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力為,李 倩,蔣 云,藺雨陽,補雪梅,劉誠誠,向裕華,代 沙*
(1.四川省攀枝花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四川 攀枝花 617061;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核技術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葉片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重要場所,也是制造養分的重要器官。葉片的大小直接影響葉片光截取和碳獲取能力[1],葉面積是評價植物光合產量和生態效能的基礎[2],是衡量作物生長發育、營養狀況和產量的重要指標[3],在作物生理、病理、遺傳育種、預警監測等方面都有研究與應用[4]。因此,葉面積的準確獲取具有重要的意義。
測定葉面積主要包括了方格法、系數法、稱重法、掃描計算法以及使用求積儀、葉面積儀進行測定[1、4-5]等方法。這些方法各有利弊,如網格交叉法比較準確,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葉面積儀測定雖然具有快速、無損的特點,但對儀器的依賴性大;而稱重法則需要破壞性取樣測定[6]。其中葉面積系數法因其測定方法簡便、無損,無需儀器支持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田間試驗和野外調查中。系數法是通過植物葉片長、寬進行葉面積計算,其公式為S=kLW,其中S為面積,L為葉片的長度,W為葉片的寬度,k為校正系數。校正系數的大小受植物類型、品種、葉形和生育期等因素影響[5]。前人已對多種植物的校正系數進行測算或修正[6-8],但目前通過葉面系數法測量藜麥葉面積還未見報道。
藜麥(Chenopodiumquinoawilld) 是莧科藜屬的一年生雙子葉植物,在安第斯山地區已有超過7000年的種植歷史,是古印加民族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藜麥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其蛋白質含量在16%左右,高于水稻和玉米,與小麥相當,且人體必需氨基酸比例均衡,易于被人體吸收。同時,藜麥富含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和礦物質,以及皂苷、多糖、黃酮等生物活性物質。除營養價值突出外,藜麥還具有耐寒、耐旱、耐貧瘠、耐鹽堿等特性,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9]。藜麥作為是一種新興的雜糧作物,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因此,本文擬運用稱重法測量藜麥葉面積,利用回歸分析得出藜麥的葉面積校正系數,為藜麥利用葉片長、寬快速、便捷、準確預測葉片面積提供依據。
5份藜麥資源作為參試材料種植于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平地村。試驗地海拔高度1910m,前茬種植秋豌豆,土壤養分狀況:pH值7.04、有機質13.07g/kg、堿解氮37mg/kg、有效磷59.53mg/kg、速效鉀124mg/kg。
開花期在田間隨機選擇生長發育正常的藜麥植株,每株采集主莖中部葉緣完整的最大葉片2~3張,各藜麥資源采集葉片數基本一致。
共采集到藜麥葉片樣本179片,隨機選取其中80%做為訓練集,進行葉面積線性模型擬合,剩余20%做為驗證集進行模型檢驗。
1.2.1 葉片掃描 將葉片平整置于打印機中,以600 dpi分辨率依次對樣品進行掃描,所得圖片導入Adobe Photoshop軟件轉換為僅保留葉片形狀的圖片并進行編號(如圖1所示)。

圖1 圖像處理
1.2.2 葉面積測量 將處理后的葉形圖片全部打印,參照《藜麥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10]測定葉片的最大長度和寬度。再按照葉片形狀進行裁剪,使用精度0.001的電子分析天平稱重,記為W1(g)。另重復稱取10張標準A4紙張質量,計算單頁復印紙的平均質量,記為W2(g)。A4紙張面積為62370mm2,記為S2(mm2)。按照下述公式計算單葉葉面積S1,葉面積S1= S2×(W1/W2)。
1.2.3 數據處理 使用Excel進行數據整理與模型檢驗的統計量計算,使用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聚類分析與回歸分析。選用相對誤差的絕對值[6]和預測精度[1]2個統計量(表1)檢驗模型的誤差和擬合度。

表1 模型檢驗的統計量
將采集的藜麥葉片葉長、葉寬、葉面積、葉片長寬積和長寬比5項指標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表2):葉片的長寬積與葉面積的變異系數最大,葉片長寬比的變異系數最小。藜麥葉片大小具有很大差異;且觀察發現葉片的形狀與葉緣形狀也存在不同。葉片長寬比可用于表征葉片性狀,值越趨近于0,葉片越細長。對藜麥葉片樣本的長寬比進行聚類分析,可劃分出2類葉形(圖2):A.菱形,葉片長寬比為0.52~0.79;B.心形,葉片長寬比為0.80~1.01。其中,菱形葉占總樣本數的64.8%。

表2 指標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圖2 藜麥的2類葉片形態
葉片長寬積與葉面積數據的散點分布結果顯示,二者的散點分布趨于一條直線(圖3)。結合聚類分析結果,以葉片長寬積與葉面積進行整體線性擬合及分類線性擬合,得到無截距線型回歸方程:a.y=0.5271x(整體擬合);b.y=0.516x(菱形葉);c.y=0.5435x(心形葉)。

圖3 葉片長寬積與葉面積散點圖
整體擬合和分類擬合的回歸顯著性檢驗P<0.01,均達到極顯著水平。整體擬合和分類擬合的R2都較高,分別為0.9436、0.9462和0.9588,且分類擬合的R2比整體擬合更高。殘差分布(圖4)顯示,整體擬合和分類擬合的標準化殘差散點的分布隨機均勻,主要集中于-2和2之間。綜上,整體擬合和分類擬合的回歸模型擬合效果良好。

圖4 標準化殘差分布圖
為進一步驗證擬合模型的適用性,用剩余的樣本分別對整體擬合和分類擬合的模型進行驗證(表3),結果顯示:整體擬合、分類擬合的模型預測值的相對誤差絕對值均值小于5%、預測精度偏差不超過1%,說明整體擬合、分類擬合模型準確性較好。其中心形葉的相對誤差絕對值均值最小,預測精度最高,心形葉擬合效果最好。

表3 模型檢驗精度比較
本研究構建的藜麥葉片長寬積與葉面積線性回歸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分別確定了藜麥葉面積的校正系數為0.5271、藜麥菱形葉葉面積校正系數為0.516、藜麥心形葉葉面積校正系數為0.5435。經檢驗,整體擬合和分類擬合的模型預測值的相對誤差絕對值均值較小、預測精度較高。本研究為藜麥科研生產提供了一種快速、簡便的葉面積測量方法。
藜麥葉片呈現掌形、心形、菱形或披針形等多種形狀,且藜麥為非全緣葉葉片,葉片邊緣平滑、或呈波狀、鋸齒狀。基于葉形差異進行分類擬合,能夠有效提高葉面積模型擬合精度。本研究僅使用葉片長寬比單一指標進行葉形分類,準確性尚顯不夠。因此后續將繼續針對不同葉形、不同葉緣形態的藜麥葉片開展研究,增加特征描述指標,建立更加細致和多樣的葉面積系數模型,使得預測精度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