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明慧
摘要:我國擁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科學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對人類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條件下,由于對天然林的開采力度不斷加大,再加上畜牧業的不合理發展,導致嚴重破壞天然林資源,對林業可持續發展產生極大不利影響。基于此,本文以靖邊縣為例子,對天然林保護與畜牧業和諧發展的策略進行探索,希望給有關機構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靖邊縣;天然林保護;畜牧業;和諧發展
0 引言
靖邊縣位于我國陜西省榆林市,近幾年,在國家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帶動下,在保護自然資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時帶動了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當前該區域正在開展兩項工作,分別是天然林保護和畜牧業養殖,如何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是當前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為此,本文接下來進一步論述。
1 天然林保護內涵
從狹義角度看,天然林保護就是不破壞天然林,對其進行保護,使其林分結構和生產力得以維持,使其不斷發展。從廣義角度看,就是科學經營管理天然林及其可以恢復地段,對現有天然林生態結構進行優化和完善,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從而促進跡地的天然更新,或者以適地適樹原則為根據,將更好的人天混合群落構建出來。
2 天然林保護工程影響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改變畜牧業收入和農戶畜牧業投資行為是天然林保護工程對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影響,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相比種植業、林業等,畜牧業發展屬于密集資本型產業,發展過程中對農民收入水平依賴度更高,畜牧業發展水平受到農民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如果農民收入較高,就會相對增加對畜牧業投入,反之,就會減少對畜牧業投入。第二,天然林保護工程建成后,不存在林下放牧可能,大部分區域實施天然林禁伐,同時,促進全面天然林保護目標的實現,這會導致降低畜牧業收入水平。第三,基本生活和生產單位是農戶,農戶密切聯系生產組織,因此,有前向關聯和后相關聯存在,畜牧業發展也會直接或間接受到林業發展水平影響。第四,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后,逐漸降低人員流動,基本停止原來木材交易市場,導致蕭條景象出現在第三產業中,對畜牧產品需求逐漸下降,不僅需求下降,對比其他產品,畜牧產品比價也在逐漸降低,生產受到市場決定性影響,降低畜牧生產能力后,也會使畜牧收入水平下降,進而使畜牧投資水平隨之降低。
3 天然林保護與畜牧業和諧發展的策略
3.1 養殖數量的合理性
開展天然林保護工作的目標是保護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讓大自然得到休整。由此看來,發展規模化畜牧業之前,需要將相關準備工作做好。第一,需要深入調查和研究,全面了解天然林草場面積及其承載力,將畜牧養殖數量方案制定出來,對養殖數量進行嚴格管控,以防過度放牧導致生態破壞。靖邊縣需要以內蒙古草原過度放牧為戒,避免走造成嚴重后果再治理的道路。天然林保護工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特點,必須從長遠角度進行考慮,不能只重視眼前暫時的經濟效益而犧牲草場,有必要走持續發展道路[1]。
3.2 林內禁止放牧
通常情況下,大規模的畜牧業,在沒有足夠水草資源情況下,若不能采取圈養方式,一定會出現在林內放牧情況,這就會嚴重危害天然林,主要危害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成林的區域開展放牧工作,就會導致林中雜草和林內下層木被破壞,對不同年齡的林木造成巨大影響,使林內地表覆蓋率持續下降。第二,在采伐區域放牧,考慮到牲畜更偏好啃食幼樹和嫩枝,就會導致幼樹死亡,不利于采伐區域的恢復和休養生息。第三,在造林區域開展放牧工作,遭到牲畜啃咬的苗木會大大降低成活率,導致造林工作的價值和作用無法發揮出來。
除此之外,在林內放牧,還會造成林木無法正常生長,大大降低森林涵養水源、水土保持能力的下降,極大破壞生態平衡。由此看來,必須禁止在林內放牧[2]。
3.3 飼養方式的科學合理性
在草場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舍飼圈養或者半圈養方式是最為合適的飼養方式,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將草場資源不足問題解決掉,另一方面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相比散養放牧方式,舍飼圈養具有一定技術要求,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還需要對種飼草、飼料的青貯技術進行掌握。相比放牧,舍飼圈養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同時也要付出更多的辛苦,然而,目前舍飼圈養方式是飼養牲畜、保護生態環境最有效的手段。
