進化肥、農藥,推廣環境友好型植物病蟲害防治產品和技術,推廣土壤施肥配方,提高農藥農膜包裝回收率。秸稈綜合利用與畜禽糞便卸料。
5.5 提高農民綠色發展意識
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勞作的直接人員,是發展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綠色發展的基礎,有必要為農民提供綠色發展理念相關的培訓。聯結產業、企業和農民的共同利益,加強政府、企業、農民之間的信任,以達到物盡其才,人盡其用的良好效益。
5.6 建構綠色農業發展法律機制的路徑
首先,健全農業環境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其次,完善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最后,建立農業綠色發展的責任保障機制。
6 結語
綠色發展理念是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因此,農業的綠色發展是綠色發展理念的重中之重,對于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要充分發揮云南高原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特點與區域特色優質產品的重要牽引作用,促進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結合,達到綜合效益最大化,促進云南區域特色農產品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藝齊,董曉波,陳蕊,錢敏,袁媛.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和對策研究[J].中國熱帶農業,2019(5):15-20.
[2] 侯娟,趙祥華.云南省高原湖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導刊,2018,37(6):63-65.
[3] 趙祖軍,鄭田甜,趙筱青.云南高原湖泊流域種植業面源污染物的流失特征分析[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8,35(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