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歡
摘要: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積極踐行授旗訓詞精神,對標“國家隊、主力軍”,瞄準“全災種、大應急”,處置能力由處置“單一災種”向應對“全災種”轉變,進行了豐富探索,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當前,社會各類安全風險隱患交織疊加,應急救援任務異常艱巨,其中水域救援和防汛抗洪是消防救援隊伍面臨的常態化任務之一,水域救援專業性強、要求高、危險性大等特點,消防救援隊伍處置此類災情面臨巨大壓力,同時近幾年也付出巨大代價,立足當前基層隊伍實際,如何開展好水域救援處置行動,又能盡可能避免指戰員傷亡,是當前消防救援隊伍必須面臨思考研究的問題,本文立足當前基層隊伍水域救援能力,分析水域救援中安全隱患,為今后水域救援行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基層消防;消防救援;水域救援;安全隱患
一、水域救援災害主要情況
全球氣候暖化,圣嬰現象使得干旱與洪水循環增加,習總書記說:“我國是自然災害的多發國,除火山沒有在中國大陸地區發生過以外,其他災害種類均有發生,每年因為受災導致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因此自然災害多發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是內河、湖泊船舶擱淺、翻沉事故;二是車輛等交通工具墜水事故;三是人員落水遇險事件;四是冰域遇險事件;五是洪澇災害與河道急流事故。
二、基層消防隊伍水域救援實際能力
全國消防救援隊伍按照國家體制改革要求,積極適應“全災種、大應急”,全面承擔綜合性應急救援任務,職能大幅拓展,大膽探索,基本構建形成了“1+N”的救援力量體系,即一支中國救援隊,依托17個省消防總隊特勤力量組建27支國家級專業救援隊伍,形成了應急處置隊伍拳頭力量。
江蘇省素稱“魚米之鄉”,江河湖泊較多,江蘇消防救援總隊立足水域救援能力建設,不等不靠,積極探索,勇于創新,找準隊伍短板,瞄準主要矛盾,積極開展培訓和演練,并在實戰中磨練總結。
全省水域救援培訓:2017年8月,全省消防部隊水域救援暨高空救援技術培訓;2018年8月,全省開展水域救援國家隊人員選拔;2018年9月,全省開展水域救援國家隊人員選拔第一階段培訓;2021年5月,全省消防救援隊伍水域救援教練員培訓班;2021年5月,總隊開展水域救援行動安全大講堂。
全省水域救援演練:2018年5月,總隊開展全省跨區域抗洪搶險救援拉動演練;2018年7月,總隊開展全省防汛救災跨區域拉動演練;2020年4月,總隊開展防汛抗洪搶險救援跨區域拉動演練;2021年4月,總隊參加長三角抗洪搶險跨區域實戰拉動演練。
全省抗洪救援實戰:2018年8月,受臺風“溫比亞”影響,山東壽光等地遭受嚴重災害,接到部消防局命令后,周詳總隊長立即組織召開全省視頻調度會議,向全省跨區域增援力量宣讀了《江蘇消防總隊關于調派力量赴山東壽光抗洪搶險的命令》,迅速調集全省11個支隊及總隊培訓基地共1040人、136臺車(搶險救援車12臺、器材救援車12臺、通信指揮車13臺、宿營車12臺、運兵車14臺、遠程供水泵組21套、橡皮艇14艘、浮艇泵40臺、手抬泵81臺)緊急趕赴山東壽光災區參與救援;2019年8月,受臺風“利奇馬”影響,山東、江蘇等地普降大暴雨,洪水過境我省沂沭泗流域,抗洪防汛形勢十分嚴峻,總隊迅速調集800名消防指戰員攜行器材裝備,從防臺戰場趕赴沂沭泗防洪一線,進入抗洪搶險戰備狀態;2020年7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做好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部黨委黃明書記、部局詹壽旺政委的批示精神,全面做好省內高風險區域防汛抗洪搶險救援工作,7月14日22時,總隊下達調度命令,緊急調派全省1580名指戰員,于7月15日9時前抵達環太湖等5個高風險區域,全力投入防汛抗洪搶險救援工作。
以上是我省在水域救援方面開展的培訓、演練和實戰情況,存在培訓人員較少、培訓率較低,拉動演練參與人員較少,實戰中基本是開展排澇和巡堤,所以大部分基層隊站人員未參加培訓、未參與演練、未在實戰中得到鍛煉,由于隊站平時事務繁忙,加之會游泳和參加培訓人員少之又少,日常開展水域訓練止于裝備、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基層隊站水域救援能力與專業化要求相差較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水域救援中安全隱患及處置對策
1.影響水域救援的安全因素
我國消防救援隊伍研究水域救援起步晚,救援經驗少,救援技術能力弱,近年來參與水域救援任務隊員傷亡時有發生,2011 年至 2015 年,全國有 8 名消防官兵在執行水上應急救援任務中犧牲,2016 年至 2020年,全國12 名消防指戰員在水域救援任務或訓練中犧牲,下面簡要介紹下影響水域救援安全因素。
