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珠海中心幼兒園 邵溪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形式,我園一直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讓教師參加游戲專題培訓。在大力倡導自主游戲的背景下,我園聚焦自主游戲的園本研究,通過參與體驗式、問題研究式、案例剖析式等教研形式,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游戲專題教研活動,讓游戲精神真正成為老師們教育的靈魂。
通過外出培訓及教研,我園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質的轉變,由原來的“包辦代替”到“敢于放手”和原來的“高管高空”到“管住嘴、管住手”,幼兒真正成為了游戲的主人。
區域活動時,老師讓孩子們自主選擇在哪玩、怎樣玩,但是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孩子很想到一個活動區玩,可是沒有進區手環了只能被“拒之門外”。通過控制游戲人數來避免矛盾沖突發生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自主,所以我園老師嘗試收起胸牌手環,不規定區域人數、限制性標志都設立,讓孩子自己去選,在協商、謙讓、輪流游戲的氛圍中學會分享與合作,體驗成功與挫折。
在大班“超市”開業當天,孩子們便上演了一場“誰當銷售員”的爭奪戰。文文第一個沖過去說:“我當售貨員!”瑞瑞也跑過去說:“我才是售貨員!”兩個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吵著,導致游戲無法正常進行。此時,能力較強的凱凱走過來觀察了一會說:“不如你們兩個人輪流當售貨員吧!”文文和瑞瑞聽了凱凱說的話不再繼續爭吵,而是約定這次讓文文玩,下次瑞瑞玩。
在游戲中,老師要嘗試放權,讓孩子們自主選擇游戲,做敢于嘗試的主動參與者。老師要學會讓孩子們自主決定游戲的主題、場地、材料,適時地做一個“懶老師”,讓孩子們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嘗試各種方法和策略。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幼兒游戲時我們該關注什么?老師每周寫的觀察記錄真的有價值嗎?
為提升老師的觀察意識,給老師一個撰寫觀察記錄的“抓手”,我園組織了“幼兒游戲時我們該關注什么”的教研,根據六大觀察點,即游戲主題、游戲角色、對材料的選擇和應用、游戲情節的發展、游戲中語言和交往、持續時間與興趣,讓老師們運用思維導圖解讀小班娃娃家游戲視頻,了解幼兒現有的經驗以及他們的興趣點,較為全面地分析幼兒游戲發展的情況,提高自身有效指導的能力。通過系統的教研活動,老師們改變了以“完成任務”的態度寫觀察記錄的習慣,而是更加注重活動質量,能夠蹲下來聆聽、靜下心思考。
在參加研修班“游戲”專題系列培訓后,教師們明確:游戲前應從材料及形式等方面為幼兒提供多變的環境,培養幼兒多變的思維;活動中要關注幼兒的活動量和活動密度,培養幼兒積極鍛煉的好習慣,強健體魄。如:教師為小班幼兒提供大小不一和材料性質不同的輪胎、呼啦圈以及大小沙包、皮球等,讓孩子們采用平鋪、豎立、懸掛等多種不同方式投擲,在愉快的游戲中獲得個性發展。
游戲中如果教師干預過多則極易改變自主游戲的自由、自主、自選的性質,會導致幼兒自主游戲喪失其獨有的價值。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判斷是否應該給予言語和行為的支持。很多年輕教師對于何時及怎樣給予何種支持還需要學習,年輕是短板但也是優勢,因為年輕教師更有精力和時間去學習及鉆研。
小班老師通過在圖書區、娃娃家、搭建區著設置“小小管理員”的方式,培養幼兒在收放材料中物歸原處、物品分類的生活習慣,增強幼兒的責任心和社交能力。
以往熱鬧的益智區“釣魚游戲”今天怎么冷冷清清呢?郭老師通過詢問格格得知釣魚竿的線都纏繞在一起了,所以孩子們沒法進行游戲。郭老師拿來魚竿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怎樣才能避免魚竿纏繞在一起呢?栩赫說:“可以少幾個人玩。”晨晨說:“我們可以把魚竿上的線弄得短一些,我上次就是這么弄的。”一場老師與幼兒之間的討論,提升了幼兒的游戲經驗,讓釣魚游戲又熱鬧起來。
游戲“轉轉轉”“趣味點名”“疊疊樂”“數字卷”等讓幼兒以積極愉悅的心情入園。
“123木頭人”“笑臉拉勾勾”“猜猜我是誰”等離園游戲讓幼兒對第二天充滿期待。
兒歌及“聞香過關”的游戲增強了幼兒盥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摸五官”“手指游戲”“肚子咕咕叫”等小游戲激發了幼兒進餐的欲望,讓幼兒帶著愉快的情緒開始進餐。


經過二次培訓后,老師們學以致用,將紙牌游戲和田字格游戲進行改造,再現傳統游戲,因其較強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深受孩子們喜愛。
老師們創新“種小樹”游戲,將兩人種樹升級為三人、四人種樹,玩法不同,挑戰難度也不同。老師們還研究出了攻城田字格游戲,擲骰子得到與自己相應的數字才可以前進一步,直到攻到對方城池就可以獲得勝利。
老師還和孩子們一起創造性地生成了“小貓釣魚”“紙牌拼拼樂”“送紙牌寶寶回家”等紙牌游戲,既鍛煉了幼兒的觀察力與專注力,也鍛煉了幼兒的點數能力。
物質環境是幼兒接受優質教育的基礎和保障。我園加大資金投入,擴建沙水池并添置了滑道、攀登架、蕩橋、小車等器械,對幼兒戶外活動的空間和場地進行了改造。
在戶外游戲研究中,我園積極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要求,突出攀爬、吊拉、懸掛等動作技能訓練,將戶外游戲場地劃分為9個區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活動,如懸吊滑行小飛魚、奔跑追逐揪尾巴、自行車海鮮運輸隊、攀爬翻越采海菜等。在自主游戲中,幼兒既鍛煉了身體,又在適度挑戰中提高了勇氣和自信心,體能、社會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發展。


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游戲研訓及游動活動,教師將游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嘗試自主游戲,由原先不敢放手到初步嘗試放手,由指導幼兒轉變為適宜支持。老師們感悟到:以前擔憂自己不對孩子層層把關與多多指導會被園長認為自己不負責任,更會愧對于家長和教師職責所在,但現在明確了對孩子放手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更是學前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孩子們在幼兒園里玩著自己喜愛的游戲、自主選擇游戲內容,并創造出更多的游戲玩法,更加喜歡上幼兒園,每天早早入園、離園時更是多了幾分不舍。在游戲探究的過程中,幼兒增強了對社會的認知,學會了獨自解決困難,提高了自信心。幼兒之間主動交流合作,提高了對問題的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了更多的社會技能,增強了自我意識和社會道德感。
家長在發現幼兒不斷進步和收獲后其觀念也有所轉變,明白了幼兒園內開展的自主游戲是對幼兒有益的,從原來對繩索安裝的質疑轉變為對戶外環境改造的肯定,并積極主動參與到幼兒園的各種游戲活動中,協助幼兒戶外游戲的開展。如:小一班浩浩爸爸主動為幼兒園提供了12個大小不一的廢舊輪胎;中二班俊逸爸爸用PVC管做成架子,供幼兒在戶外游戲中玩耍。
與智者同行,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能登上巔峰。我們將繼續聆聽專家智慧,學習反思,將游戲精神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