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萌;設計內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單元選入魯迅先生《彷徨》小說集中的《祝福》一文,常規教學旨在引領學生關注祥林嫂受“夫權、族權、神權”壓迫的悲劇,并追溯其悲劇的根源。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情節:在文章的開篇,以倒敘的形式記錄了祥林嫂臨終前與“我”的對話。“我”作為“識字”“出門人”這類在底層勞動婦女眼中的廣知形象卻給予她一個充滿遺憾的答案,這不僅反映出現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現實與思想缺失,更窺見了啟蒙者一些思想態度的轉變。
為了更深刻地分析現代知識分子的思想變化,筆者需要將閱讀的體驗伸向更豐富的文本中,故選擇以群文閱讀的方式獲取魯迅筆下更為鮮活的“知識分子”群像,補充學生對此類自我啟蒙尚未完成卻承擔著教化民眾、啟發民智的現代知識分子的認知,并深刻體會一群如魯迅先生般的時代先驅者的無奈與執著。由此,學生可以形成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現實生活中的魯迅,不甘沉淪,保持著一個清醒的斗士形象,但當理想和現實發生強烈沖突時,他彷徨者的困惑、頹唐、理性的一面又呈現在我們面前。相比起單一的“斗士”形象,“彷徨者”更具有浸潤現實的真切與偉大,故選擇《彷徨》小說集中其他三篇文本設計群文閱讀教學。
(一)選文及說明

(二)課程議題設計
1.探討知識分子的歸宿——回歸與漂泊
現代知識分子往往要經歷離開故鄉出外游學等相似的經歷,他們作為一個長期漂泊在異鄉的游子,因為祭祀祖先、親人團聚、經辦事物等種種原因便有了回鄉的經歷。與故鄉血脈相連的情感基因也讓游子們即便是短暫的停留也希望能尋找到精神的慰藉與滿足。
(1)設計內容(見表2)

(2)設計意圖
幫助同學們提升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并且試著發現作品中人物的共同點,逐層深入,重點探究造成最終結局的原因。
(3)探究簡述
《祝福》中的“我”在舊歷的年底回到故鄉魯鎮,想在故鄉尋著熟悉的房屋、草木,感受新年的氣息,以解思鄉之感,“我”原本是一個回歸者。“雖說是故鄉,然而已沒有家,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里。”“只得暫寓”暗含著“我”事實上已經在這本應期待的歸途中遇上了隔閡。魯四老爺是“我”能投奔的本家四叔,是有著血緣關系的親族,卻又是一個大罵新黨、與我話不投機的老監生,甚至于窗下案頭一翻都是些理學舊著。魯四老爺代表著整個魯鎮的思想氛圍,“我”原本也是魯鎮的一員,可因在外漂泊太久,在心靈上已與故鄉疏離了太久,早已融不進故鄉的原始文化和氛圍之中。故《祝福》中“我”兩次提到“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想著不如走罷,去福興樓吃那一元一大盤的清燉魚翅。”物美價廉的魚翅生出的吸引力已經超過這百無聊賴的故鄉。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回到家鄉是因為祖母的染病過世,要參加入殮儀式。他是村里唯一的出外游學的學生,沒有家小,村人們都知道他是“吃洋教”的“新黨”,把他當作異端,都預想著要如何對付他。魏連殳沒有在入殮儀式時落淚,鄉親們的神情充滿著驚異和不滿,儀式完畢之后他失聲長嚎,鄉親們勸止久了便也無趣地散開,亦有人去窺探他。這故鄉不但缺失了溫情與包容,還加深了來自生命源頭的異化與孤獨,這也是導致他走向毀滅的重要原因。
《在酒樓上》的“我”繞道訪了我的家鄉,因著懷舊的心緒也“暫寓”旅館中,故地舊友都不見,這個原本熟悉之地與我很生疏,不到兩個時辰,我的意興早已索然,頗悔此趟。又覺得“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里的柔雪又怎樣的依戀,與我都沒有什么關系了。”到酒樓上去逃避無聊,我也是個“生客”,看著故鄉的廢園,漸漸感到孤獨。
