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鵬程

2020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達3.54萬億元,占全國比重超過1/8,居全國第二;產業涵蓋制造業31個大類、176個中類,超過1萬億元的產業達到5個;擁有工業企業60 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1 萬家,占全國比重約12.6%,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達到148家……制造業是江蘇“經濟強”的底氣,在構筑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格局中,如何保持國內領先和國際競爭力,成為江蘇從制造大省邁向制造強省的時代命題。
答好時代命題,需要拿出時代擔當。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造強國戰略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從戰略高度謀劃集群培育和“產業強鏈”,從行動層面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從制度層面對政府組織經濟工作進行探索創新,有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率先建成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上邁出堅定步伐。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聚焦我省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情況聽取了專項工作報告并進行了審議。回望來時的路,對于江蘇而言,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浸潤了產業的精進;對于2300 萬產業工人而言,每一次改革發展都牽動著全省上下。站上新的起點,在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中,許多委員、代表都有感受、有體會,并積極參與其中……
2018 年,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重點培育14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文件10 個以上,構建形成“1+N”政策支撐體系;2020 年,聚焦打造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印發《關于提高自主可控能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制定《江蘇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實施“一機制一競賽四行動”;2021 年,印發《江蘇省“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全面優化確立面向“十四五”的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64 個細分產業領域……從集群培育到產業強鏈,再到戰略布局,每一步都有若干機制、制度、政策的配合,加強頂層設計讓產業鏈發展有目標、有動力、有期待。
“立足江蘇作為國內產業循環重要發起點和融入國際循環重要通道的優勢,積極探索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今年5月7日,省委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用一天時間專題研究省領導掛鉤聯系優勢產業鏈工作,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強調要以產業鏈為重要抓手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扎實推進補鏈強鏈延鏈,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建立省領導掛鉤聯系優勢產業鏈制度,是我省切實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的一個縮影,與“八個一”工作專班、“產業鏈+”協作、“五圖六清單”等,形成了一整套促進產業鏈發展的制度體系。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正在重構,集成電路發展面臨著多重機遇疊加的重大利好,要助推我省打造有完整環節、有核心技術、有規模效應、有競爭優勢的世界級集成電路產業鏈,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貢獻力量。”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李小敏牽頭聯系集成電路產業鏈,他在調研時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選準關鍵點著力點,明確補鏈強鏈延鏈目標,加大政策統籌支持力度,實質性推動產業鏈發展。”通過掛鉤聯系,從宏觀角度對產業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不僅有技術上的不斷攀登,還包括補鏈強鏈延鏈在內的系統謀劃,這是保持產業整體優勢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波司登、紅豆、海瀾之家……去年全省服裝制造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639家,占全國比重12.3%;生產服裝23.08億件,占全國比重10.3%。然而,面對整體利潤率低、龍頭企業不多等問題,必須以更寬視野、更優路徑、更實舉措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是“產業強鏈”的必由之路。6 月2 日,在品牌服裝產業強鏈專班推進會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王燕文表示,“當前服裝企業的品牌建設、智能制造、新材料開發、創意設計等發展水平持續提高,國際國內市場消費需求持續升級,品牌服裝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要與市場消費需求升級相結合、與提升產業鏈技術創新能力相結合、與文化傳承文化創意相結合、與拓展多層次宣傳推廣渠道相結合。”
在我省“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實施“531”產業鏈遞進培育工程——用3 年時間,重點培育50條具有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進性和具有較強協同創新力、智造發展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重點產業鏈,做強其中30 條優勢產業鏈,促進其中的特高壓設備、起重機、車聯網等10 條產業鏈實現卓越提升。支撐這些產業鏈的關鍵是什么?企業,尤其是具有重要影響、示范、引導、貢獻能力的頭部企業。
9 月25 日,在2021 中國500 強企業高峰論壇上,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2021 中國企業500 強榜單”,其中江蘇上榜企業43 家,頭部企業規模持續擴大。研發投入高、創新能力足,是江蘇上榜企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頭部企業是區域經濟抗風險、穩增長、保就業的“壓艙石”,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以及生活服務配套商復工復產、加快發展,提升了對關鍵環節的控制力。
