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摘要:2020年上海市的寶山區、金山區、松江區被國家林草局列入“美國白蛾疫區”,我司在綠化養護工作中自主研發了一整套防治技術。
關鍵詞:美國白蛾防控;防控技術;誘捕器;巡視;測報
0 引言
美國白蛾原產北美,二戰期間隨軍用物資漂洋過海傳播到歐洲,1940年在匈牙利首次發現,5年后登陸日本東京,后經朝鮮戰爭到達韓國,1979年出現在遼寧丹東地區。由于我國的林帶林分過于單一,嚴重缺乏生物多樣性,美國白蛾在我國每年自然擴散35~50km。美國白蛾是否能防治好,關系到國家的外貿出口。
1 項目概況
美國白蛾,燈蛾科,白燈蛾屬,世界著名檢疫害蟲,國際森林植物檢疫對象。4~10月是其發生期,各蟲態都能通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等隨交通車輛進行遠距離傳播。成蟲飛行能力強,幼蟲爬行能力強,亦可靠水流傳播。在交通發達的今天,美國白蛾遠距離傳播的能力大大提高,它們常搭乘各種交通工具,給口岸動植物檢疫部門帶去了巨大的壓力。因為寄主植物眾多,美國白蛾每到達一個新地點,都能迅速繁衍生息,甚至于改變食性,來適應當地植物。
2 難點
2.1 繁殖力強
美國白蛾繁殖力極強,雌蟲常將卵產在樹冠外圍葉片的背面,產卵過程需要2~3d,平均每塊卵有500至700粒,多達2000粒。每年三代,以8~10月的二代危害最嚴重,疫區爆發時鋪天蓋地。初產卵淺黃綠色或淺綠色,后變灰綠色,孵化前變灰褐色。老熟幼蟲體長28~35mm,頭黑,具光澤,體黃綠色至灰黑色。成蟲白色,體長13~15mm,復眼黑褐色,胸部背面密布白色絨毛,雄成蟲觸角黑色、櫛齒狀,雌成蟲觸角褐色、鋸齒狀;翅通常為純白色。
2.2 寄主植物多
美國白蛾幼蟲共7齡,幼蟲期30~40d。具有暴食性,并有較強的耐饑餓能力。尤其是5齡后食量劇增,有時3~4d內可將一棵樹葉子吃光。美國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喜食樹種包括大紅槭、法國梧桐、泡桐、白蠟、臭椿、核桃、楊樹、柳樹、榆樹、桑樹、櫻花、女貞、紫荊、刺槐、梨等。上海地區的水杉、落羽杉和池杉等針葉樹種應引起注意。
2.3 適應性強
美國白蛾幼蟲耐饑性強,幼蟲老熟后就停止取食,沿樹干下行,在樹干老皮下或附近尋找化蛹場所。5~7齡幼蟲耐饑可達9~15d。耐寒冷(能耐-16℃的低溫),耐高溫(能耐40℃的高溫)
2.4 破壞力大
美國白蛾卵塊孵化后有群居和吐絲結網的習性,1~4齡幼蟲將局部枝條及葉片吐絲結成網幕狀,在網內取食葉片。(幼蟲孵化不久便在卵殼周圍吐絲拉網,1~2齡幼蟲只取食葉肉,留下葉脈,葉片呈透明紗網狀,3齡幼蟲開始將葉片咬成缺刻)。隨著蟲齡的增長,幼蟲不斷將網幕增大以擴充食料。5齡后幼蟲爬出網幕單獨活動、取食,把樹葉吃光的幼蟲向附近的農作物、花卉、雜草等轉移為害。5齡前的美國白蛾幼蟲會在樹枝間織起天羅地網,在網里集中晝夜取食,吃完換個地方再織網取食,6~7齡不織網,分散取食,老熟幼蟲下樹爬到合適的地方化蛹。所到之處“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蟲群滾滾來”。
2.5 傳播途徑廣
每年自然擴散35~50km。在4~10月發生期,各蟲態都能通過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等隨交通車輛進行遠距離傳播。