《傷逝》中子君在逃離了舊家庭后,又被涓生厭棄,只得被家人接走,必然無法再回到過去的家庭之中,是對內心的巨大折磨,直至寡歡而亡。
綜上,可以看出,現代知識分子與傳統中國社會難以相容,即使是回歸也不能被故鄉的人事接納,也無法在故鄉的舊環境中自在生活,他們前行方向依然是“離開”。“漂泊而盼歸,回歸卻不得”使得現代知識分子處在矛盾的心理狀態中,早已是異鄉人,注定永遠要扮演“游子”的角色。
2.探討知識分子面對困境的選擇——直面與逃避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然而在屢屢受挫的現實中勇士寥寥,更別提真正的勇士。直面現實給人以巨大的壓力,反而逃避能夠暫緩現代啟蒙者靈魂的痛楚。在一定的生存壓力下,人們背棄真誠,走向虛偽,卻又為可憎的虛偽而痛苦萬分。
(1)設計內容(見表3)

(2)設計意圖
讓同學們提取幾篇作品中現代知識分子需要面臨的問題以及他們選擇的應對策略,重點在探究他們選擇逃避的實質。
(3)探究簡述
《祝福》中的“我”面對祥林嫂從自己生命經驗中萌生出的樸素疑問“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有沒有地獄?”“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見面?”而“我”充滿了詫異與緊張,用“說不清楚”來塘塞,便匆匆逃回四叔家里,心里很覺得不安逸,而后“我”一直在決計著走,進城去罷。“我”究竟是在逃避什么?表面上是“我”對祥林嫂那幾個充滿期待性問題的逃避,事實上是“我”在逃避復雜現實的糾纏,“我”既不愿以真相抹殺祥林嫂最后的期望,也不愿以假話蒙騙弱者。當現代知識分子關注到人類對信仰世界的追問,當他們發現自己所謂“博學廣知”的優勢也在這關切的探問中失去時,曾經的精神銳氣大減,再也難以面對自我心靈的惶惑。但“我”對抗現實的方式就是逃離故鄉,逃離不安,以逃離的方式面對現實正體現了“我”靈魂深處的軟弱與淺薄,也映射了彷徨者的生存狀態。
《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在安葬小兄弟和送阿順剪絨花兩件事情上,對母親說謊,過得敷敷衍衍、渾渾噩噩,以謊言逃避現實有他的必要,通過謊言可以讓母親不必直面殘忍的現實,亦可使自己不必直面年邁體弱的母親滿目的痛楚,他享受著逃避帶來的心安,以逃避來對抗道德恐懼。而“我”與他在酒樓門口分別了,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相反的方向”暗示著雖然逃避是一種帶來短暫快慰的選擇,卻依然有愿意朝著反方向直面現實的人,雖然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卻孤獨地堅持。
《傷逝》中的涓生在追求“真”與“誠”的過程中面臨了巨大的困境,當涓生以直面真實的方式說出“不愛”的話,卻造成了子君悲慘的結局。他終究認為,“我不該將真實說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我沒有負著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了她。”真實總是帶著殘忍的刀刺,直面真實猶如睜眼沖向劍鋒。為著維持長久和如意的生活,涓生最終決意選擇“謊言”,用“遺忘”獲得新生。無法直面的真實,只能依仗謊言與虛偽逃避而前。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從一個異端的孤獨者進行轉變,他選擇用合理化的方式直面丑惡的人生,讓自己在污濁中沉淪。“做了杜師長的顧問,有了新的賓客、新的饋贈、新的鉆營、新的磕頭……”魏連殳說:“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魏連殳深刻地知曉什么是現實,而最終選擇以自己憎惡的一切來直面生活,他認為自己已經“好”了,而這種違背意愿的生活最終以毀滅自我為代價。
所以,現代知識分子在強大的現實中已是千瘡百孔,無論是選擇直面還是逃避,他們只不過想尋求新的希望,新的生路。直面或許是勇敢,也有可能轉變成沉淪,逃避可能顯得軟弱無力,或許也是一種冷靜的反思。
