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娜,鄒成佳,章振羽,李 曉,楊曉蓉,向運佳,張海燕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農作物,集糧食、飼料和加工原料于一體,產量占世界總產的20%左右。西南是中國三大玉米生產區之一[1]。病害是影響玉米產量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常年損失可達6%~10%。西南地區光照條件較差,全年陰雨寡照天氣在200d以上。玉米生長期高溫高濕的氣候特點導致了玉米病害種類多、危害重[2-3],其中穗腐病、紋枯病、大斑病和灰斑病是西南地區玉米生產上的主要病害。玉米灰斑病是2002年首次在云南發生后,繼而向四川、湖北、貴州等西南玉米產區快速蔓延,是西南地區危害玉米生產最嚴重的新發病害[4]。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葉部病害之一,在中國所有玉米產區幾乎都有發生,是威脅我國春玉米區及西南區玉米生產的主要病害[5],特別是在冷涼地區,發病嚴重地塊減產高達30%~50%。玉米紋枯病為真菌病害,在春、夏、秋玉米上皆可發生,田間發病株率22%~71%,個別地塊或品種甚至達100%,一般損失10%~20%,作為紋枯病主要發生區域的西南玉米種植區,由于玉米生長期氣溫高、濕度大,紋枯病已經成為該區玉米的主要病害[6],嚴重時引起的損失高達40%以上[7]。玉米穗腐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穗腐病在我國各玉米產區都有發生,西南尤為嚴重,一般品種發病率5%~10%,感病品種發病率可達50%,重病田發病率高達73%,穗腐病造成果穗腐爛而直接引起減產[8],其危害不僅僅是玉米產量遭受重大損失, 還嚴重降低了玉米的品質,產生的伏馬毒素、嘔吐毒素、黃曲霉毒素等多種毒素,具有強烈致病、致畸、致癌風險,真菌毒素的霉變籽粒作為飼料時能夠引起家畜家禽中毒,嚴重影響食品安全。
種植抗病品種是解決病害問題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對西南地區玉米生產品種進行抗性監測,分別進行西南玉米主要病害大斑病、小斑病、紋枯病、穗腐病、灰斑病、莖腐病和南方銹病的鑒定,明確生產品種的抗性水平,為品種合理布局提供理論依據。
收集到33份西南玉米生產品種。獲白、Mo17、羅31、掖478、黃早四、齊319、昌7-2、X178、B73為玉米抗性鑒定對照品種。
灰斑病抗性鑒定圃設在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其余病圃設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泰興鎮省農科院基地。具體鑒定方法執行《玉米抗病蟲性鑒定技術規范》(NY/T1248)。
1.2.1 玉米大斑病抗性鑒定圃 3月27日播種,按行長5.2m、行距0.85m和穴距0.26m穴播,每個品種播1行,正常田間管理。病原菌為2019年在西南玉米生產區采集的病樣,經分離純化后,再進行擴大培養,接種時采用混合菌種于5月20日接種,7月6日進行抗性調查。于4月1日播種,按行長5.2m、行距0.85m和穴距0.26m穴播,每個品種播1行,正常田間管理。病原菌為2019年在西南玉米生產區采集的病樣,經分離純化后,再進行擴大培養,接種時采用混合菌種。于6月1日接種,7月12日進行抗性調查。
1.2.2 玉米紋枯病抗性鑒定圃 3月31日播種,按行長5.2m、行距0.85m和穴距0.26m穴播,每個品種播2行,正常田間管理。病原菌為2019年在西南地區采集的病樣,分離純化后,在接種前進行擴大培養。于6月1日接種,7月5日進行抗性調查。

表1 2020年西南生產品種抗性抗性鑒定結果
1.2.3 玉米禾谷鐮孢菌穗腐病抗性鑒定圃 3月29日播種,按行長5.2m、行距0.85m和穴距0.26m穴播,每個品種播2行,正常田間管理。病原菌為2019年在西南玉米生產區采集的病樣,經分離純化后,在接種前進行產孢培養。于6月8日至6月30日進行接種,8月7日進行抗性調查。
1.2.4 玉米鐮孢菌莖腐病抗性鑒定圃 4月4日播種,按行長5.2m、行距0.85m和穴距0.26m穴播,每個品種播2行,正常田間管理。病原菌為2019年在西南玉米生產區采集的病樣,經分離純化后,在接種前進行擴大培養。于6月15日接種,8月5日進行抗性調查。
1.2.5 玉米灰斑病抗性鑒定圃 5月15日播種,按行長5.2m、行距0.85m和穴距0.26m穴播,每個品種播1行,正常田間管理。病原菌為2019年在西南地區采集的病樣,分離純化后,在接種前進行擴大培養,于7月11日進行接種抗性調查,9月20日進行抗性調查。
1.2.6 玉米灰斑病抗性鑒定圃 6月5日播種,按行長5.2m、行距0.85m和穴距0.26m穴播,每個品種播1行,正常田間管理。病原菌先用采集自西南地區田間發病葉片上的夏孢子,7月12日進行接種,8月30日進行抗性調查。
所有品種在田間生長正常,獲得了鑒定結果,數據詳見表1。
2.2.1 對大斑病的抗性 對照材料發病正常。表現抗10份(30.3%),中抗18份(54.5%),感病5份(15.2%)。
2.2.2 對小斑病的抗性 對照材料發病正常。表現抗13份(39.4%),中抗15份(45.5%),感病5份(15.2%)。
2.2.3 對紋枯病的抗性 對照材料發病正常。表現抗3份(9.1%),中抗18份(54.5%),感病12份(36.4%),高感0份(0.0%)。
2.2.4 對孢菌穗腐病的抗性 對照材料發病正常。表現抗1份(3.0%),中抗19份(57.6%),感病13份(39.4%)。
2.2.5 對鐮孢莖腐病的抗性 對照材料發病正常。有5份品種倒伏,未得到結果,27份品種中表現高抗的為1份(3.6%),抗6份(21.4%),中抗15份(53.6%),感病4份(14.3%),高感2份(7.1%)。
2.2.6 對灰斑病的抗性 對照材料發病正常。表現抗6份(6.1%),中抗9份(39.4%),感病12份(27.3%),高感6份(27.3%)。
2.2.7 對南方銹病的抗性 對照材料發病正常。表現抗2份(6.1%),中抗13份(39.4%),感病9份(27.3%),高感9份(27.3%)。
西南地區玉米生產品種中綜合抗性較好的品種有西抗18、康農玉007、正大808、中玉335,對大斑病表現抗(高抗、抗、中抗)的品種占84.8%,感(感和高感)占15.2%;對小斑病表現抗的84.8%,感占15.2%;對莖腐病抗的占78.6%,感占21.4%;對紋枯病抗63.6%,感占36.4%;對穗腐病抗占60.6%,感占39.4%;對灰斑病抗占45.5%,感占54.5%。對南方銹病抗的占45.5%,感占54.5%。總體來說西南生產品種對大斑病、小斑病、莖腐病抗性相對較好,而對紋枯病、穗腐病和灰斑病抗性較差。
為有效控制生產中的病害,須采用一些措施:①抗病品種的合理布局,針對不同生態區,推廣和種植抗病品種。②開展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變異監測,及時了解生產中的病原菌動態。③采用高效低毒的種子包衣技術,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④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提高玉米自身的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