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足
2014年,國務院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龍勝瑤族服飾以其精湛的手工藝和文化底蘊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龍勝瑤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早在東漢初年,瑤族先民就活動在古稱桑江的這塊偏僻土地上。勤勞智慧的瑤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社會活動中,創造了內容豐富特色濃郁的傳統文化。龍勝瑤族的服飾特征在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寫有:桑江寨瑤人,婦人椎髻臨額,上衫下裙,斑斕勃翠,惟其上衣斑紋極細,俗所尚也。卷六(瑤斑布)云:“瑤人以藍染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挾布,而溶蠟灌于鏤中,而后乃釋板取布,投入藍中,布即受藍,則煮布以去其蠟,故能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故夫染斑之法,莫瑤人著也。”可見瑤族人民很久以前就已經熟練掌握鏤花蠟染技藝,至今“紅瑤”蠟染工藝仍興而不衰。

龍勝瑤族主要分布在龍脊鎮、泗水鄉、江底鄉、馬堤鄉,三門鎮、龍勝鎮、平等鎮等。龍勝瑤族服飾以“紅瑤”“盤瑤”最具代表性。
“紅瑤”服飾,男子喜著青衣青褲,女子喜好五色。女飾以五彩斑斕、鮮艷精美著稱,上衫下裙,上衣花多,有飾衫、花衣、青衣和雙衣四種,雙衣多為老年婦女穿。

“紅瑤”婦女上衣紋飾繁復,富有想象力,它與刺繡、機繡不同,工藝別具一格,既不需要描圖打稿,也不需要模具,全憑一雙慧眼,一雙巧手。先在底布上按紗路經緯線確定圖案位置,然后用各種絲線挑繡出絢麗多姿的圖案,有些花紋包含寓意,不可或缺。“紅瑤”婦女上衣以玫瑰紅、大紅兩種顏色為主色調。整件衣服用蠶絲挑繡而成,花衣上繡有山川、草木、飛禽走獸等圖案。這是“紅瑤”婦女在勞動過程中,對大自然的認識描繪,充分體現了瑤族婦女的聰明才智。
“紅瑤”婦女服飾配件多種多樣,有包頭布、包肚、腰帶、圍裙、圍裙帶、東擺、裙擺、腳綁、腳綁帶、花鞋和銀質制品等,各種配件制作精致,式樣靈巧。

“紅瑤”服飾的主要傳統工藝有挑花、織花和蠟染三種技藝。挑花、織花為瑤家婦女必備的女工手藝。瑤家姑娘長到十二三歲時,就跟著母親學習挑花、織花。掌握這種技藝必須眼好、手巧、心細。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精湛的工藝堪稱瑤家一絕?,幖业奶艋?、織花和蠟染沒有文字記載,沒有圖案樣式,全憑口口相傳、言傳身教,從而世代傳承下來。

“盤瑤”婦女的服飾由頭巾、上衣、坎肩、圍裙、腰帶等組成。頭巾一般為一丈二尺長,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少女頭巾以淺色印花和紅色為主,象征妙齡如花,青春紅似火,又是未婚的標志。中年婦女多用藍色,寓意潔朗如天,純情似水。老年婦女則用青色,表示莊重穩健,青松不老。上衣除領口、衣腳、袖筒有刺繡外,其他部位少見繡花,看上去樸素而莊重。布衣扣五對(三對三顆的排扣、兩對單扣),象征五神臨門。搭肩,也稱坎肩,用若干層布料疊成,呈半邊月形狀,搭在肩上既具裝飾美,又有實用價值。挑重擔、背背簍時,能減輕對肩膀的重壓和摩擦,避免衣飾磨損,可謂別具匠心。圍裙用珍珠銀鏈點綴裝飾,光彩奪目,行走在山間小道,只聞環佩叮當。裙邊飾以山巒圖案,意在山巒之中安居樂業。圍裙的中央不繡花草,表示心地純潔。圍裙帶是用多色絲線手工織成的花帶,寬四厘米,長一米,圍裙兩端各系一條。腰帶是用手工織成的花帶,寬約六寸,長約六尺。中部用濃艷的紅色,寓意心中熾熱。兩端繡花草飛禽,綴上銀珠,束結在身后,宛如花開并蒂。褲腳邊繡約五寸高的奇形花樣,構圖浪漫。盤瑤婦女的服飾從上到下配合得十分得體,完美和諧,麗而不俗,嬌而不浮,且多有寓意,表現了“盤瑤”婦女的聰明才智,是具有欣賞價值的民族工藝品。


瑤族服飾的圖案花紋大多繡在袖口、褲腳、胸襟、腰帶、頭帕的邊緣。這些服飾圖案安排不但美觀炫目,而且起到加固衣服邊角的作用。這種實用與裝飾的自然結合,經過加工,形成了經久耐用的裝飾品。
瑤族婦女繡花的針法都采用反面繡法,這是傳統挑花技巧的突出特點,挑繡時不看正面,而看反面運針,但正面卻顯得十分平整,紋路線條十分清晰,圖案栩栩如生。挑繡的圖案都是自然界物景,反映了瑤族人民對光明的向往,對幸福的追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學術價值?,幾迨炀毜目椧录妓嚕恍杩礃?,憑著腦子的構思和記憶,織出各種花紋圖案,并按花紋需要有少許經緯線隱露交叉,把圖案襯托得更加鮮明,更加清晰、美觀。遠看一片鮮紅,近看色彩繽紛,形象逼真,引人注目。

瑤族精致的繡衣裙令人驚嘆不已,蠟染的手工藝也與織花、刺繡一樣為人們稱道,堪稱瑤家一絕。絕就絕在它沒有文字記載,沒有圖案樣式,也不須勾畫草圖,全憑想象就直接手掐質布制作。而后在靛缸里拿出,洗凈曬干后就是一件花紋圖案組合得天衣無縫的美麗藝術精品,這不能不讓人佩服瑤族婦女這種天生的藝術感。
隨著瑤山與山外的交流,瑤族女子制成的蠟染早走出瑤鄉,進入城市,用途更廣泛了。有的還登上了藝術的殿堂,成為高雅的裝飾藝術品,美化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