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龍
話語體系是近年來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亦有研究者從各自的相關學科論及話語體系問題,但從哲學上對話語體系作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著作還很少見到。近讀吳漢全教授202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話語體系初論》,深感此書是近年來專門研究話語體系的拓荒之作,同時也是一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創(chuàng)新之作,為推進話語體系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文本解讀上的創(chuàng)新
話語體系皆以文本為載體,沒有離開文本的話語體系,這是學術界在話語體系研究中業(yè)已形成的基本共識。吳漢全在《話語體系初論》中強調話語體系的研究要凸顯文本的基礎地位,要求立足文本并在文本視域之中開展研究工作,形成全新的著述架構和敘述系統(tǒng),藉以創(chuàng)建獨特的話語體系。故而,該著不僅以文本的創(chuàng)新性解讀為研究工作的前提,而且利用在解讀中所形成的廣義文本論來架構著述體系。
何謂文本呢?學術界通常認為文本是指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由具有完整、系統(tǒng)及含義明晰的一個或多個句子組合而成。故而,一個文本可以是一個句子(Sen-tence)一個段落(Paragraph)或者一個篇章(Discourse)。西方詮釋學常用文本這個范疇來表達其意義,但大致是一種狹義的層面。吳漢全對文本的理解有獨特性,在承認文本具有狹義的前提下,更主張從廣義上來界定文本,認為“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一部著作可以是一個文本,一門學問或一個學科,只要是具有內在的體系性和外在的相對獨立性,整體上亦可以視為一個文本”。由此,著者提出在研究文本與話語體系的關系上要有新視角:一是要認識文本是如何產生的;二是要進行文本內容的相關分析;三是需要考察文本最終所呈現的邏輯譜系面貌。
著者主張在廣義上理解和認識文本,其所說的文本乃是體現主客關系統(tǒng)一的文本,亦即文本中內蘊著研究者的主體性詮釋活動,體現了研究者獨特的詮釋體系;這種文本亦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包括結構系統(tǒng)、話語體系、價值體系及傳承體系等方面;這種文本還是有著邏輯譜系和基本維度的文本,這就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話語體系時既要研究話語體系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及理論邏輯,也要研究話語體系的歷史維度、現實維度、民族維度、世界維度和實踐維度,并盡可能地將這種研究與結構體系和傳承體系的三大邏輯展開和五大維度呈現相比較,從而進一步把握話語體系的特征?!对捳Z體系初論》正是在廣義文本論中展開其敘述的進路,并進而建構其著述系統(tǒng)的。
二、著述體系上的創(chuàng)新
《話語體系初論》在著述體系上的創(chuàng)新,最為突出的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與話語體系的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凸顯唯物史觀在話語體系建構中的具體運用?!对捳Z體系初論》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將話語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頂層設計,找出其中的關鍵問題及重要環(huán)節(jié),從而以問題為牽引構建著述體系,這就有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意蘊。唯物史觀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及價值意蘊,但其核心部分乃是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論、社會結構理論和社會運行理論。著者在《話語體系初論》中,將話語體系的性質、社會屬性、結構和運行機制列為四個專章加以闡釋,這集中體現了唯物史觀在話語體系研究中的具體要求。同時,《話語體系初論》還基于頂層設計的理念,將話語體系研究中所關涉其他重點問題列舉出來,這主要是話語體系的類型、功能、特征、轉換、邏輯架構、基本維度、建構原則等,并給予專章篇幅加以論述,這就形成了全書主休的11個部分。其中前6個部分主要是在微觀和中觀層面研究話語體系,基于學術的視角闡明話語體系所關涉的基礎性問題;后5個部分主要是在宏觀層面,從社會變動和整體研究的視域出發(fā),對話語體系進行綜合性研究。
應該說,著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設計著述架構,既從微觀和中觀層面闡釋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問題,又從宏觀層面和整體視域對話語體系進行綜合研究,反映了著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及在話語體系研究中的駕馭能力,其在著述體系上貫徹馬克思主義基本理念及在體系架構上注重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是顯而易見的。
