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山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簡稱“中基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4,587家,管理基金規模17.06萬億元人民幣。私募基金行業正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在當今日益復雜的稅收政策環境下,合理降低稅負,也將是投資人、基金管理人較為關注的問題。本文將結合國內現行有效的稅收政策,簡要介紹人民幣基金設立的稅務考量。
(一)法律形式的稅務考量
在基金設立階段,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基金采用何種法律形式的問題,私募基金通常有公司制、契約制與合伙制三種組織形式。在實際業務中,基金法律形式的選擇應結合發起人商業安排、設立時適用的法律規定、項目的具體情況等多個方面綜合判斷。
依據現行《合伙企業法》第六條及《企業所得稅法》第一條規定,境內合伙企業不征收企業所得稅,“合伙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國家有關稅收規定,由合伙人分別繳納所得稅”。財稅[2008]159號文又進一步明確,合伙企業在所得稅處理上,采用“先分后稅”方式進行征稅,即在合伙制基金層面上不征收企業所得稅,由合伙人按照合伙企業約定的利潤分配比例分別確認所得,分別繳納個人所得稅或企業所得稅。也就是說在合伙制基金下,只需要在合伙人(基金投資者)層面一次進行納稅。
然而,在實操中,采用何種法律形式設立基金,還應結合合伙人的實際情況做進一步的考慮:
●法人合伙人
法人制的有限合伙人從合伙企業取得的分配收入,應計入其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申報企業所得稅。
通常而言,合伙人從基金分得的從投資項目公司獲得的股息、紅利等投資收益,屬于已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稅后收益,從稅收公平的角度來看,法人合伙人取得該收益應可享受免稅政策。然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居民企業之間股息紅利免稅優惠主要適用于“直接投資”。在此情況下,大部分稅務機關認為法人有限合伙人取得的股息并不適用企業所得稅法下股息收入免稅的規定。
因此,對于法人合伙人來說,從被投資項目公司至法人合伙人層面,將存在重復納稅的問題。
●自然人合伙人
在實務操作層面,針對自然人合伙人從合伙企業取得的收益如何征稅,是適用股息紅利、財產轉讓所得的20%稅率,還是比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稅目,適用5% – 35%超額累進稅率,在各地稅收征管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爭議。
國稅函[2001]84號文明確提到,合伙企業對外投資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紅利,不并入合伙企業的收入,單獨作為投資者個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按20%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而對于其它類型收入,雖然自然人有限合伙人通常不參與到合伙企業的實際經營業務,但在目前合伙企業稅制下,無法視同消極所得,即需按“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繳納5%-35%的個人所得稅。
關于自然人合伙人適用20%還是35%稅率的爭議,2019年出臺的財稅〔2019〕8號(以下簡稱“8號文”)對創投基金個人合伙人所得稅政策進行了明確,滿足條件的創投企業可以選擇按單一基金核算,其個人合伙人從創投企業取得的收益可以按照股息紅利或者股權轉讓所得適用20%個人所得稅的稅務處理;或者,選擇按創投企業年度所得整體核算,其個人合伙人從創投企業取得的所得,按5%-35%超額累進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然而,8號文并未從稅制層面解決合伙企業規則的理論與實踐誤差,僅僅被作為一個稅收政策優惠予以適用,存在較多局限性,例如:
文件明確優惠僅適用創投基金,實踐中大部分投資基金均不是創投基金,稅務機關政策執行口徑趨于謹慎的情況下,其它類型投資基金無法適用該優惠;
合伙企業在計算應稅所得可以列支的成本費用也受到了限制,可能導致新方式下自然人合伙人的稅收負擔增加。
(二)基金設立地點的稅務考量
各地政府為了吸引投資基金在當地落戶,針對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采取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例如落地獎勵、租房補貼、人才補貼或稅收返還等。在稅收返還上,主要是針對所得稅及增值稅的市財政或區財政的留存部分進行不同程度的返還。
在實務中,在人民幣基金設立階段,應考慮可能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梳理不同地區財政及稅收政策上對基金的扶持力度,與當地政府進行交流,明確各類優惠政策的適用性,爭取更大的優惠政策并與政府部分簽訂協議進行明確。在稅務上,并提前與稅務機關就個人合伙人適用稅率等法規層面未明確事項的意見和看法,并留存相應的溝通記錄,降低稅務處理的不確定性。
目前比較常見的地點包括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以及寧波梅山等,以下舉例上述地方相關政策,供參考:
需提請注意的是,選擇基金設立地點時,除上了解并比較各地財政返還政策外,還應結合當地財政、稅收政策的穩定性與投資注冊實際案例,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后與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協商,簽訂投資合作協議。
(三)搭建“股+債”結構的稅務考量
在實務中,也存在部分人民幣基金架構時通過新設SPV公司用于構建“股+債”的結構,一方面,債務安排有利于保證基金投資人取得穩定的現金流入,另一方面,利息支出可以起稅盾效果,降低整體所得稅稅負。
構建股東債權時,從稅務的角度,一方面應關注股東貸款收取的利息水平是否公允,一般不應超過金融機構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超過部分利息支出可能無法在項目公司所得稅稅前扣除;另一方面,應關注是否存在資本弱化問題,即股東貸款與股權投資部分金額的比例不可超過2:1,超過部分產生的利息支出無法在項目公司所得稅稅前扣除。
針對如何在搭建“股+債”結構,結合實操情況以及現行的稅收政策,一般情況下可考慮以下兩種方式:
方式一:吸收合并
基金新設SPV公司,并向其提供股東貸款用于收購項目公司股權,收購完成后,項目公司反向吸收合并SPV公司,如下圖所示:
采用反向吸收合并后,SPV公司債務由項目公司承擔,相關利息支出也將由項目公司確認。但在實操中,各地工商部門對子公司反向吸收合并母公司可能存在不同看法,導致反向吸并耗費較長時間,在此期間內,SPV公司承擔利息支出將產生虧損,且該部分虧損自身后續無經營利潤可彌補該部分損失;而在現行政策下,反向吸收合并無法適用重組免征企業所得稅的優惠,交易完成后,SPV公司虧損也無法出項目公司繼承,因此,如反向吸收合并時間較長,可能導致整體存在企業所得稅損失。
方式二:先增資再減資
在基金收購項目公司之前,先由原始投資人對項目公司進行增資,然后再減資。減資時,項目公司不實際支付減資款,而是確認一項應付股東債務,基金采用承債式收購方式向原始投資人購買項目公司股權及債權。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4號,投資企業從被投資企業撤回或減少投資,其取得的資產中,相當于初始出資的部分,視為收回投資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因此,該在該方式下,原始投資人減資過程有機會不產生額外稅負,也不存在利息支出產生的虧損無法彌補的風險。但是在實務中,減資股東應將原有收益全部收回,否則會被視同轉讓,而按公允價值評估轉讓收益,而針對“全部收益收回“的判斷,稅務機關通常認為是需要將應取得的相應的未分配利潤(利潤需要“分干凈”)。
結語
上述僅對人民幣基金設計及架構搭建過程中部分問題進行簡要分析,而稅務貫穿人民幣基金設立、運營、退出整個生命全周期,不同的環節、不同交易模式以及不同地方稅務機關對稅收法規的理解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實務中應結合項目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在政策方面,近年來國家層面監管機構以及各地均發布相關稅收扶持及優惠政策鼓勵創新資本的發展,但就現階段而言,與私募基金相關的稅收體制仍有待完善,筆者將對人民幣基金相關稅收制度持續關注。
南開大學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