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
摘要:馬鈴薯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可作為主食、蔬菜、動物飼料以及工業原料等存在,而為其多途徑使用提供堅實保障的重要因素在于馬鈴薯種植土壤環境適應性強、種植產量高、內蘊營養含量高等特點。在馬鈴薯與民眾生活關聯愈加趨向于緊密性現狀下,民眾對于馬鈴薯的種植產量以及種植過程中所遭遇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產生了更高關注度與要求,并且馬鈴薯雖然具備有較高的土壤環境可適應性,但其種植范圍亦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鑒于此,以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的種植技術以及病害防治開展為研究課題,可對當下馬鈴薯的進一步推廣種植與產量提升產生有積極助益。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技術;病害防治
1 前言
馬鈴薯又稱為土豆,現階段土豆的主要用途在于供給民眾食用,其次便是被作為動物的飼養飼料,除此之外,土豆還可為當下的工業發展提供原料支撐。在提供民眾食用途徑方面,土豆對人體所提供的益處可謂多多,包括有預防衰老、治療脫發、緩解消化不良癥狀等。土豆所具備的特殊屬性,對于患有心臟病以及胃病的人可提供較好的保健效果,與此同時,土豆在食用之后還可對于健身、塑形產生積極效果,因而,眾多的積極效益使得土豆在現階段使用范圍、使用頻率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礎上,伴隨著民眾對于土豆的需求量與品質日益增漲,針對土豆所應用的種植技術與所開展的土豆病害防治工作進行探析,對于馬鈴薯產業發展具有著重要價值與現實意義。
2 馬鈴薯種植技術研究
2.1 種植環境方面
對于馬鈴薯的種植培育,必須基于一個重要前提,即為種植環境的選擇[1]。在具體的馬鈴薯種植土壤環境選擇過程中,應當首選表層土深、土壤結構松散、土壤之中蘊含有豐富有機物的土壤環境作為馬鈴薯的種植土壤環境。同時,馬鈴薯培育者需重視,馬鈴薯是一種喜陰的種植農作物,其種植土壤環境中溫度的高低一定要精確把控,避免馬鈴薯的種植土壤環境溫度過高,從而對于馬鈴薯的培育成長產生消極影響。在馬鈴薯土壤環境的選擇方面,鑒于當前馬鈴薯在種植范圍上的拓展,針對不同溫差氣候環境進行不同的種植土壤環境改良可實現馬鈴薯的種植趨向于良性發展,在溫度較低的氣候環境中,主要可通過砂土、砂粒來為馬鈴薯的種植培育提供良好的成長土壤環境;而在溫度較高的氣候環境中,則可借助于砂土、壤土來為馬鈴薯的種植培育提供良好的成長土壤環境,促進馬鈴薯的種植培育過程具備有出苗快、形成塊莖早特征,對于馬鈴薯的內蘊淀粉量、產量提升產生積極效益。
2.2 種植培育方面
馬鈴薯在種植培育過程中所產生的品質不同、產量不同現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馬鈴薯在最初播種階段所進行的種植密度選擇[2]。馬鈴薯播種階段種植密度過高,會導致馬鈴薯地上部分的莖葉在通風日照方面存在不足,光合作用不足導致馬鈴薯的塊莖成型周期漫長,對馬鈴薯的品質及產量造成負面影響。而馬鈴薯的播種階段密度稀疏,則會使得其種植培育過程中土地資源、水、肥料等被浪費,同時使得馬鈴薯畝產量嚴重不達標。在具體的馬鈴薯播種階段進行種植密度選擇時,應當考慮不同的馬鈴薯品種繼而采取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例如在進行早熟品種的馬鈴薯種植時,鑒于其具備成長周期短、植株短小特點,便可實施高密度種植方法;而面對中、晚熟品種的馬鈴薯種植開展,則需要實施較為稀疏的種植方式;商用及薯片加工馬鈴薯的種植需要采取稀疏種植方式;種薯及淀粉加工馬鈴薯則可采取高密度種植方式。依據不同品種的馬鈴薯所具備屬性,對其進行適宜的密度種植,可保障其成長所需要的光照、水分、肥料等因素足夠,最終為馬鈴薯的品質提升與產量提升提供推動作用。
2.3 馬鈴薯施肥方面
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對馬鈴薯的習性進行了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馬鈴薯的品種方面也有了較多的選擇,因此這就要求在進行耕種的過程中,對馬鈴薯科學合理地進行施肥,要保證肥料的用量充分。此外,要提前對種植的土壤進行一定的肥料處理。因為在種植的初期,當馬鈴薯種植之后會在表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幫助幼苗鎖住水分,進行保溫。這就要對土壤進行事先的處理,做好施肥工作,確保幼苗在種植的過程中有充足的養料。
2.4 對馬鈴薯進行合理的選擇
在選擇馬鈴薯進行種植時,要仔細了解馬鈴薯是否存在已經被感染的情況,對馬鈴薯的形狀以及早期出芽的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確保選擇種植的馬鈴薯具有較好的種植品質。此外,要對馬鈴薯的塊莖進行一定的篩查,要想種植出高質量的馬鈴薯,就要使馬鈴薯的塊莖達到一定的重要,展現其生命活力,對于之后的種植過程有一定的幫助。
3 馬鈴薯病害防治技術研究
3.1 晚疫病特征及防治技術
馬鈴薯晚疫病多發于白天氣候暖和,晚上氣候涼爽的環境中,其在溫度與濕度都相對較高的情況下,會對于馬鈴薯的莖葉以及塊莖產生危害,致使馬鈴薯的莖葉在邊緣處存在有一種褐色的水漬,會在馬鈴薯的塊莖上存在有一大塊輕微凹陷的褐色斑點。針對此種病害的防治,可采取無病或者抗病品種馬鈴薯的種植,從而對于可傳染源進行最大化的規避。在馬鈴薯已經感染晚疫病初期階段,對其進行防治,可通過每周對染病馬鈴薯進行甲霜靈錳鋅500倍、霜劑700倍、代森錳鋅800倍、普力800倍、毒硫酸500倍的交替噴施,每周保證一次噴施,連續三周之后便可對馬鈴薯所感染的晚疫病實現徹底防治。