三、內容闡釋上的創(chuàng)新
《話語體系初論》將創(chuàng)新理念貫徹到相關內容的闡釋中,提出了許多新見解、新看法,突出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關于話語體系結構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
話語體系作為研究對象有著怎樣的基本結構,亦即話語體系到底包括哪些重要部分,這是話語體系研究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既有的研究成果對于話語體系的結構缺少探討,很少將話語體系作為結構體系來看待。吳漢全在《話語體系初論》中,將歷史觀和方法論、基本理論假設、關注的主要問題、基本范疇這四個部分視為話語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加以論述,認為“分析話語體系的基本結構,主要的還是應從這四個方面著手,如此才能說明話語體系中的關鍵要素”。繼而又從話語體系核心要素的延伸性角度,闡述了實現路徑、邏輯譜系、達致目標這三個部分在話語體系中的地位,其結論是:第一,歷史觀及方法論是第一個層次,它規(guī)定了話語體系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并作為一個整體制約著話語體系的基本面貌、決定著話語體系的性質;第二,基本理論假設、關注的主要問題及基本范疇則構成第二個層次,它是在第一個層次支配之下具體地規(guī)范話語體系的理論前提、研究的主要問題及使用的范疇;第三,實現的路徑、邏輯譜系及達致的目標則構成了第三個層次,它著力于路徑、邏輯譜系和研究目標的實現,賦予話語體系強烈的功利性追求和研究工作的工具性特色。吳漢全提出的話語體系基本結構“三層次”說,將話語體系作為整體性系統(tǒng)的、有著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的結構來看待,應該說是借鑒和汲取了結構學派、功能學派關于結構問題及體系問題研究的傳統(tǒng),這是話語體系研究中關于話語結構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有助于學術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話語體系中各個子系統(tǒng)及其功能。
(二)關于話語體系中邏輯譜系的創(chuàng)新性解讀
學術界大都認可話語體系中有著邏輯譜系,但話語體系到底有著怎樣的邏輯譜系呢?這樣的邏輯譜系又是怎樣形成呢?對于這個問題,學術界缺乏系統(tǒng)研究,也沒能形成共識。吳漢全在《話語體系初論》中,先是研究思維與邏輯的關系,認為“思維是人腦進行邏輯推導的屬性”,“思維是人腦進行邏輯推導的能力”,“思維表現為人腦進行邏輯推導的過程”,因而“邏輯譜系是在思維中形成邏輯序列的,邏輯正是通過思維的作用而有機地集成為邏輯譜系的”,這就確認了思維在邏輯推導中的引領作用。繼而著者鑒于思維與邏輯的關系界定了邏輯譜系范疇:“所謂邏輯譜系乃是由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互作用而構建的復雜系統(tǒng),以基本范疇的運用、研究理路的展開、內在體系中要素的密切關聯(lián)為顯著特色,體現了認識的進路、研究對象演進的脈絡、體系架構的特質及社會運行的基礎?!痹撝又詫U戮唧w研究話語體系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認為“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在話語體系中形成體系性的邏輯架構,直接支配著話語體系中的邏輯關系和邏輯譜系,并對整個的話語體系的面貌發(fā)生很大的影響”,其研究結論是:理論邏輯是認識論和方法論,主要是認識的過程、內在矛盾、認識的法則與原理及認識規(guī)律;歷史邏輯是社會歷史論,關于歷史成因、動力、運動及其規(guī)律的問題;實踐邏輯是本體論,基于實踐來考察自然、社會和思維。盡管該著關于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界定不一定會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但該著將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視為話語體系的要件,并在相互關系中展示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在話語體系發(fā)展中的地位,這在話語體系研究中是很有見地的學術觀點。
(三)關于話語體系五大維度的新見解
所謂維度,從哲學角度看,就是人們觀察、思考與表述某事物的思維角度,因而維度也含有進路、路向、路徑、方向等意思。將維度這個范疇嵌入話語體系之中是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新。在話語體系研究中,話語體系呈現的具體視域被稱之為“話語體系的維度,吳漢全在《話語體系初論》中認為:“將'維度'這個概念引入話語體系研究之中,在于更好地表現話語體系的動態(tài)結構及其衍化的多向性特征。具體說,話語體系中所表征出的維度,乃是指話語體系的實存狀態(tài)得以具體的地呈現出來的方式?!苯宕?,就需要具體地說明話語體系維度的具體樣式。然而,學術界對維度一般采取“三分法”,即認為話語體系有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和實踐維度這三個方面。吳漢全認為,話語體系的基本維度可以基于三大維度而析分為五個維度,認為“話語體系一旦形成為比較系統(tǒng)的話語體系,就是一種具有基本視域和價值體系的客觀存在,并在知識體系的層面上具體地呈現民族維度、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實踐維度、世界維度這五大維度”。