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和研究黨史必須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明確學習黨史的目的,遵循正確的研究黨史的原則。在學習和研究黨史的態度上,鄧小平強調要客觀公正地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全面科學地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并認為經驗和教訓都是寶貴財富。他闡述的黨史功能觀主要包括學習黨史有助于以史為鑒、開辟未來,學懂黨史為推動中國發展提供精神動力,黨史能教育人民。鄧小平在分析黨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作出歷史結論的過程中,遵循了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總結黨史問題宜粗不宜細、運用群眾利益標準評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國際局勢比較中作出重要黨史結論等原則,這為新時代開展黨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關鍵詞〕鄧小平;黨史學習;黨史研究;黨史觀
〔中圖分類號〕A8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21)05-0096-0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提升研究”(19YJC710039)
〔作者〕劉鋒,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100124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我們黨“已經成為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最權威、最豐富、最生動的教科書?!拔覀凕h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碑斍?,注重黨史學習和研究是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現實需要,也是廣大理論工作者在新時代建功立業的客觀要求。鄧小平曾圍繞學習和研究黨史的態度、目的和原則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當前深入開展黨史學習和研究提供了重要遵循。重溫鄧小平關于學習和研究黨史的重要論述,有助于我們旗幟鮮明地堅持和運用正確的黨史觀,更加深入地從黨史中汲取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智慧和力量。
一、對待黨史的態度
學習和研究黨史必須樹立正確的黨史觀,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黨的歷史。鄧小平強調要客觀、公正地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全面、科學地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一)客觀、公正地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
在黨史學科領域,評價人物和事件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具有顯著意識形態屬性的政治問題。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是受過專門訓練的黨史工作者根據各種既得史料對黨史人物和事件進行認識的過程,這種認識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價值性判斷,會受到評價主體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世界觀以及所處時代政治氣氛的影響。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的主體不同,所采取的評價標準、原則和方法就可能會有差異。例如,有些研究者對既得史料的研究不充分,甚至采取自然主義的態度,沒有全面、客觀分析黨史人物和事件,就很難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
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應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盡可能做到全面、客觀、公正,這是鄧小平對待黨史的一貫態度。1988年9月5日他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指出,“如何評價黨的歷史這個問題,我們有,你們也有,“只有采取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分析和總結,才有好處”,“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鄧小平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例如,在科學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功過這一重大政治問題上,鄧小平強調,“一定要實事求是,分析各種不同的情況,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個人品質上”,“對于毛澤東同志的錯誤,不能寫過頭”。由此可以看出,鄧小平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遵循了客觀公正的原則,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
當前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要像鄧小平那樣,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評判,在學習和研究黨史中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既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就、功勞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失誤、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
(二)全面、科學地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善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從各種風險考驗和執政危機中總結教訓是黨百年來的優良傳統,也是黨保持永遠年輕的關鍵所在?;仡櫚倌挈h史,中國共產黨剛成立時有被扼殺的危險,大革命失敗時有被殺絕的危險,反“圍剿”失敗時有被剿滅的危險,長征中有“成為'石達開第二'”的危險,進京“趕考”時有當李自成的危險,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有國民經濟崩潰的危險,改革開放時期有走“改旗易幟、放棄共產黨領導、放棄社會主義的邪路”的危險,新時代黨內存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等等。歷史的磨難不斷考驗著負重前行的中國共產黨人。我們黨在應對和化解各種危局和困境中不斷推進事業發展,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從瀕臨絕境到絕處逢生,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從涓涓細流匯成汪洋大海,由失誤挫折到東山再起,一次次遭受挫敗,一次次力挽狂瀾,一次次浴火重生,黨的事業越來越興旺發達。
毋庸置疑,善于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全面科學地認識教訓,是黨鑄就“苦難輝煌”的一條重要法寶。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目的在于從思想上進一步提升對執政規律的認識,進一步積累黨開拓前進的智慧和經驗,進一步夯實黨長期執政的力量基礎,進一步凝聚黨員干部的高度共識。
全面、科學地總結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驗教訓和改革開放中的實踐經驗,是鄧小平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路的重要條件。他從黨的歷史正反兩個方面總結經驗,認為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和模式,而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意識形態上,鄧小平在深入總結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和歷史教訓的基礎上,認為改革開放時期堅持和貫徹黨的基本路線要防止“左”和右的干擾,主張實事求是,有“左”反“左",有右反右。這體現了鄧小平在總結黨史上的錯誤思想傾向問題上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在作出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時,鄧小平全面、科學地總結了黨的發展進程,認為我們黨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探索中曾經有過失誤甚至犯過錯誤,但是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仍然取得了重要成就,這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針對有人提出“‘文化大革命’中黨不存在了”的錯誤觀點,鄧小平強調:“不能這樣說。黨的組織生活停止過一段時間,但是黨實際上存在著。否則,怎么能不費一槍一彈,不流一滴血,就粉碎了‘四人幫’呢?‘文化大革命’中間,我們還是有個黨存在?!彼€肯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的“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績”。這些重要論述都表明了鄧小平在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時能夠堅持全面、科學、公正的原則。
