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益身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8-085-01
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是指影像學檢查、手術或病理學檢查均未發現膽囊結石的膽囊急性炎癥病變,發生率約占急性膽囊炎的5%.病因任然尚不清楚,很復雜,本病病理變化與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相似,但往往起病較為急劇,病情進展更快速,容易發生膽囊壞疽甚至穿孔等嚴重并發癥,死亡率高,因而被認為是一種與結石性膽囊炎截然不同的相對獨立的臨床疾病,致病因素主要還是膽汁瘀滯和缺血導致細菌的繁殖且血供減少,更容易出現膽囊壞疽、穿孔。所以應該高度重視該疾病的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
診斷方面:臨床上出現上腹部疼痛、寒戰、發熱和局限性肌緊張者,若血常規和肝功能檢查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就應當考慮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可能。但這些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并無特異性,加之其他相關疾病的干擾,很難明確診斷。影像學檢查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因而對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診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B超因其無創、快速、方便、可動態連續檢查,是診斷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首選方法。隨著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發展,B超聲像圖也依病理變化不同呈現出相應的表現。病變早期,表現為膽囊增大、囊壁增厚,膽囊橫徑大于5 cm或膽囊壁厚≥3.5 mm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膽囊漿膜下水腫明顯時,可見到所謂的“雙邊征”。病變中期,除膽囊增大、壁增厚外,膽囊腔內可出現較密集的霧狀光點回聲或粗大的強回聲光斑,這常是膽汁濃縮或化膿渾濁的征象。病變晚期,可見到膽囊異常淤滯、擴大、囊腔壁變薄和膽囊周圍炎等。另外,結腸充氣、腹水、腹壁有傷口等均可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CT檢查敏感性并不優于B超,且二者的診斷標準也相似。但與B超相比較,CT仍有許多不可替代的優勢,如:①客觀性強,臨床醫生和放射科醫生可以共同閱片;②更容易探測腹部其他臟器,且不受腹腔氣體的影響,因而更有利于鑒別診斷;③診斷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并發癥,如穿孔或膿腫形成。CT檢查的缺點是不能在床旁應用。CT檢查是B超檢查的補充,在超聲檢查陰性或難以排除腹腔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行CT檢查。
治療方面:總體來講,因本病容易壞疽穿孔,一旦確診,應及早手術治療,可選膽囊切除或膽囊造口或穿刺引流。未能確診或病情較輕者,也應在嚴密觀察下積極的非手術治療,一旦病情惡化及時施行手術,應盡快予以治療,延誤治療常增加膽囊壞疽和膽囊穿孔的風險,所以歸根結底應根據患者病情輕重,年齡大小,及有無并發癥,而進行個性化治療,包括保守治療、膽囊穿刺引流、手術治療等等。急診LC因其微創的優勢應作為首選。膽囊解剖困難,則不必追求手術臺上的“完美”,適時行LSC可避免中轉開腹,減少創傷,降低手術風險。
飲食問題眾說紛紜,建議如下:膽囊炎的急性發作往往與進食脂肪餐有關,因此患者急性期不要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含有脂肪和蛋白質的酸性食物最容易刺激腸壁,釋放縮膽促胰激素而引起膽囊的收縮與排泄。2、病情平穩階段,可以少量多餐進食脂肪類、蛋白質類的營養性食物,以保證人體營養所需。急性發作期,忌食油炸、煎的食物,忌食蛋類、肉湯及飲酒;進食應限于低脂肪、低蛋白、少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隨著病癥的消退可逐漸加入少量脂肪及蛋白食物,如瘦肉、魚、蛋、奶和水果及鮮菜等。病情重者應予禁食,甚至胃腸減壓,職能給予靜脈補液維持人體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