對此,著者的解釋是:五大維度的提出并不否認馬克思主義提出的三大維度的正確性,相反,五大維度正是根據三大維度而提出的,并遵循著三大維度的基本理念與研究方向。在五大維度之中,不僅堅持實踐之維的基礎性地位,而且所說的歷史維度和現實維度是從時間之維演進出來的,所說的民族維度和世界維度也是基于空間之維的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話語體系初論》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話語體系五大維度的主張,而且提出要進一步研究話語體系基本維度所關涉的共性問題,也就是要研究話語體系維度的呈現程度問題、話語體系維度的制約性因素、話語體系中各維度之間的關系以及話語體系的“研究范式對維度呈現的決定性作用”等方面。應該說,這有助于更進一步推進話語體系基本維度的深入研究。
四、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
《話語體系初論》在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集中體現了由靜態(tài)分析到動態(tài)研究的路線。要寫出一部有學術水平和理論高度的著作,方法創(chuàng)新也是關鍵。毫無疑問,吳漢全的《話語體系初論》在研究方法上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將理論分析與歷史研究結合起來,力圖在理論上建構話語體系的學術系統(tǒng),故而《話語體系初論》屬于關于話語體系研究的理論性著作,這從該著所征引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材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問題,可以得到證明。同時,該著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比較重視對話語體系的靜態(tài)研究,如設置專章研究話語體系的性質、類型、結構、功能、特征、社會屬性等問題,就是靜態(tài)分析方法的具體運用。但是,該著又不滿足于靜態(tài)研究方法,而是力求將靜態(tài)研究進至動態(tài)研究的階段,故而設置專章研究話語體系的轉換、運行機制和建構原則等問題,這就使得動態(tài)研究方法得到具體落實和有力體現。譬如,該著在“話語體系的轉換”一章中,從變動的視域研究話語體系轉換與研究范式、話語體系轉換與研究理念、話語體系轉換與新范疇使用等問題之后,強調“作為一個變動性的歷史性進程,話語體系的轉換在根本上取決于社會實踐的積累、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知識體系的更新,這之中需要高揚研究者的主體性、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也需要在提振民族自信心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學術自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譬如,該著在“話語體系的運行機制”一章中,也是“從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視域研究話語體系,揭示話語體系運行狀況及演變的進路”,故而集中研究了話語體系運行機制的存在條件、話語體系運行機制的基本功能、類別、構成、創(chuàng)新等問題,藉以“有助于構建話語體系發(fā)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再譬如,在“話語體系的建構原則”一章中,作者在提出話語體系建構原則的必要性時談道:“話語體系根本上在于能夠運用,并在運用中得到發(fā)展和完善,從而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充分說明話語體系鮮明的致用性特色?!弊髡哒菑脑捳Z體系得到發(fā)展和運用的理念出發(fā),在該章中就建構話語體系所必須堅持的人民本位原則、中國利益原則、理論內核原則、文化底蘊原則、世界情懷原則、學理支撐原則等進行了重點的研究和闡發(fā)。換言之,著者乃是基于動態(tài)研究方法來研究話語體系建構原則的。
吳漢全以創(chuàng)新的理念從事話語體系研究,力圖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與話語體系研究的有機結合,形成既經得起時代檢驗、又能對各門學科話語體系研究有所借鑒的理論體系。盡管話語體系在目前的中國學術界業(yè)已成為熱點,但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專門著作并不容易。其難度在于創(chuàng)新不僅需要時代的條件,而且需要研究者基于新的研究理念并使這種研究理念置于馬克思主義體系之中,同時還需要在把握社會需要的前提下通過艱苦的學術實踐來推進馬克思主義與學術研究的有機結合??上驳氖?,吳漢全的《話語體系初論》一書作為新時代專門研究話語體系的代表性著作,不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構建話語體系的著述系統(tǒng),而且在文本解讀、著述體系、內容闡釋、研究方法等方面皆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成為近年來在話語體系研究方面的創(chuàng)新之作、拓荒之作。
(作者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