3.2 早疫病特征及防治技術
馬鈴薯早疫病多發于持久的陰霾雨天氣候環境中,當馬鈴薯種植區域氣候持續保持在溫度27℃左右、空氣濕度高達70%以上,則該區域的馬鈴薯便極其容易感染早疫病。受雨天影響,馬鈴薯的莖葉以及塊莖會感染早疫病,其主要病害癥狀為莖葉會產生有一種呈現褐色或者褐色的同心輪生,而塊莖則會存在有暗褐色的輕微凹圓形斑點。針對馬鈴薯所產生的早疫病進行防治,可在發現馬鈴薯感染早疫病初期階段進行防治,在具體的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需通過500倍代森錳鋅溶液或者選擇200倍波爾多溶液經由與天達2116進行融合,繼而在產生匯合溶液之后,借助該匯合溶液對感染早疫病的馬鈴薯進行每周一次的噴施,連續噴施兩次之后便可對于馬鈴薯早疫病實現徹底防治。
3.3 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藥劑又稱生物農藥化學防治,是用各種化學防治藥劑的生物毒性作用來有效防治各種病蟲害。這一方法防治疾病方法比較普遍,效果迅速顯著,使用廣泛且技術操作簡單。其主要工作原理也就是通過運用這些有毒化學物質直接干擾其他有害生物的正常生理進化過程,并直接殺死其他有害生物,防止其不斷進化擴展甚至蔓延。使用的解毒劑主要有各種驅避物質、引誘物質和其他毒物。驅除有害物質的主要原因是害蟲散發難聞氣味,影響其他害蟲的嗅覺。最常見的是性誘餌,性誘餌是人類誘殺性行為的一種方式,對各種害蟲的生物毒害處理有很多種處理方式,最主要的方式是將其設置在各種害蟲的吸入口器、植物體的表皮和液體氣流內,運用最多的處理毒物方式是多使用毒類和盡量少毒型兩類。
3.4 生態控制法
生態蟲害控制技術主要是馬鈴薯內部病蟲害監測防治技術中的一種新興應用技術,可以通過生態學的普及相關技術手段,有效率地防治馬鈴薯的各種病蟲害。這一防治害蟲方法,其實是一種新的防治害蟲方法,是根據傳統生態學基本原理,運用現代生態學技術手段加以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并充分利用田間的馬鈴薯、有害生物、有益生物間的相互依存性和制約作用關系,它能促進有益生物的健康生長,減少害蟲的頻繁發生。因此,要有效防治各類病蟲害,就要共同努力,開展栽培播種防治與病蟲害人工繁育防治相結合的工作。同時,還要努力營造有利于天敵和抗菌植物的生態環境,生態系統中的有益植物類群也要有利于天敵和植物抗菌。營造有利于馬鈴薯健康生存環境,有效控制有害生物,降低防成本,減少對有毒有害物質的合理使用,減少有毒有害物質使用帶來的環境危害。
3.5 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指的是通過借助有益的微生物、基因和其他基因結合產物等,對這些有害生物個體進行生理調節、控制作用來大大減小生物危害的一種防治方法。工程中廣泛運用天敵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通過引入害蟲作為天敵生物來有效控制害蟲繁殖密度。例如,為有效控制當地野生害蟲的頻繁發展,要注意保護合理利用本地區的害蟲繁殖天敵,控制當地生態環境和控制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為害蟲天敵繁殖提供害蟲生存的必要食料和生存場地。同時,能迅速繁殖和釋放,是害蟲的主要天敵。通過控制多種天敵的人工繁殖,在室內釋放多種天敵,可以有效地達到多種害蟲人工防治的目的。
3.6 做好知識傳播,提高農民的病蟲害治理意識
在馬鈴薯種植期間,農民是直接接觸者,要想切實做好相關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向農民做好知識的講解,向農民講述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在哪些階段會比較容易發生病蟲害自嗨,危害田間馬鈴薯質量,使農民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在源頭上遏制病蟲害的發生,做好病蟲害的防護以及田間管理工作,從而切實提高馬鈴薯田間的整體質量,提高馬鈴薯的產量,促進馬鈴薯的健康發展。
4 總結
馬鈴薯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民眾對于其品質與產量有了更多關注與追求,提升馬鈴薯的品質與產量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迎合民眾需求的必然要求。在具體的提升馬鈴薯品質及產量工作開展中,應當以馬鈴薯種植土壤環境的選擇為首要考慮因素,繼而在馬鈴薯的播種階段對其種植密度加以分析,可保證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有所提升。與此同時,通過對馬鈴薯所感染的晚疫病、早疫病特征進行闡述,繼而依據個人經驗提出相應的防治方式,亦可為馬鈴薯的品質提升與產量提升產生積極幫助。
參考文獻
[1] 楊麗君.馬鈴薯種植技術及病害防治的研究[D].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7):215.
[2] 丁靜.馬鈴薯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0,38(1):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