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摘要:受小農經濟影響,我國鄉村地區食品安全管理問題一直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長期以來存在山寨食品產品泛濫、衛生狀況較差及生產經營不規范等諸多問題。文章從農村地區食品生產經營者、消費者、監管者等三方的法律意識、安全意識及監管能力等方面深入探索,并針對性的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鄉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成因;策略
一、我國鄉村地區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隱患
(一)山寨產品泛濫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發展迅速。在農村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轉換的過程中伴生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例如食品產品的制假售假問題較為凸出。部分食品為“蹭大牌”,在包裝設計、商品名稱上高度借鑒知名品牌,如果不仔細加以辨認,非常容易混淆。這些“山寨產品”從原料選取、食品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多個環節缺少監管,加上鄉村地區部分中老年人對產品的辨別能力不足,為其制造了泛濫溫床,成為鄉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的“短板”,亟需整治。
(二)衛生狀況堪憂
我國農村地區的食品零售商店經營者普遍缺少安全衛生意識,對食品產品的進貨、儲存、銷售等較為隨意。部分食品商店經營者為增加產品銷售利潤從不具備食品生產資質的小作坊進貨;沒有根據不同的食品采取不同的儲存方式,導致食品變質;將部分臨期甚至過期的散裝食品摻入合格食品中一起售賣。例如,不同食品由于生產工藝的不同,其儲存環境也應隨季節的變化而改變,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食品零售商店缺乏合格的食品儲存環境和知識,導致食品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三)生產經營不規范
李慶江,陸友龍(2019)認為,農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的易發地集中于“五小兩市場”(五?。盒∽鞣弧⑿∩痰?、小商販、小攤點、小餐館;兩市場:農村集市、食品批發市場)[1]。農村地區的食品生產經營監管相對困難,不合格的食品生產小作坊較多,這些作坊缺乏最基本的食品安全衛生意識,食品原材料亂堆亂放,為增加產品口感違規添加過量食品添加劑,為增加儲存時間違規添加食品防腐劑等現象比比皆是。除此之外,一些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由于設備陳舊,工藝落后,環境簡陋,導致生產出來的食品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2]。
二、我國鄉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的成因
(一)食品生產經營者缺乏法律意識
農村地區個別食品生產經營者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為追求利潤忽視食品生產衛生安全。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個別食品生產作坊衛生條件差,一線生產員工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衛生培訓;在食品銷售過程中,部分食品經營者過分追逐利益,故意批發不具備食品生產資質的小作坊、小企業的山寨產品、三無產品,低價購入高價售賣;也有部分食品經營者法律觀念淡漠,故意將劣質食品、過期食品摻入合格產品中蒙蔽消費者。正是由于部分食品生產經營者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導致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管理問題頻生。
(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不足
雖然當前我國較為重視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和文化建設,但是中老年群體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缺乏食品衛生安全意識。價格促使因素導致部分消費群體過于重視食品產品的價格,忽視產品的生產安全標準,違規添加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問題嚴重威脅農村地區食品產品市場。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消費者缺乏維權意識,在遭受食品安全隱患時,多數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鄉里鄉村面子問題等因素而不了了之。也有部分消費者不了解維權途徑,缺乏維權知識,維權成本過高等因素導致食品產品監管困難。
(三)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不力
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監管難問題一直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短板。總的來講,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農村地區普遍法律意識較弱。我國食品相關法律明確規定了不得銷售過期食品,否則將面臨五萬以上十萬以下的罰款,但是由于農村地區食品經營者缺乏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知假售假、過期售賣問題屢禁不止;其次是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限制。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的限制除了受到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足以外,還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能力有限,無法及時更新檢測設備和新技術,基層監管人員不足導致監管效率低下等;第三是社會組織對農村地區的食品監管缺位。農村地區的食品安全問題要想得到解決,必須受到全社會各界的支持,單單依靠監管部門難以實現。農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往往缺乏社會組織的關注,這也導致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難以得到有效補充。
三、我國鄉村地區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策略
(一)優化食品安全監管的組織網絡
面對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相關部門應予以充分重視,通過對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優化,針對體系中存在的薄弱環節予以重點優化。在具體實施上:首先,基層政府要增加對食品衛生安全的投入,及時引進新的檢測設備和檢測技術,定期組織對基層人員的培訓,切實發揮對農村食品衛生檢測、監管的效力;其次,要充分法規兩委成員和農村黨員的組織作用。兩委成員和農村黨員應密切關注食品安全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所面臨的問題,通過群眾力量擴大監管效應。督促農村食品生產企業規范生產,確保農村食品生產的溯源工作落到實處;第三,重視社會組織的監管效應。地方政府做好社會各界非政府組織的動員工作,促使其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實現食品安全監管多元化,形成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社會共同治理新格局。
(二)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
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監管問題應重視源頭工作,面對農村地區消費者普遍缺乏食品安全觀念的現實情況,必須要加強對廣大農民群眾的食品衛生安全宣傳教育,讓農民朋友了解食品衛生安全的重要性。在實踐上,可從以下方面來實施:首先,注重對廣大農民群眾的食品衛生安全宣傳教育。可通過課堂教育將食品安全知識通過學生傳遞給家長,形成潛移默化的效用,也可以通過開展農村講座、宣傳標語等方式提升農民群眾的食品安全觀念;其次,強化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規教育。讓食品生產、經營者充分認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通過法律規制等手段督促其守法經營;第三是優化農村地區的消費觀念。改變以往重價輕質的消費觀,提升品牌效應在農村消費者群體中的作用,從源頭上形成抵制假冒偽劣產品的作用。
(三)重塑農村食品市場供給鏈
農村食品安全問題要想得到徹底整治,必須要加強對農村食品市場供給鏈的監管。首先,加大對農村食品加工企業的監管??赏ㄟ^整頓與扶持交叉等多種手段來提升農村地區食品生產企業的生產水平,促使其合規合法生產。通過資源整合等手段促使食品生產企業規模化生產,同時要重視食品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形成良性發展;其次,大力發展新供給,助力農村地區消費市場的優化升級。在農村地區食品市場重視食品產品質量和服務雙向升級,形成自我優化的新型市場供給結構,可鼓勵農村私人經營的小商店積極加入新零售渠道,充分發揮市場組織優勢;最后,政府要積極引進知名食品企業參與到本土食品市場供給鏈條中。一方面可以解決農村地區雜亂的食品市場格局,讓農民買得起好產品,從根源上斷絕假冒偽劣產品的經營環境,另一方面也為這些知名企業拓展農村地區食品市場提供良好機遇。
參考文獻:
[1]李麗敏,吳晨晟,張志勝.鄉村振興視閾下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治理[J].綏化學院學報,2020,40(05):53-55.
[2]李姣.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困境及解決對策[J].農業經濟,2018(4)
[3]張蓓,區金蘭,馬如秋.中國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復雜性及其化解[J].世界農業,2021(08):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