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藝新 王彬彬 雒田夢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以人民為主體、以群眾路線為方法、以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生動詮釋了黨的宗旨,集中體現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和執政理念。從工會性質與職責、建設效果與要求來看,高校工會建設必然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作為價值引領,并通過把握高校工會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維護高校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提高教職工參與水平,為教職工建功立業搭建平臺、助力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自身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探索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高校工會;精神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D41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21(2021)05-0105-08
〔基金項目〕四川大學工會系統2018年理論研究課題“以人民為中心:新時代高校工會工作的價值引領與實現路徑研究"(SCUGH2018—001)
〔作者〕何藝新,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四川成都610207
王彬彬,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四川成都610207雒田夢,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207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追求,也是新時代工會改革和工會建設的基本遵循。如何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推動工會建設服務于一流高校建設,是高校工會理論與實踐創新面臨的新課題。
一、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又彰顯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體現了黨執政為民的初心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這段論述從四個方面系統地概括了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
(一)明確了“中心”的主體是人民
馬克思主義之前的歷史觀或是出于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及其利益的原因而不承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或是堅持唯心主義而否認人民群眾的革命主體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露其錯誤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社會改造活動和實踐成果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充分肯定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我們黨的一貫立場。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極大發展,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社會建設最大的動能來自人民,是人民的力量推動著黨和國家事業滾滾向前。習近平強調:“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深刻變革,既要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激發人民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會主義事業中來,又要強調改革發展成果應由全休人民所享有,因此“中心”的主體必然是人民。
(二)生動詮釋了宗旨,回答了執政的目的和方式
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的追悼會上毛澤東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作了重要講話,系統闡釋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他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秉h的七大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式寫入黨章作為黨的根本宗旨。習近平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這充分彰顯了黨的為民立場和情懷,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黨的宗旨在新時代的新發展,體現出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責任和擔當。這一思想鮮明地突出人民至上原則,強調全體人民共建共享,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明確的是,人民的概念既有集體性,也有個體性。因此,為人民服務絕不是抽象化的以人民為對象的口號,而是能讓每一個個體深切體悟的現實作為。
(三)明確了具體工作的實踐方法,即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活力且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法寶。堅持群眾路線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必然要求。具體而言,首先要樹立群眾觀點和公仆意識,真心實意地為民辦實事、解難事,相信并服務于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要以群眾為師,主動向他們學習,虛心向他們請教。只有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才能總結群眾創造的鮮活實踐經驗,共同推進社會主義事業。落實群眾路線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緊密聯系群眾的體制機制。凡有好的理念和創新,多是從各行各業的群眾具體實踐的經驗中提煉而來,或是經過試點、試驗創造出來。因此,要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一切實際工作中,充分發揮好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唯如此才能凝聚人民之智慧、共享人民之貢獻。
(四)明確了奮斗方向,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奮斗方向是一種愿景、一種期待。只有全體人民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才會有人民由內而外生發出來的最大力量,才會有美好生活的最終創造。美好生活具有歷史性,時代不同,美好生活的標準也不一樣。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的新時代背景下,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重要命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更加注重人民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可見,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內容豐富且具有普遍性,直指當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這就需要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共同開創新的美好生活,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總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為我們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也為高校工會建設指明了方向:這就是要結合實際工作,始終以高校廣大教職工為中心,緊緊依靠廣大教職工群眾,全心全意為教職工服務。
