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青,鄧武明,楊玉恒,宋 稀,代兵兵,趙昌斌,黃成云,陳勝榮,田露申
(四川省南充市農業科學院/廳市共建丘陵山區農作物遺傳改良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南充 637000)
四川是我國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之一,其種植面積居西部地區首位,油菜是四川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重要油料作物。油菜傳統種植以人工為主,生產過程中平均耗工量為142.35個/hm2,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63.62%,生產效益低下,嚴重影響農戶種植積極性,制約了油菜產業的發展。油菜生產機械化是提高油菜綜合生產力,保障我國食用油安全的必經之路,而選育宜機收品種是關鍵。過去育種者側重于高產和優質等育種目標,忽視了機械收獲等性狀的選擇。南充市農業科學院以自育雙低、抗(耐)病、豐產性較好、株型緊湊、農藝性狀優良等為材料,采用自交、雜交、回交等多種交配形式,結合田間優良農藝性狀的定向選擇,以及室內低硫、低芥、高含油量的品質測試,不育度、恢復力和配合力鑒定,培育出油菜雜交組合南油6211。該組合分別參加2018~2019、2019~2020年度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于2021年通過國家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登記編號:GPD油菜(2021)510045)。
1992年在云南夏繁用自育細胞質不育系南A2(湘矮A與85-3雜交并用85-3連續回交多代轉育而成)與低芥酸、低硫苷、抗(耐)病、豐產性較好、農藝性狀優良的品系92-2選系測交;并以92-2為父本連續回交7代,結合田間選擇、室內品質測試和配合力測定,于1998年定型,其甘藍型雙低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定名為南A6,保持系南B6同步選育而成。2002年3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田間技術和純度鑒定。不育系南A6為子葉腎形,淺綠色。幼莖微紫色,心葉紫色,刺毛少。幼苗半直立,苗期長勢強。淺裂葉,裂片1~2對,頂裂圓,葉緣波狀;葉片油綠色,中等偏大,葉柄較長,葉片較直立、平展、厚被蠟粉,葉脈白色。花為小花瓣離瓣花,花瓣平展、球拍形,中等黃色;花藥退化,呈乳白色,雌蕊明顯高于雄蕊。莖稈綠色,苔莖葉呈狹長三角形、半抱莖;勻生分枝,株型較緊湊、扇形;角果斜生,中等長度,黃綠色。10月中旬播種,株高190~200cm,有效分枝高度40~60cm,一次有效分枝7~8個,二次有效分枝8~14個,主序長85~95cm,單株角果450~570個,千粒重3.6~3.8g,種皮褐色,籽粒均勻;播種到初花約145d,花期長約30d。抗(耐)菌核病、病毒病能力強,抗逆性好。保持系南B6花冠大,花色黃色,花瓣平展、側疊、球拍形。4強雄蕊,花藥飽滿,花粉量足,其余特征特性與南A6基本一致。
2010年春以21R為母本、中雙11為父本雜交,后代連續定向選擇優良可育單株自交,結合品質測試、恢復性能和配合力測定,于2017年育成雙低、抗倒伏甘藍型細胞質雄性不育恢復系211R,2020年3月通過四川省種子站組織的田間技術鑒定。恢復系211R子葉腎形,綠色。幼莖微紫色,心葉紫色,刺毛少。幼苗半直立,苗期長勢強。淺裂葉,裂片2~3對,頂裂近橢圓形,葉緣波狀;葉片中等綠色,長度中等,葉柄長度中等,葉片較直立、厚被蠟粉。花瓣大而側疊、花色黃、橢圓形,4強雄蕊、花粉量大。莖稈綠色,苔莖葉呈狹長三角形、半抱莖;勻生分枝,株型較緊湊、扇形;角果平伸,長度中等,黃綠色。10月中旬播種,株高170~180cm,有效分枝高度為50~60cm,一次有效分枝6~7個,二次有效分枝8~11個,主序長70~90cm,單株角果數420~460個,千粒重3.5~3.7g,種皮黑褐色,籽粒均勻;播種到初花約138d,花期長約30d。
南油6211是2017年用不育系南A6和恢復系211R配制雜交組合,歷經2017~2018年度院內品比試驗、2018~2019、2019~2020年度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試驗。
2019年參加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表1),5點試驗5點增產,平均產量2731.80kg/hm2,比對照德油6號增產11.86%(極顯著),居本組試驗第1位。2020年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4點試驗4點增產,平均產量2536.50kg/hm2,比對照德油6號增產9.53%(顯著)。2018~2020年2個生產周期,平均產量2634.15kg/hm2,比對照增產10.69%(顯著)。

表1 南油6211在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表現(單位:kg/hm2)
經農業農村部油料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南油6211種子芥酸0.225,商品菜籽硫苷含量21.51μmol/g(餅),含油量45.78%。
在2018~2019年度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中,自然條件下,菌核病發病率為5.94%,比對照高2.41%。植保鑒定結果,低感菌核病,感病毒病;2019~2020年度,成熟期根倒伏面積0.00%,成熟期莖折面積0.00%。抗裂角性中+。菌核病田間發病率4.80%,病情指數3.29,植保鑒定結果,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在2018~2020年2個生產周期,菌核病田間發病率5.37%。經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與對照相比,低感菌核病、感病毒病。
南油6211在2018~2019年度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中,主序角果著生密度1.09個/cm,抗裂角性中等,串枝習性中等,生長勢強,性狀整齊一致;在2019~2020年度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中,主序角果著生密度1.32個/cm,抗裂角性中+,串枝習性中+,生長勢強-,性狀整齊一致,成熟期根倒伏面積0.00%,成熟期莖折面積0.00%。
南油6211為甘藍型油菜三系雜交種。子葉腎形,幼莖微紫色,心葉紫色,刺毛少;幼苗半直立,苗期葉片中等綠色,葉片厚,蠟粉多,葉長度較長,葉柄較長,裂片2~2.5對,頂裂近橢圓形,葉緣波狀。苔莖葉呈狹長三角形,半抱莖,苔莖綠色。花冠較大,中等黃色,花瓣平展、側疊、橢圓形。勻生分枝,株型扇形。角果平生,長度較長。籽粒黑褐色。在四川省機收油菜新品種小區試驗中平均全生育期198.5d,比對照晚熟1.2d,平均株高191.5cm,最低分枝高度87.15cm,單株角果數267.9個,每角粒數15.74粒,千粒重3.26g,單株產量10.65g。
四川冬油菜區育苗移栽一般以9月中旬播種,苗齡30~35d;苗床與本田比例1∶5;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播期越晚播量越大。
移栽密度9~12萬株/hm2,機械直播用種量約3~3.75kg/hm2,確保基本苗27~30萬株/hm2,減少后期補苗、間苗用工量。播種后施用50%乙草胺900mL/hm2進行芽前封閉除草。
合理肥料運籌,氮、磷、鉀、硼配合施用。及時防治病蟲,冬前防菜青蟲、蚜蟲等,初花期防菌核病,播后、初花期及成熟期注意防止鳥類危害。雨后及時疏通“三溝”放澇防漬,預防倒伏和病害發生。
70%~80%角果顏色呈黃綠或淡黃,種皮綠色轉為紅褐色時即可割倒,晾曬5~7d至成熟度達95%以后,人工或機械撿拾脫粒。90%以上角果顏色變為黃褐色可進行機械聯合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