當前,在總結百年來黨的經驗教訓時,我們要充分運用鄧小平總結黨的經驗教訓的方法論,既要善于總結經驗,也要及時總結教訓;既要持之以恒地反“左”,又要時刻警惕防右;既要堅持實事求是地評價黨的領導人的是非功過,又要做到恰如其分。
(三)經驗和教訓都是寶貴財富
從成功和失敗的辯證關系中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的獨特方法論原則。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時,他指出:“我們的經驗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都有用。”從一定意義上講,深刻把握反面教訓更有意義,因為總結實踐教訓和探索中的失誤,有助于深化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和黨的執政規律的認識。
鄧小平認為經驗和教訓都是黨的寶貴財富。他明確指出:“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他還多次談到“文化大革命”與改革開放時期制定黨的大政方針的內在關系,認為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依據。他指出:“'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沒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思想、政治、組織路線和一系列政策?!?/p>
經驗是我們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教訓同樣也給我們繼續推進偉大事業提供歷史鏡鑒。新時代要善于把總結經驗和汲取教訓有機耦合起來,從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重要教訓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學習黨史的目的
通過認真學習黨史達到資政育人的目的,是黨史工作的重要優勢和主要任務,也是鄧小平關于學習黨史目的重要論述的核心指向。鄧小平闡述的黨史功能觀包括學習黨史有助于以史為鑒、以史育人,為推動中國發展提供精神動力等。
(一)總結歷史是為了開辟未來
對黨史的學習、研究和總結,并非只是一個純學理探討的問題,而應立足治國理政實踐,為當前和今后的各種工作提供指導和借鑒。學習和總結歷史是為了團結一致向前看,更好開辟未來,這是鄧小平始終堅持的歷史觀。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指出:“解決了一些過去遺留下來的問題,分清了一些人的功過,糾正了一批重大的冤案、錯案、假案。這是解放思想的需要,也是安定團結的需要。目的正是為了向前看,正是為了順利實現全黨工作重心的轉變?!?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更是強調:“總結歷史,不要著眼于個人功過,而是為了開辟未來?!睆倪@些論述可以看出,鄧小平認為研究和總結黨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向前看中開辟未來。這一科學的黨史觀有助于充分發揮黨史研究資政育人的作用,有助于確保黨的團結統一和堅強有力,是指導新時代黨史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準則。
(二)學懂黨史為推動中國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可以從其歷史中總結和探尋,也可以從現實和實踐中獲得。這種精神動力實質上就是人的精神。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英勇頑強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中得到了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恢宏壯闊的奮斗史詩。我們黨在風雨飄搖中成立、在腥風血雨中成長、在搏風擊雨中成熟,引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越。我們要從中汲取精神滋養。學懂歷史特別是黨的百年歷史是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正如鄧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鄧小平從精神動力層面闡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對當前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重要啟發。通過學懂中國歷史尤其是黨史,全面了解“中國為什么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重要問題,是以史為鑒、以史育人的內在要求,是繼承中華民族精神和涵養砥礪奮進的信仰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要從增強中國發展的精神動力的角度學懂百年大黨的奮斗歷史,講好中國共產黨的“苦難輝煌”,從學習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增強人們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發展的信心,汲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智慧和力量,促使人們用這種精神力量去戰勝前進中遇到的一切困難。
(三)用黨史教育人民群眾
我們黨一貫重視以史育人。用黨的歷史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年,是培養黨和國家事業接班人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多次強調要用中國歷史教育人民群眾。針對改革開放時期青少年的思想狀況、對中國歷史尤其是黨的歷史了解不深入的狀況,鄧小平特別強調要用中國歷史教育青年。1981年3月26日,鄧小平在與《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小組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要求他們“要學點歷史”,并指示在“結束語中也要加上提倡學習的意思”。1987年2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加蓬總統邦戈時的談話中更是明確指出,“中國從鴉片戰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鄧小平非常注重對人民尤其是青年進行教育的問題,特別強調要讓人民尤其是青年多學習國史、黨史,從而了解自己國家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了解黨的輝煌成就、現實任務和未來前景。當前,通過加強國史、黨史學習,用黨史、國史教育人民,可以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切實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堅定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勝信念。
三、研究黨史的原則
鄧小平在分析黨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評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出重要歷史結論的過程中,遵循了一系列重要原則,這為新時代開展黨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一)分析黨史人物和事件要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
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來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即科學研究黨史人物和事件要研究其所處的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來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鄧小平創造性地運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把研究和分析黨史問題置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之下。1978年6月2日,他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研究和解決任何問題都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條件。”他在分析和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時從來不會以當代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苛求歷史人物,而是根據黨史人物所在的特定時代背景和條件去評判。例如,關于毛澤東歷史功過的評價問題,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分析他的缺點和錯誤的時候,我們當然要承認個人的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歷史的復雜的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是公正地、科學地、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地對待歷史?!睆泥囆∑降恼撌鲋锌梢钥闯觯冀K把黨史人物和事件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進行實事求是的客觀評判。正是堅持了這一正確原則,才能作出了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結論,做到了全面、科學地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功過,充分肯定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解決了新中國成立后這一黨史評價上的最大難題,對“統一黨內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善于運用唯物辯證法,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原則,內在地要求分析事物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生成條件、具體特點和演變態勢,堅持真理的具體性,拒斥形而上學的僵化方法。在黨史研究中,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就要認真分析具體情形、具體矛盾,避免“一刀切”。
