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鈴云 熊秦
摘要: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的教師職業倦怠現象較為常見和顯著,相關研究文獻在數量上、質量上總體呈現逐年提升的態勢;所選擇的研究對象覆蓋層次較為廣泛;對于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呈現出多方位的解讀?;诖?,本文將對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進行梳理與展望。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文獻綜述
一、引言
職業倦怠最初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在1974 年提出。學者們引用最為廣泛的定義是Maslach提出的“在以人為服務對象的工作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癥狀” [1]。教師職業倦怠屬于職業倦怠的研究分支,這一現象由美國國家教育協會(NEA)主席Wilard在1979年首次提出后受到教育界的持續關注。
我國高校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較為嚴重。在2014年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的《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中,受訪教師的倦怠指數達50.34%,這一數據在各職業的工作倦怠指數排行中位列第三。而在2020的工作倦怠指數調研報告中,這一比例上升到了七成。職業倦怠嚴重地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工作,高程度的職業倦怠可能會致使教師家庭不和、人際關系受到損失,嚴重者更可能釀成危害社會的嚴重后果。
1995年,國內首次出現以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為主題的研究性論文。此后十五年間,我國對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教育學領域,在其他學科上也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研究并衍生出新的研究課題,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和細化。正值此期,本文擬對國內現有的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研究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幫助研究者更系統地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
二、文獻資料概況
(一)按年份統計
通過對中國知網等文獻資源庫的查詢結果進行統計,截止2020年年末,國內有關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方面的研究文章共計810余篇,其中碩博士學位論文85篇。
自2006年起相關研究的數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良好態勢,研究熱度不斷攀升。而在2010-2020年期刊論文類的碎片化研究由井噴轉向常態,學位論文的系統深入研究持續推進??傮w上該領域的研究趨近成熟,但依舊存在著與時俱進的挖掘價值。
(二)按發表刊物統計
就文獻發表的刊物情況來看,在《中國成人教育》(22篇)上發表數量最多,占文獻總量10.95%。表格內所統計的文獻(共99篇)占到了文獻總量的49.24%。
將上表中的刊物與《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進行比對,有4項為核心刊物,其余6項刊物大多為較高質量的省級刊物。通過對中國知網等文獻資料庫數據進行檢索統計,來源于核心期刊的文獻篇數占到了文獻統計總量的64.68%,其中來源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文獻篇數占文獻總量的15.92%。這一結果相較于2000-2010年數據(核心期刊54.74%,CSSCI16.05%)有一定提升。該研究領域的文獻總體水平較好,但該領域在高質量層次的研究仍有缺失。
(三)按研究對象統計
1.按高校類型劃分。以普通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的文獻數量最多,涉及民辦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的文獻達43篇,地方高校達26篇。此外,研究型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高等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中獨立開設的學院、成人高校、廣播電視大學等高校中的教師職業倦怠也均有研究。
2.按高校區域劃分。以地域為特征進行劃分的情況大致有三類:其一是以省市為標志劃分,該類研究以河南、北京、四川、廣西等省市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展開抽樣調查,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其中以河南省這一地域范圍為界定的研究文獻最多,達12篇。其二是以某一所高校中的教師為研究對象,如《本溪廣播電視大學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李云婷,2017)。該類研究側重歸因和對策的實證分析。其三是以其他地域特征為關鍵詞進行劃分,如川南、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等,側重尋找特殊環境背景對教師職業倦怠影響的共性,對地方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有一定參考作用。
3.按人口統計學特征劃分。針對年齡特征的分類中已涉及的研究板塊有新進教師、青年教師、中年教師等。在針對性別的分類中,以高校女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為主題進行直接研究的文獻多達59篇。此外,婚姻狀況、學歷、職位等特征在理論模型的構建中常有出現,但以此作為獨立切入點的研究尚處在空白狀態。
4.按任教專業及崗位劃分。狹義上的高校教師僅包括高校任課教師,其中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藝體課教師、英語教師展開的研究最多。更廣維度上高校教師的界定則涵蓋了高校中的圖書管理員、心理咨詢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等群體。高校教輔人員的職業倦怠現象在領域內被逐漸納入研究范圍。
5.還有學者以該領域的文獻為研究對象進行評述與展望。如常學義、周益斌《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研究面面觀——2000~2010 年大陸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研究的文獻綜述》等。
三、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歸因分析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歸因分析在該領域一直屬于焦點研究問題,根據研究視角不同,成因大致有兩種分類方法。
(一)以產生倦怠的根源分類
1.個體因素
(1)人格因素。該類觀點通過相關心理學的量表與統計分析證明,在人格維度上,內外向與職業倦怠呈顯著負相關,精神質、神經質與職業倦怠呈顯著的正相關。[2]該類研究多集中在自尊、控制點、A型性格與職業倦怠關系的探討。
(2)背景因素。教師的性別、年齡、教齡、婚姻家庭狀況等都對教師的倦怠產生影響。年齡越大的教師,其情緒枯竭程度越高?;橐黾白优疇顩r也會對高校教師在情緒枯竭因子上的倦怠程度有明顯影響,但教師的性別對其職業狀態的影響并不顯著。[3]
(3)心理機制。教師生活的變化會使教師對與工作相關的壓力或倦怠更加敏感。職業理想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各種差距使教師在心理層面上產生負荷和人格沖突[4],進而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2.組織因素
(1)個人與工作情景的匹配程度。個人和組織在工作量、控制感、報酬、一致性、公平性、價值這六因素上的不匹配可能會導致倦怠。如教育狀況變量對成就感低落這一維度就存在影響,而不合理的評價體系和管理體系會加劇這一不公平感。[5]