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是高校工會建設的價值引領
高校工會建設是高校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工會性質與職責、建設效果與要求來看,高校工會建設必然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作為價值引領。
(一)高校工會的性質與職責決定其必然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明確規定:“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仨毭芮新撓德毠?,聽取和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關心職工的生活,幫助職工解決困難,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弊鳛橹袊囊粋€重要分支,高校工會是在黨委領導下、高校教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性組織。他們是由在一線從事教學科研、教學輔助、醫療服務、行政管理、后勤服務的教師、干部和工人構成,其主體是屬于工人階級范疇的知識分子。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理應是高校工會工作的價值遵循,是確保工會建設正確政治立場的基本保障。具體而言,要切實體現在以教職工為中心上。只有始終把教職工的利益放在心上,將人民性融入工會工作、內化于高校治理,不斷為教職工做好事辦實事,才能體現高校工會的當代價值。高校工會的性質決定其基本職責就是為了維護好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為教職工服好務。這在主體和目的上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內涵存在著高度一致性,需要高校工會在履行基本職責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訴求。
(二)高校工會長期建設的效果決定其必然性
新中國成立后,按照工會組織應建必建的原則,各類高校陸續建立了工會組織,工會在高校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高校工會日趨成熟和完善。2005年,全國總工會通過了《關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決議》,高校工會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2015年中共中央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為包括工會在內的群團組織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高校工會組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推進不同時期的高校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堅持黨對工會工作的領導,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核心”。高校工會自建立以來就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切實發揮黨聯系教職工的橋梁紐帶作用,把自己聯系的高校教職工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凸顯了群團工作的政治性要求。第二,高校工會建設緊扣時代主題,順應我國發展形勢,圍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積極動員廣大教職工走在時代前列,在高校教育中充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思想政治引領作用,通過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不斷增強高校工會的先進性。第三,高校工會團結好服務好廣大教職工,圍繞教職工工作生活現狀調整工作內容,以教職工全面發展為導向,滿足其多樣化的需求,協助教師提高職業素養、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使其堅定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忠實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從性質上來說,中國高校工會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服務好每一位教職工。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指導和高校工會工作的良好效果,元論是目的上還是結果上都存在著一致性。
(三)新時代高校工會建設的新要求決定其必然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工會建設既迎來了新機遇,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又面臨著新挑戰,需要直面一些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群團工作會議上指出:“一些群團組織不同程度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贬槍@些問題,全國總工會和各級工會出臺相應的改革方案,對工會系統進行全面改革。在此背景下,高校工會也主要圍繞教職工對工會的滿意度不高,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傾向,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不足,工會自身定位不準,服務教職工意識淡薄,具體工作方法創新不夠等問題開展一系列自我改革。
一方面,高校工會要明確自身定位,堅持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方法,增強教職工對工會的滿意度。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工會工作要與學校管理、教職工發展相契合,構建以教職工需求為導向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機制。另一方面,高校工會要立足新時代,轉變理念,建設好“職工之家”,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滿足教職工的美好生活需要積極作為,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氛圍。是否把教職工的利益和訴求放在首位是判斷高校工會自我改革效果的關鍵。新時代,高校工會要承擔起服務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等目標的重任,就必須堅持以職工為中心、讓職工當主角,充分發揮好教職工的主休作用,讓教職工尤其是中青年教職工在高校建設、改革發展中擔當主角、建功立業。
三、高校工會建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路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內涵要求,更是高校工會建設的努力方向。從理論到實踐,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切實服務好廣大高校教職工,就必須探索具體的實踐路徑。
(一)加強學習、凝聚共識,把握高校工會建設正確政治方向
新時代,面對經濟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和各種社會思潮的涌現,高校教職工的素養和知識能力關系到高校工會建設的成效。因此,要發揮好工會作為黨聯系教職工的橋梁紐帶作用,首要的是加強學習,凝聚共識,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正確政治方向。一是組織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特別要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增強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專題學習工會建設的基本理論、法律政策、相關實務等等,尤其要學習中國工會的發展史,了解中國高校工會的組織定位,掌握高校工會建設和工會工作的基本規律與主要方法。以學習提高認識,以學習達成共識,克服本領恐慌、能力不足的問題,自覺在黨的領導下,以教職工為中心,系統謀劃高校工會建設,進一步凝心聚力、謀事創業。