3.探討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清醒與麻木
(1)設計問題
有人說《祝福》中的“我”、呂緯甫、魏連殳、涓生是麻木的,你同意嗎?說說你的看法。
(2)設計意圖
理解現代知識分子表現麻木狀態的深層原因,體會這種麻木與清醒的內在關聯,重點在于結合作品分析這一群體在社會變革時期的生存現狀。
(3)探究簡述
《祝福》中的“我”很清醒,他逃避祥林嫂的問題是出自一種小知識分子自以為聰明的處世哲學,“說不清楚”帶著一種狡黠的意味,便可將責任推出。他受到新思想的洗禮,對鬼神之論本應斬釘截鐵,他也知道祥林嫂內心的矛盾之處,可又不想承擔這拍磚定論的代價,所以在這清醒的狡黠之中又帶著麻木的躲避。躲避之后又充斥著不安,總想著做一些彌補的事情。于是便有了《在酒樓上》中呂緯甫的選擇。
《在酒樓上》中,呂緯甫若告知母親小兄弟的尸骨無存,阿順也不在世上。又將平添母親的痛苦,母親年紀大了,總不希望她帶著遺憾痛苦度日,謊言與虛假的苦自己承受了便好。所以,模模糊糊的呂緯甫并不是真的的糊涂,也不是因沉醉入迷而麻木,他的麻木是因為對世態的敏感,這種敏感令他時時清醒,清醒帶來痛苦,為了沖淡痛苦便以麻木狀態示人,更刻畫出知識分子的無奈和悲哀。
《傷逝》中的涓生一直都清醒地以真相示人,他的清醒是要尋找新的生路,想朝著新的生路跨出去,他將分手作為新生之路的開端。終食苦果后,知曉了真實局限性的他便轉而追求謊言的價值,他審視著謊言在人間的道德意義,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創傷中,默默地前行。麻木是他選擇用來減緩創傷唯一出路。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清醒地審視著人活著的目的,從為自己活到為家人活,最后轉變到為敵人活。他曾寄希望于家鄉、親人和孩子,卻都破滅了,他只能以麻木狀態“好好生活”,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可這樣的麻木卻無法支撐起丑陋的生活,他最終選擇用毀滅自我的方式來完成對世界最后的反抗。糾結生存還是毀滅,糾結活著的意義與價值,是現代知識分子的逃不開宿命。
4.設計小結
一個時代的先覺者彷徨了,這不僅僅是涓生、魏連殳、呂緯甫,也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的境遇。翅膀是鳥的悲劇,它把生命帶入永恒的異鄉,而知識分子的“翅膀”使其身心注定漂泊異鄉,他們曾是“鐵屋子”里清醒的掙扎者,而后因心靈受苦而反思,他們因軟弱而選擇逃避卻也意識到自己不敢直面的日子不是生活,而是一種負擔,是一種可怕的事情,生活本身是一件需要遭受責任與良心的約束的事情。
此次群文閱讀課程設計以教材選文《祝福》為點,延伸至魯迅小說集《彷徨》中的三篇作品,由三組主題詞引領進行議題的深入探討。三組主題詞又為反義詞,使閱讀思考過程具有沖突性,能感受到人的撕裂與矛盾,從而更深刻地抵達作品中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與痛苦,并且感知他們在困境中反復求索的精神。
設計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的任務,借助主題詞可以更好地將議題分類,層層推進。議題的選擇要有針對性、開放性。議題設計針對細節深挖,可拖拽出更立體的信息,有助于激發內心的敏銳;對議題的多元化理解,對觀點持開放的態度,有助于形成宏觀的辯證視野。群文閱讀不僅僅要求更大的閱讀數量,同時還要在速度和質量上進行把控,避免流于形式,囫圇吞棗。
走出孤篇的教學,以群文閱讀的方式延伸文本選篇,文本互相補充與呼應,展現出一個更恢宏的面貌;以議題的形式進行探究分析,使問題的本質逐漸浮現出來。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高中語文群文閱讀課堂建構探究”(課題編號:19PTZD016)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