鄧小平圍繞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作出過一系列重要論述。例如,在回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關于如何評價毛澤東的提問時,鄧小平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恰當地運用于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價上,即“我們將肯定毛主席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我們還要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確的部分”,“應當把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區別開來”。
此外,在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總體發展狀況進行評價時,鄧小平具體分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錯誤與成就、經驗,對新中國成立后17年和“文化大革命”時期進行了全面、準確的歷史定位,對理論工作者開展黨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1980年4月1日,鄧小平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指出,“建國后十七年這一段,有曲折,有錯誤,基本方面還是對的”,“‘文化大革命’同以前十七年中的錯誤相比,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但是,這十年中間,也還有健康的方面”,“‘二月逆流’不是逆流,是正流,是同林彪、‘四人幫’的反復斗爭”。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鄧小平在總結和闡述黨史問題時始終堅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原則。
(三)總結黨史問題宜粗不宜細
本著對黨的歷史作出概括的、粗線條的定位和描述,實現堅持原則和保持團結的內在耦合的目的,鄧小平強調總結和研究黨史問題要堅持“宜粗不宜細”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研究黨史問題有助于凝聚共識、實現思想上的高度統一,著力發揮鄧小平關于“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黨史功能觀,凝聚全黨力量,促使黨員領導干部把眼光放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上,而不陷于糾纏歷史細節問題甚至陷入無休止的個人恩怨論爭之中。
關于宜粗不宜細原則的運用,主要表現在鄧小平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評價上。例如,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如三中全會所說,是為了團結一致向前看”,“不能在舊賬上糾纏”,“重大歷史問題的解決宜粗不宜細”,“太細了不妥當”。1980年3月190,鄧小平圍繞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總起來說,對歷史問題,還是要粗一點、概括一點,不要搞得太細”。鄧小平關于黨史研究采取宜粗不宜細的原則,有助于我們對重大黨史問題作出實事求是的恰當評價,實現了黨史問題評價層面上的黨性與科學性的內在統一,最大化地凝聚人心并整合支持撥亂反正、開辟現代化建設新路的強大力量。
(四)運用群眾利益標準評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人民謀利益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黨史研究中,堅持運用群眾利益標準評價黨史人物和事件,有助于全面認清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發展壯大的根本緣由,能夠更科學地評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得失問題,也促使我們能夠更加深刻認識到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的重要性。
鄧小平始終堅持群眾利益標準審視黨的各項工作的成敗得失,評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在審視改革開放初期國內思想界出現的姓“資”、姓“社”困惑時,他基于是否能夠維護和保障人民利益作為檢驗黨的政治路線是否正確的標準,并從人民切身利益角度評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實踐成效。在南方談話中,他在總結改革開放十多年的歷程時,堅定地指出:“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展得這么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說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他還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評判改革開放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重要標準之一。從這些重要論述可以看出,鄧小平在總結和闡釋黨的重大問題時,始終堅持運用群眾利益標準評價原則,創造性地作出了一系列經得起實踐和人民檢驗的結論,為理論工作者開展黨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新時代開展黨史研究,就要像鄧小平那樣堅持群眾利益標準評價原則,“應該恰當地反映出共產黨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成為群眾貼心人、領路人的鮮活形象,從而表明黨為群眾謀利益是具體的、實在的”,還應堅持用群眾利益標準來評判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成敗得失和黨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問題。
(五)在國際局勢比較中作出重要黨史結論
運用寬廣的國際視角開展黨史研究,就是要把對黨史人物與事件等重大問題的研究置于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中,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審視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軌跡并作出重要結論。這有利于我們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
鄧小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寬廣眼界洞察局勢,在橫向比較研究中總結經驗教訓,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例如,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當時人們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前途和未來前景感到擔憂,我國改革開放陷入困境。對此,鄧小平指出:“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笨梢?,鄧小平從比較中洞察機遇和面臨的挑戰,研判我國的比較優勢,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真理,堅定了人們對發展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
此外,鄧小平從非洲部分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教訓中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社會主義必須結合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的重要結論。1988年5月18日,鄧小平在會見莫桑比克總統希薩諾時,圍繞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再次指出:“所有別人的東西都可以參考,但也只是參考。世界上的問題不可能都用一個模式解決。中國有中國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應該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睆倪@一系列論述中,可以看出鄧小平非常重視將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與其他國家的政黨及其領導的事業進行比較研究,在國際視野下闡述和總結黨史問題,為當前黨史研究中采用寬廣的國際視角進行比較研究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責任編輯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