成蟲飛行力強,幼蟲爬行力強。在交通發達的今天,美國白蛾遠距離傳播的能力迅速提高,傳播途徑極為多樣,每到達一個新地點,都能迅速繁衍生息,甚至于改變食性,適應當地植物。
3 應對方法
在美國白蛾防控工作中,我司自主研發了一整套防治技術系統,具體如下:
3.1 設置誘捕器(整個防治系統的起始環節)
每100m設1個誘捕器,誘捕半徑為50m,務必做到全覆蓋。
2021年4月7日的林帶巡視中發現誘捕器中捕獲3只美國白蛾雄成蟲,(如下圖)誘捕到雄成蟲就意味著該地塊有美國白蛾發生,需要加強巡查。于是啟動全面防治按鍵。
掛在水杉樹林里的誘捕器每天觀測完之后時清零,并請測報人簽名為證。
3.2 劃分區塊 開展巡查
將林帶以小班為單位劃分成塊(見下表1)
3.3 地毯式巡查
以小班為單位,每個小班定人定時定點巡查,每天巡查一個區,巡查過的區在圖紙上做好標記避免疏漏。巡查前先進行網幕識別專業培訓,每日下班前上報當日巡查的林帶面積,樹種,胸徑,當日查到的網幕數量及處理方式。以后每月照此循環(表2)。
4月21日的巡查中,在一株北美落羽杉上查得網幕。網幕暴露在人類視野中的部分極少,查找起來需要耐心和細致,放過任何可疑的細節。一旦查到疑似網幕的枝條就用高枝剪將整根枝條從基部剪下,不拉扯網幕。規定養護工在操作時必須佩戴口罩,乳膠手套及護目鏡。剪下的枝條放進帶蓋的桶里直接噴藥幼蟲消滅,整株樹及其周圍的樹和土壤進行徹底的藥劑防治,一周以后到防治過的位置觀察藥劑防治的效果(是否還有蟲,是否還有新的葉被取食),并再次進行藥劑防治,重復4次,直至確認同地未見蟲。整個防治過程都綠化養護群中實時直播,方便每位綠化養護負責人及時學習和提問,同時將容易發生混淆的細節都細致地告知各位同事。如此循環直至秋季(表3)。
3.4 圍草誘蛹 釋放天敵
進入秋季9月21日,我方在以上查得網幕的植株上都布置了周氏嚙小蜂的寄主(小蜂尚未羽化),7~10d后查看情況,并釋放第二批天敵。釋放天敵后禁止使用劇毒農藥。對每一株發現網幕的植株進行圍草誘蛹,避免疏漏。天敵釋放工作連續進行3~4次。其間有發現寄主蟲蛹被鳥類取食的情況,因此釋放天敵后的持續觀察記錄和分批次釋放天敵至關重要。
由于我方周祥的計劃,細致的觀察和認真的實施,今年10月市林業總站的無人機巡查中未查到松江經開區范圍內有明顯的美國白蛾網幕。至10月28日草把中未見美國白蛾的成蟲或蛹。足見以上方法卓有成效。
3.5 對草把中誘得的美國白蛾蛹進行集中銷毀
11月待美國白蛾在圍草中完全化蛹后記錄數據,統一銷毀(表4)。
4 結語
生物多樣性的缺失,許多時候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從科普開始。建議通過伴生植物的種植吸引美國白蛾的天敵。
參考文獻
[1] 竇浩.美國白蛾未發生高風險地區防控措施[J].鄉村科技,2020(19):72-73.
[2] 羅立平,王小藝,楊忠岐,曹亮明.美國白蛾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環境昆蟲學報,2018,40(4):721-735.
[3] 王艷杰.美國白蛾新侵入地區防控新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6,36(1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