(二)加強服務、提升質量,維護高校教職工合法權益
新時代高校工會建設必須從工作實際出發,緊密團結和聯系全體教職工,加強服務,提高質量,滿足不同類型教職工的各種需要。按照新修訂的《中國工會章程》,工會需要明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的基本職責,不斷加強服務、提升質量,當好教職工的“娘家人”。一是建構制度。高校各級工會要及時完善組織人事制度,建立和調整人事爭議調解領導小組,確保教職工的合法權益有人管、管得住,維護學校正常的工作秩序與和諧的工作狀態。二是搭建平臺。組織召開高校各級教職工代表大會暨工會會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雙代會),讓教職工從源頭上參與學校、學院的重大改革事項和決策過程,通過雙代會的平臺依法表達合理的利益訴求,有效提出有針對性的決策建議,不斷完善教職工關于自身利益的申訴機制,使學院教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到實處。三是做好服務。要組織開展“暖心”“省心”“貼心”服務,積極做好節日慰問、各類喜慶傷病慰問等普惠性服務工作,為青年教職工、困難教職工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相關服務。
(三)加強參與、促進民主,提高教職工參與水平
職工是高校的主體成員,工會要發揮好其群眾組織的職能,應全面掌握教職工情況及其需求,提高教職工入會意愿,增強其對工會工作的認同,提高教職工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0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教職工廣泛持續深入的參與是高校工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成效如何是工會建設是否以職工為中心的直接體現。按照《中國工會章程》,高校各級工會應積極參與高校的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工作,以此推進學校的頂層設計和微觀安排。在實際工作中,高校雙代會制度是提高教職工參與水平的重要載體。按照規定,各高校每年必須組織召開雙代會,充分利用雙代會平臺討論涉及教師利益與權益、學校重大改革發展等事項,以及涉及學校內部治理的相關制度、規范及辦法等。在雙代會閉會期間,高校工會一要積極組織收集雙代會代表提案,對提案進行審查并提交審批,交由相關部門辦理和回復;二要積極組織工會委員會以及教代會代表,參與涉及學校重大事項的相應工作與決策;三要督促校務、院務公開,強化民主監督,督促學校、學院制定相應的制度、規范,并不斷拓展公開渠道與方式。例如,積極通過會議、網站、郵箱、QQ群、微信群、短信、公開欄等渠道督促各項事務公開,讓教職工了解和監督,以實現教職工在整個過程中的民主參與。
(四)加強特色、建設精品,為教職工建功立業搭建平臺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轉變理念、更新方法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只有加強特色、建設精品才能行穩致遠。對此,作為聯系黨群的重要組織,高校各級工會要結合學校、專業、學科特色以及教職工特長來統籌謀劃,為教職工建功立業搭建平臺。高校各級工會要積極圍繞校、院兩級的中心工作,發揮工會的組織優勢,通過打造工會工作精品項目,助益校、院的建設和改革,助益教學與科研。以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工會為例:一方面,可以打造具有學院特色的“讀經典、憶初心、品精髓”的讀馬列原著的精品項目,結合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功能、學科專業特色和年度紀念活動,以“學院工會—學院青工—青年教師沙龍—學生理論社團”四位一體模式展開,努力打造學習經典著作的范式,助益教學科研、團隊合作、教書育人;另一方面,可以圍繞教學科研舉辦各項競賽,如舉辦具有時代感的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具有智慧功能的電子課件比賽等,以此交流授課技巧與方法,提高師資隊伍基本技能,助推教職工建功立業,助力高校的發展建設。
(五)組織各類活動、促進和諧,助力高校精神文明建設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人民物質生活已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亟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叭祟惿鐣c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精神文明建設關系到單位的凝心鑄魂。無論是高校管理還是教職工工作,都需要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發揮其凝聚民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持久性作用。高校工會應積極組織教職工參加各類活動,增進教職工相互了解,建立深厚友誼,促進學校、學院和諧。一是注重教職工的廣泛參與。組織并推動有特長的教職工積極參加相應的文體活動,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讓更多教職工主動參與活動設計與策劃。二是注重教職工的情感認同。以構建和諧溫馨的“教職工之家”為契機,堅持與學校、學院的學科發展和教學科研相聯系的原則,從改善硬件和軟件同時入手,建設教職工的活動家園和精神家園,建設教職工的工會之家和學院之家,在此基礎上通過“我愛我家設計文創”“教職工集體生日會”“幸福快樂驛站”“迎新晚會”“歡送退休教職工”等文化活動,促進教職工對工會的廣泛認同。三是注重教職工的價值貢獻。一方面,各級工會圍繞教職工的教學科研主題,組織教職工調研考察并服務社會,從而提高教職工的專業價值;另一方面,在有重大災難時,組織教職工賑災幫扶、完成災后重建項目等,積極組建鄉村振興志愿者隊伍,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從而體現教職工的社會價值。
(六)改進方式、補齊短板,提升自身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打鐵還需自身硬。新時代有新要求、新期待,高校工會要切實增強“三性”,去除“四化”,改進方式、補齊短板,開創工會建設新局面,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高校工會建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既要尊重工會建設和高校發展的基本規律,又要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好思路、好方略、好措施落細、落小、落實。這就需要在群眾路線這一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新技術新手段兩個方面著力。一方面,高校工會干部在具體工作方式上要逐步實現“八個轉變”,即由依靠經驗直觀向經驗與科學并重轉變、由單向說教向雙向互動轉變、由平均用力向重點突破轉變、由單一受益向互利雙贏轉變、由獨自運行向多方協商轉變、由分配命令向有效激勵轉變、由單一傳遞向多渠道傳遞轉變、由統一服務向統一與個性化服務并重轉變。另一方面,高校工會干部還要緊跟時代,不斷創新。在新時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既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各種便利,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只有融入和適應,才能在變革中抓住機遇。高校工會要跟上“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時代步伐,前瞻性地利用好新技術、新手段,構建“互聯網+工會”和智慧工會新模式,讓年輕教職工感受到工會的創新活力與時代吸引力。這不僅需要工會干部加強學習,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更要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到工會建設中來,發揮每一位教職工的作用,引導全體教職工向著美好生活去建功立業。
(責任編輯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