在對傳統養殖方式進行改變之前,需要將充足的準備工作做好。防止項目剛開展又要被迫停止的情況發生,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由此看來,在開展相關項目工作之前,必須將調查研究工作做好。
3.4 養殖技術的普及
為富余勞動力安排工作是開展林區養殖工作的主要目標,考慮到勞動力的來源崗位各不相同,且都沒有相關養殖經驗和技術,因此必須將足夠數量的養殖專員配備好,使養殖技術得到大范圍普及。與此同時,為了增加產品的經濟效益,還需要將加工產品工作做好。為了防止發生互相壓價情況,最大限度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需要進行統一銷售。必須高度重視銷售工作,因為它與牧區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對牧區人民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巨大影響。
3.5 提高農民認識
不能充分認識草場的經濟價值,不能借助草業發展帶領農民致富是過去農民不重視草地的主要原因。現階段,當地政府與草原管理部門加強溝通和交流,建立合作關系,培養出一批典型,具體是草業開發,以草養牧,草食性養殖業的發展等,并通過典型帶動更多農民,借助技術人員的力量發動農民開展相關工作,發揮引導作用,讓農民將小葉樟作為飼養牲畜的主食,積極開展各種技術培訓工作,包括微貯、青貯等技術,使農民發展草地的熱情不斷高漲,將規模不斷擴大,實現迅速增加養殖數量的目標。
3.6 堅持可持續發展
對科教興牧的方針進行貫徹,應用先進的理念和科學技術,對畜牧生產和產品加工進行指導,改變粗放型畜牧業發展方式,對草地生產系統的投入和管理力度需要適當加大,科學合理的做好規劃和布局,對草原進行合理利用,防止發生畜牧養殖數量超過草場承載能力導致三化問題。積極改造傳統草場,保護草地和水源及動植物資源,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3.7 創建出寬松的投資環境
綜合利用多種方式,舉辦或者參加各種商貿活動,對靖邊縣得天獨厚的資源進行宣傳,借助相關優勢,積極吸納全國各地的客商、資金、大企業到當地建設牧產品、牧草等深加工公司,并且提供支持和幫助,將具有示范作用的龍頭企業建立起來,促進畜牧業的大力發展;與此同時,積極拓展本地和外地市場,拓展產品流通路徑,大力倡導各種中介機構、經紀人、行業協會等參與到牧產品加工和銷售活動中,使畜產品得到快速流通,帶動牧草產業進一步發展,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3.8 制度完善,執法嚴格
針對天然林保護相關制度進行完善,具體包括管護林地資源制度、考核與獎懲護林員制度、管護天然林資源實施辦法等,對林業管理各項工作進行規范,保障天然林保護制度落實,明確各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將領導干部天然林資源保護責任制落到實處,將領導干部考核重要指標之一確定為天然林資源保護與培育責任的落實,定期開展考核工作,執行獎懲措施,加大領導力度,重點嚴抓責任制落實,強化天然林保護、管理和監督,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目標。對于護林員隊伍而言,需加大管理力度,對招聘提高要求,擇優錄取,檢查監督工作需經常開展,針對護林員管護目標責任制需嚴格執行,對管控目標、面積、職責等進行明確,將獎優罰劣工作做好,獎金績效與工作考核相掛鉤,提高護林員工作積極性和熱情。將天然林保護各項制度嚴格執行到位,實施森林限伐管理制度,對采伐辦證程序進行規范,保證采伐和運輸均有憑證,徹底根除亂砍濫伐和無證采伐行為,對于破壞森林資源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厲處罰,天然林保護專項治理工作需定期開展,針對林地執法活動徹底清查,以法律為依據,對占用林地資源工程項目進行整頓,對征地用地手續進行完善,第一時間將突出案件查處,為天然林資源的安全提供保障。
3.9 遵守科學合理規劃
天然林是可再生資源,然而,如果不能科學合理保護,就不能使森林生態系統作用和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由此看來,在保護天然林過程中必須遵守相關規律,且還要對森林經營類型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將森林范圍科學合理劃分出來,將天然林核心區、生產區、生活區等劃分出來;以森林經營類型為根據,采取不同措施開展保護、管理、撫育等工作,根據林區特點應用差異性結構調整技術,將更新采育方式和采伐量確定出來,使景觀結構、密度結構、樹種結構得以調整;積極開展各種保護技術研究實驗,如生態系統、物質遺傳,充分利用不同空間位置,將不同林分培育出來,合理有效利用天然林,使其生態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4 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對自然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造福于子孫后代,就必須開展保護自然資源工作。在實施天然林保護工作過程中,還要注意科學合理發展畜牧業,采用先進的管理方式方法,促進二者和諧發展,從實際情況出發,將相應的發展規劃方案制定出來并將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最終實現二者共同進步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徐懷瑜,汪忠璇,馬彥,等.大興安嶺森林管護中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對生態經濟的影響和建議[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4):83-84,134.
[2] 席淑榮.山西省天然林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現代園藝,2021,44(6):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