1.1環境因素
一方面水流本身存在很多危險性,水流形態包括沸騰線、微笑流、皺眉流、漩渦流、回流區等,各種形態均存在危險性,水流加速,水位暴漲,水中人體失溫,水污染等,給救援帶來極大的危險;另外一方面是救援人員對水域預判評估不到位,在救援過程中,水中障礙物,水下電線、電路、下水道、窨井蓋、過橋通道、泄洪道等等水下隱藏空間,存在很多未知風險,例如:消防員田正軍在水中營救落水群眾時,被水下的漁網、電線絆住而犧牲。
1.2裝備因素
一方面水域救援裝備性能、數量達不到要求,裝備互相之間存在不匹配。目前水域救援裝備全國還沒有統一性能指標,國際搜救教練聯盟要求,救援用個人浮力裝救生衣(PFD)至少有24磅(約110N)以上正浮力,且需帶有一個快速釋放的安全帶。關于24磅浮力用最簡單說法(不考慮其他任何因素),一個成年人的體重平均在50公斤以上,在水中的浮力需要5.5公斤,救援時必須考慮溺水者未穿救生衣,所以搜救人員的救生衣必須承載兩個人的浮力,IRIA國際搜救教練聯盟的規范建議是穿載24bls以上正浮力之救生衣,24bls的浮力救生衣搭配身上的干(濕)式潛水服,總浮力會超過我們計算出來的數據。例如消防員劉磊營救落水女子案例中,穿著民用浮力背心,未采用個人浮力較大、不易脫落的PFD;另一方面基層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對裝備掌握和保養不到位。大部分基層指戰員對水域救援裝備性能一知半解、操作笨手笨腳、使用范圍似懂非懂,
例如在易造成側翻的水域環境進行救援時,選擇用帶動力的充氣橡皮艇較好,其在翻覆后可進行自救,而沖鋒舟則相對較難。水域救援裝備對其使用的環境和儲存空間有較高的要求,相對精密的儀器要隨時進行維護保養,例如潛水器具要防止進沙。對裝備的小配件也要注意保管,在關鍵時刻保護救援人員的生命,例如PFD上的割繩刀、救生哨。
1.3人為因素
主要體現在指揮錯誤(指揮者、領隊者),用人不當,新手執行極端路段、水域、空域駕駛,存在未經培訓從事特殊救援;救援現場存在僥幸、自信,不能正確評估現場情況,對裝備性能不熟悉,緊急避險和應急處置能力未按要求操作,準備不充分;無應對突發狀況緊急措施,長時間救援肌肉痙攣等狀況。如消防員劉磊在營救跳河輕生群眾時不幸被踢中落水而犧牲,消防員李鐵在救援落冰群眾案例中,忽視了特殊水域救援的特點。
改革轉制以來,消防救援隊伍承擔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我們必須面對水域救援現實短板,直面問題,提升能力,在裝備配備、訓練培訓、考核評定等方面系統規劃、積極嘗試,有效規避救援風險,降低救援傷亡。
2.水域救援的安全處置對策
2.1強化水域救援裝備配備
水域救援裝備的配備應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和救援形勢,制定相應的配備標準,以“安全可靠”為標準,以“救援人員少下水、不下水”為裝備配備重點,圍繞“水面、冰面、洪水、潛水”四大類裝備進行專業配備。
2.2強化水域救援技術培訓與訓練
水域救援技術根據不同救援環境可分為靜水救援、急流救援、水下救援、冰域救援、沼澤救援等情況,各級要建立系統培訓體系,為基層建立技術保障,加強日常訓練和考核,將水域救援技術納入常規訓練考核內容,做到以考促訓,提升基層訓練針對性和實用性,實戰訓練,練出實效。
2.3強化水域救援安全防護意識
現場救援情況復雜、時間緊急、任務艱巨、百姓激動等風險交之疊加,救援人員必須具備強烈的安全防護意識,牢固樹立“安全先想一步、安全先學一步、安全先練一步”的安全思維,將“五個決不允許”牢牢印在腦中,將操作規程練成條件反射,嚴禁存在“投巧、僥幸”心理,并樹立“越麻煩越安全”的防護意識,無論是意識、思維還是行為,均需要平時多教育、多引導、多訓練,每次在救援結束后應多進行案例講評,并建立案例數據庫,通過分析案例經驗和教訓,降低救援過程中傷亡事故發生率。
四、結語
總之,當前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基層消防救援隊伍開展水域救援面臨的風險和存在的問題,主動適應、積極作為,既要在人民群眾需要時沖鋒在前、逆向而行、刀山敢上、火海敢闖,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消防救援人員在救援過程中出現傷亡,需提高認識,加強學習,以前不干的,現在要干;以前不懂的,現在要學;以前不精的,現在要練;積極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總體要求,堅決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安全之鐘常鳴,安全之弦常緊,在開展救援過程中,多一份細心謹慎,少一份疏忽大意;多一分安全,少一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