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棟
摘要:小學科學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就是探究性教學,要應用好就需要把理論和實際教學相結合,并一直對如何更好的應用探究性教學在科學學科中進行研究。本文就探究性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析。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法;小學科學教育;價值
探究性教學法是21世紀的國際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性教學法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的本質,并且能夠有效的提高和改善科學教學質量,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我國新課改中,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定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一、我國探究性教學法應用于科學教學的情況
在教學內容方面,我國小學科學教育是以教材為主要課堂教學內容,且教材的編寫切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旨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1]。在教學方法上,我國科學教學老師常將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向結合。在課堂實施模式上,我國一般是大班教學,學生一般40人左右,并行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合作學習,但由于班級人數較多,教師不能顧及到使用學生,知識照顧大多數學生的需要,找出大家都不明白的問題進行解答。老師也多是讓學生去驗證課本上的知識,學生能探究自己喜歡的實際很少甚至沒有,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也不太到位。在教學目標上,我國重視基礎知識,并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認識到書本上的知識是正確的,這個過程只是讓學生理解探究的一般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技能沒有太多要求。以上我國小學科學教學的現狀、對小學科學教育的不重視、考核系統不完善使得我國在探究性教學的應用上效果一般。
二、小學科學探究性教學法應用的建議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老師是課堂上的領導者,也是探究性教學方法的使用者,因此要解決探究性教學在我國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效果一般的問題,就要先從小學科學教師入手,以下是對小學科學教師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探究活動的指導性
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指導小學生開展有效的活動,讓每名學生都能充分地參與進課堂中,課堂上的探究性活動老師應該有選擇性的讓學生做,科學老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課堂的教學目標,經老師的認真考慮,選擇出適合學生的探究性活動,而不是盲目的對所有的探究性活動都讓學生去驗證,這樣的行為是無意義的,也保證不了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在讓小學生對選擇好的探究性活動進行驗證前,老師應在課前就對活動進行驗證,避免在課堂上實驗失敗,對于有問題的學生,老師也要積極的給予幫助,對于有其他想法的學生,老師可以在課下指導學生進行探究[2]。比如在“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這一課,為了研究水對不同物體的溶解能力,科學老師會分別用食鹽和小蘇打讓學生進行實驗,在水溫和水量相同的情況下,人學生驗證小蘇打和食鹽誰溶解的量多,老師在課前對實驗進行驗證,發現當水溫一樣,水量一樣的情況下,發現實驗的溶解能力更強,而且教師還發現在水溫不一樣的時候,即水溫越高,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較高,水溫越高,小蘇打溶解的就越快。為了不影響實驗的有效性,老師應為學生準備常溫的水,經過了教師的課前驗證,課堂上學生實驗時,老師就可以給予學生更好的指導,避免在課堂上出現無效研究的情況。有的學生可能會有別的想法,比如蜂蜜和果汁這種液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但是因為老師沒有在課前做過這方面的驗證,因此不能保證實驗的有效性,但是可以在課下和學生一起進行驗證,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
以學生探究為主,教師引導貫徹始終[3]。比如在學習“面包發霉了”這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創設問題情景,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真菌的資料,并布置任務,讓每位學生都將一塊面包放進一個透明的塑料袋里。課上讓學生匯報,經過找資料時自己對真菌有哪些了解,老師再把自己準備好的發霉的面包拿出來,也讓學生拿出自己的面包,讓學生先對發霉的面包進行觀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面包經過多長時間才會發霉?面包為什么會發霉?等問題,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啟發學生思考對問題進行大膽的猜想假設,引導學生制定一定的計劃,設計實驗研究真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關系,并通過觀察實驗,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對所做的猜想假設進行驗證,讓學生在探究中走進真菌的世界。然后組織學生對實驗現象和自己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并與同學交流等這一系列認知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探究問題,尋找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促進問題的解決,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再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可以激發學生動手實驗的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教師教學的創新性
小學科學老師要想有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首先要熟悉教材,對教材有全方面的了解,并對教材的處理上提出自己的見解。結合所在地區的環境,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創新教學,并且多聽學生對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老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成長。
例如在“校園的樹木” 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帶著學生到校園里找一找學校里都有樹木樹,順便也可以讓學生找一找,附近有哪些小動物,找到的同學要和其他同學分享,并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對那個動物的知識,這樣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學到了本節課的知識,還拓展了一些其它的知識,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長期如此,學生的知識面也得到一定的拓寬。
(三)加強學生發展的多元化
文化熏陶對促進學生多元性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課堂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因此除了教授課文知識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4]。例如,國家文化可以加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歸屬感,自然文化可以提高學生對沒的認識以及感悟,民族文化可以使學生繼承優良傳統。將探究性教學與情感教育兩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在對科學學習感興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對情感的感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食物包裝上的信息”,老師可以問學生對包裝袋上的說明是否都明白,老師可以提問幾名看得懂的學生,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食物包裝上的理解,買食物時,怎么看包裝上的說明,哪些是有用的信息,結合學生的經歷,可以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在學習“種植我們的植物”這一課時,讓那些自己種過植物的學生分享下自己的經驗,或者在種植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老師再教學生怎么正確的種植植物,給學生發材料,讓學生自己回家試著種植,并試著設立一些獎勵機制,比如告訴學生如果種植成功了就可以給他一個神秘的小禮物,這樣學生會更有積極性,也會更愛護自己種植的植物。將學生的經歷和自己的講解相結合,更利于學生理解,激發學生的動力,更利于教學的成功。
結束語:
綜上所述,探究性教學方法對小學科學學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探究性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讓科學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效率。將探究性教學應用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課程改革理念,可以有效的促進我國科學教育工作者對科學教育途徑的探索工作,更好地時事科學教育,培養出更具有高科學素養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李萬濤.新加坡小學科學教育給我們的啟示[J].科學課.2010.
[2]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袁桂林.小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科學探究教學法及其在小學科學中的應用[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2).
永康市王慈溪小學 浙江 永康 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