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黃驊市苗莊學校 王志敬
書法史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到了漢朝,再也看不到用篆書書寫的碑,仿佛篆書一下子消失了,其實不然,它們濃縮在了一方方小小的印章里。可以說,漢印的興起,促進了“隸變”的發生。
篆刻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開展篆刻藝術進校園活動,可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學校美育教育相結合,促使學生在學習欣賞、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最近,“篆刻進校園”在我省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我校也進行了嘗試,
學習篆刻可以提高學生識篆用篆能力,促進學生書法水平的提高。篆刻,先“篆”后“刻”,“篆”者即篆法、篆寫、篆書、篆字、書法之支流,篆顯藝術美,篆的文化。“刻”者乃刻字、刻刀、刻法、刻功、刻技之精妙、刻出金石味,刻的精神。篆刻隸屬于書法類,它藝術地表現漢字之美,書法之美,金石之美,朱白兼容之美,歲月滄桑之美。因為篆刻時要刻反字,這就給初學者帶來一定的難度,我讓學生先刻一些左右對稱的字,因這些字正字和反字都是一樣的,如“吉”“羊”“大”“索”“率”等字。然后試著刻別的字,比如,他們自己的名字或者同學、親人的名字。刻這些,他們是很有興趣的。對他們的“作品”,我們也不必求全責備,逐漸的讓他們掌握字法、章法布局的規律,以鼓勵為主。
學習篆刻可以增加對印章知識的認識。書法作品上的印章,是書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缺少了印章就不成為完整的書法作品。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證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書畫題跋和署款,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印章的藝術作用并注意在書法作品中發揮這一作用,使書、印合璧的藝術得以形成。書、印相映成趣,不但使書法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調整重心,補救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起到穩定平衡的作用。在書法作品上署名蓋章,以示鄭重,可防止偽造;蓋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閑章,還可寄托書者的抱負和情趣。因此,歷來書家都非常重視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書印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更美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印章分姓名章、閑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攔腰章)、鑒藏章。書法作品在蓋章時,應注意大小適宜、位置恰當、輕重權衡、風格一致等。恰當地使用印章,可為作品增光添彩。
學習篆刻還可以了解一些玉石文化。玉石文化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古代就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之說,因此,對學生進行玉石文化滲透很有必要。印石因產地不同,種類各異。可分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丹東石等。有的石頭上面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這些都吸引著學生,他們期待了解更多的玉石文化。
但不可否認,在學習篆刻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憾。
年齡因素。因篆刻需刻刀在石面上鏤刻,而小學生多腕力不足,即使我們采購的是最軟的石料,還是有一些學生不小心用刻刀劃傷了手。篆刻不同于雕塑、刻紙,有其自身的規律,且水墨上印,程序較為復雜,筆畫極易刻壞失敗,這對小學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識篆、用篆。因篆刻需用篆字,秦時小篆與現代漢字有很大的差異,所以識篆是擺在學生面前最大的難題,而把這些篆字再寫成反字完美的刻在石面上更是難上加難。篆刻不同于書法,書法中的隸書、楷書與現在的簡化字比較接近,所以學生學起來入門較易。說實話,一個成年人都怵頭的事,卻讓小學生去做,有些勉為其難。不過,確定個方向,培養學生對我國文字的興趣還是可以的。千萬不要期望在短期內出什么成果,那不現實。
師資因素。欲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師資水平是搞好書法教育的關鍵。名師出高徒。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必使小學生有高起點、快進步。當下師資不足是基礎書法教育的短板,為數不多的懂篆刻的語文教師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這些嚴重制約了小學書法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應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書法教師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的水平,改變教學方法的機械、單一。應建立教學評價體系,對指導學生在全國獲獎的教師要給予表彰獎勵。
石料因素。當下各類石料的市場價格不斷上漲。如果全部由學校負擔,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綜上所述,“篆刻進校園”利大于弊,該活動對繁榮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精益求精的做事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印章雖然方寸之地,但它承載的是藝術的無限追求,是文化的獨特表達,是書法的金石境界。和“戲曲進校園”“書法進校園”一樣,我們對學生不能要求過急,不能整體劃一。應有步驟、有計劃地緩慢推進。對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即可,不能期待在短期中會出什么成果。我們應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將一些好的、行之有效的做法總結起來,并推廣開去、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