(2)角色沖突。教師需要在教師、學生、學者、職業者和家庭等多方位角色中進行轉換,極易產生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當個體不能妥善調和這種不和諧時,壓力也就隨之而來。[6]
(3)自由度與自主權。教齡越長,在情緒枯竭和成就感低落方面的倦怠表現更嚴重。另一方面,教學為主型和教學科研型教師在成就感失落維度上的倦怠程度明顯高于科研為主型教師。[3]
(4)學生因素。通過研究發現,學生的暴力行為、課堂紀律和對學習的冷漠表現都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工作負荷因素和學生因素已經成為教師最主要的壓力源。[7]
3.社會因素
(1)社會支持問題。許多研究表明,人際互動、人際態度、人際氣氛、人際和諧和人際距離等因子與工作倦怠各要素之間都具有非常顯著的負相關。[8]教師的工作環境決定了其人際交往多局限在學校,長期積累的壓抑情緒往往只能對自己的工作傾瀉,從而形成倦怠的典型癥狀。
(2)社會變革問題。在市場經濟迅速繁榮發展的現代化社會背景下,多元化的價值體系使高校教師正逐步成為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其在舊時傳統文化中的權威地位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產生了職業倦怠心理。
(3)社會對教師角色過高的期望問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教師體現著一種以自我犧牲作為其本質要素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功能。教師在工作崗位上對自己的工作充滿過高期望,但現實中的教師并沒有充分地得到社會的尊重,就會由此產生嚴重的屈辱感和失落感,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二)按觀點起源的學派分類
1.臨床觀點。研究者認為職業倦怠是指個體由于工作強度過高而忽略了自己的個人需求所導致的一種精神疲勞。側重對職業倦怠的癥狀、起因等進行描述與解釋。
2.社會心理學觀點。研究者分析認為職業倦怠具有三個主要特征:情緒衰竭、去人性化和低個人成就感,注重探究職業倦怠的具體特征,強調研究方法的實踐性和科學性。
3.組織觀點。研究者認為導致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工作者的付出與所得失衡。側重探討導致職業倦怠的原因。
4.社會歷史觀點。研究者認為職業倦怠不僅受到個人及情境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側重分析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
四、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建議
(一)社會及組織環境
1.為高校教師創建充滿人文關懷的和諧環境。高校應建立完善教師交流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團隊協助活動,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
2.加強社會支持,給予教師適度的角色期待和社會期望。王芳、許燕的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會對教師職業倦怠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尊重教師的所有角色及其真實自我,使教師從趨向完善的職業發展過程中感受到事業的成就。
3.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學科研考核制度和德能績效互動的分配激勵機制,支持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發展所需,并為教師提供外出培訓、學歷提高和進修的機會以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學歷層次。[9]
4.加強對高校教師的崗位培訓。不僅應傳授現代心理學、現代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知識,[10]還應重視和加強對于教師這一職業特點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三)自我干預
1.正視心理倦怠,加強自身修養,適度降低期望值。高校教師應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及時了解并調整與工作有關的態度和信念,建立適宜的職業發展目標。
2.學會合理宣泄,培養業余愛好。可采用系統減敏感法、松弛訓練、生理回饋等方法緩解壓力。有益于身心的業余愛好也可以陶冶性情,愉悅心智。[11]
3.發展專業能力。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對工作的勝任能力以增強自信感。
五、結語
目前關于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已較為成熟,所涉及的理論、研究視角及研究方法均較為全面?,F有的種種理論模型雖能很好地解釋職業倦怠現象并提出對應措施,但缺乏針對性的實證研究,不同學科和層次上的研究也不夠深入。研究過程中所采用的理論模型和量表工具大多源自國外,引用中缺乏適應國內教育、社會環境的修正,研究工具亟待本土化創新。此外,研究者往往把個別地區、高校作為研究對象以期探究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整體的原因與措施,存在一定程度的以偏概全。期望今后的研究可以轉向聚焦型、個案型的方向并能提出針對性建議。
參考文獻
[1]Maslach C,Schaufeli W B 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Psychology,2001,(52) .
[2]張楠楠,周元寬.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職業倦怠與心理控制源的相關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7(24):72-74.
[3]丁邁,侯雋,陳銳.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探索[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09):114-117.
[4]侯曉華,劉定遠.高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分析[J].文教資料,2014(22):86-87+96.
[5]張宇慧. 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自我價值感和教學創新的特征及關系[D].浙江工業大學,2017.
[6]林峰.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倦怠及其管理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07.
[7]孫海靜. 沈陽市高中教師職業倦怠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8]唐昕輝,李君春,盧家楣.高校教師職業倦怠與其影響因素的關系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0(17):47-49.
[9]王長文,宋春梅,王舒然.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4(03):59-61.
[10]李莉,邵勤.反思我國高校成人教育教師職業倦怠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4(23):93-95.
[11]吳訓慈.高師心理學公共課教師職業倦怠心理剖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8(03):179-181.
作者1簡介:王鈴云(200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四川樂山,職務/職稱:無,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作者2簡介:熊秦(2001—),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四川鄰水,職務/職稱:無,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單位: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