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
摘要:蘇教版的小學數學教材會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發展特點,選擇符合學生學習的內容以及方式,同時,教師要將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的推出,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發展現狀做出修改,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尤其是4—6年級的學生,在接受1—3年級的小學數學教育后已有一定數學學習思維,對空間概念的理解尚未成熟,主要是對該階段學生進行具體思維的訓練與學習。圖形的學習需要空間抽象概念,才有利于學習者對圖形的綜合與實踐更好的學習與掌握,4-6年級的學生對圖形中的綜合與實踐能力還需要進行訓練與培養。
關鍵詞:圖形題;誤區;策略
教師在教授圖形類題型時分析4-6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探究《新課標》中關于圖形的課程目標與教學要求,從中了解目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更好的提出對策。本研究以圖形與幾何教學現狀為出發點,從現狀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歸因,根據歸因與一線崗位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
一、小學數學圖形題教學中的困惑
(一)備課不深入
任何一節課,備課是基礎,教師必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查閱資料,依據新課程標準,確定好教學目標,瞄準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圖形題時,計算圖形的面積或周長就是本節課的重點,怎樣去計算就成了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資源現狀思考怎樣去突破難點,也就是怎么樣才能從學生容易接受的角度去計算出圖形的面積和周長.這個過程就是圖形題教學的靈魂和關鍵所在.只有在備課時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本節課才會是一節成功的課.關鍵是一些老師找不出突破的辦法,出現了學生在抽象中去摸索,找不到圖形題解決的有效辦法,在考試中碰運氣,題簡單了就做對了,題難了就出錯或不會做。
(二)學生的學具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對于有些比較簡單的圖形計算題,教師完全可以要求學生制作這個圖形,讓學生自己在動手制作中發現形成的規律,自己也就自然解決了,對于比較復雜的圖形計算題,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動手去制作,在制作過程中找到突破口。
(三)學生的興趣不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目前對圖形計算題充滿了排斥和恐懼,作為教師一直沒有激發學生學習和鉆研圖形計算題的興趣,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產生興趣,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就會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就會增強。
二、小學數學圖形題的教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平時生活中就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圖形,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形的組成,也可以利用興趣小組活動課讓學生進行拼圖游戲。曾有專家研究發現,拼圖不錯的學生對圖形的拆分都有一定的優勢。老師在教學“角的認識”時,首先組織學生們在校園、在教室尋找現實生活中的角,學生個個興趣濃厚,充滿了自信,老師提出看誰找的角又多又好,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找各種各樣的角,有的學生還饒有興趣地將自己找到的角進行了分類,哪些是銳角、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鈍角,通過學生找角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熱情和欲望,自然本節課的效果就很好。
(二)培養學生解題的多樣性
每一類圖形計算題都有很多種方法去解決,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去引導。例如老師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計算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旗的面積,老師和學生一共探討出了四種解決辦法:第一種算法,先計算出整個長方形的面積,然后減去空白三角形的面積;第二種算法,先計算出一個梯形的面積,然后再乘2;第三種算法,先計算出梯形的面積,然后再加上三角形的面積;第四種算法,先計算出整個正方形的面積,然后再加上兩三角形的面積。老師和學生探討出了上述四種解法,然后和學生逐一進行嘗試解答,最后得出的結果是一樣的,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積極行動,全體學生充滿了自信。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圖形計算題中,由于小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圖形觀察能力不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挖掘出將抽象思維能力轉化為直觀思維能力的方法。老師在教學“環形面積計算”時,讓學生在一張紙上面畫了大小不同的兩個同心圓,然后用剪刀分別剪下這兩個同心圓,通過這一實踐操作過程,學生不但知道了環形面積指的是哪一部分面積,而且知道了環形面積就是外圓面積減去內圓面積,甚至有的學生還明白了環形的面積大小與環寬有關系。老師為了比較學生自己動手效果好還是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效果好,分別在兩個班級做了實驗,最后得出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效果遠遠好于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效果的結論。
(四)培養學生自己制作學具的習慣
在圖形的計算題中,讓學生自己制作教具,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圖形的形成過程,在制作中,學生必須先掌握圖形的形成過程,才能順利地制作出圖形,學生在制作出圖形之后,自然也就明白了圖形計算題的計算過程。老師在教學“圓柱和圓錐”時,在上新課的一周前就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自己在一周之內分別制作出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結果,課堂上在說到圓柱和圓錐的形成過程時,學生基本都知道,原因就是他們通過制作圓柱和圓錐,不但已經弄清楚了它們的制作過程,而且弄清楚了它們的特點。接著在學習圓錐體積的推導公式時,老師又布置學生制作一個圓柱和圓錐,條件是圓柱和圓錐必須等底等高,有了前面制作的經驗,后面學生很快就制作出來了,而且制作得很精美很準確,在整個課堂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很快,效果非常好。
三、結語
總之,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小學數學圖形計算題類型,一定要做到創新,對一些傳統的圖形計算題進行歸納總結。小學圖形計算題需要老師在備課時多思考,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訂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教無定法,教師要找到能夠有效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只要用心思考了,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張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9(32):95.
[2]林根農.例談信息技術在小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的巧用[J].中小學電教(下),202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