“扎實推進特鋼產業鏈建設,必須緊緊圍繞國家和我省優勢產業發展振興戰略需求,瞄準全球先進技術發展趨勢,立足我省現有產業基礎,在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陳震寧掛鉤聯系特鋼材料產業鏈,他認為,“要瞄準高端化定位、堅持專業化道路、推動特色化發展、加強新技術應用,切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促進我省特鋼產業鏈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建立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是江蘇在產業發展中提出的方向,面對國際市場壁壘、貿易單邊主義盛行以及國際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頭部企業的渠道優勢、規模優勢較為凸顯,這對于推進產業自主創新、自主可控,防止產業鏈發展出現“灰犀牛”“黑天鵝”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2020 年,我國新型顯示產業直接營收4460 億元,全球占比達40.3%,長三角區域是我國新型顯示產業主要聚集地,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仲梓在掛鉤聯系該產業過程中,希望能夠聚焦產業鏈短板弱項,整合優勢資源,力爭實現突破,提升新型顯示產業鏈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去年11 月,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共同簽署了推進長三角新型顯示產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協議,并簽約了維信諾系列項目、合豐泰超薄柔性玻璃基板項目、長信科技高端顯示模組項目等31 個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700 億元,優質項目、企業的聚集,對于加強區域協作,努力把長三角區域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很有幫助,形成了良性循環。

“在高原上塑造高峰”,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一點都不容易,既要有厚重的產業基礎,還要有一支產業旗艦隊。我省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分別達89家和285家,仍然在深入實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計劃,全面收集192 家產業鏈優質企業658 項訴求,分解到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整合各方資源“一企一策”“雪中送炭”解決企業制約瓶頸和發展困難,提高產業鏈穩定性和根植性。
華辰精密裝備(昆山)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全自動高速精密數控軋輥磨床,產品精度小于等于2 微米,一舉打破了我國軋輥磨床高端市場的國外企業壟斷。這一成功實踐,是我省通過全面加強護鏈擴鏈強鏈,積極推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高度集聚,推動產業鏈沖刺“智”高點,聚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的有力印證。
無人機巡檢、VR 培訓、制造過程數字化、智慧物流……這些前沿技術,都將在5G時代實現運用。去年9月,以“新基建、新互聯、新動能”為主題的首屆無錫互聯網大會召開,《無錫市5G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出臺,無錫成為全國第一個出臺5G產業發展規劃的地級市。5G+工業互聯網發展駛入高速車道,越來越多的技術難題得以解決,而對于5G 產業而言,本身就是由一個個技術創新組成的。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秋林在掛鉤聯系5G 產業的專班工作會上強調創新的應用價值,“要建設一批超算中心、大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項目,推進‘5G+’典型應用場景和重大項目,全力推動5G 在工業、交通、醫療等領域打造可復制推廣的標桿應用。”
“30 條產業鏈里面,動力電池產業不是最大最強的,甚至跟省內其他產業相比規模還有所不及。把它列為重點產業,看重的就是它的前景以及今后的市場規模。”作為專班牽頭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邢春寧在動力電池產業鏈專班工作會上表示。我省的優勢產業鏈看準的不僅是現在,更是未來。在溧陽市,包括寧德時代、整車企業上汽集團在內,目前已經落地的動力電池產業項目已經超過50個。面對新能源汽車的風口期,唯有不斷求得技術上的創新乃至領先,才能應對全球產業鏈的擠壓。邢春寧在審議時提出,今明兩年對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時期,對于優勢產業鏈而言,不僅要大力推進創新發展,還要精細分析、有所側重,把握產業發展的關鍵期,搶抓市場、做大蛋糕,提高產業鏈的競爭力。
近年來江蘇在創新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組建2個國家級、9 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累計申請專利超過1000 項、授權500 余項;圍繞重點集群和優勢產業鏈,建立243 項“卡脖子”技術(產品)清單和300 項技術攻關項目庫;實施前瞻性產業技術創新專項,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6G 等前沿領域,每年組織100 多項關鍵技術攻關項目;組織實施617 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組建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241 家……省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慶委員認為,技術創新的應用是更多面向終端還是中間環節的問題,如果在終端不能形成優勢,那么最終還是要受制于人。他建議,要整合創新的平臺和資源,比如發改委產業創新中心、工信部門的制造業創新中心、科技部門的技術創新中心等,更多體現企業作為“需求主體”的位置,優化資金和項目的配置。
一場疫情讓所有人都意識到,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安全,才是“江蘇制造”轉型升級、加快推動制造強省建設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中國將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這要求我們致力于重構產品內分工的信任機制和規則體系,奮力推進產業鏈更高水平的開放。
位于如皋經濟開發區的南通榮威娛樂用品有限公司里,工人們正加班加點趕美國市場訂單,即使在疫情影響下,他們自主開發的“可移動SPA”和“地上游泳池”兩款產品的全球占有率還是有所上升。“可移動SPA”在2020年新增50萬個海外客戶,“地上游泳池”在美國市場占有率提高了8.2%。龍頭企業的牽引、安全產業鏈的重塑,讓江蘇外貿率先走出低谷,為全球客戶提供更高性價比產品,保證了全省工業經濟和出口的持續向好。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市場是廣闊的,關鍵是能不能在國際競爭中適應顧客和市場的需求,把自身的技術優勢、產品優勢、價格優勢等轉化為市場優勢。
“我們的浦鎮車輛廠,從地鐵到高鐵,從雙軌到單軌全部都能做。要形成一個從設計研發到制造到營運到售后到市場開拓,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產業鏈群,這樣才有核心競爭力。”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捍東結合掛鉤聯系的軌道交通產業分析道。高鐵是我國走入國際市場的一張名片,如何讓我省的軌道交通參與到世界競爭中去,劉捍東建議大力培育本土的龍頭企業,特別是培育一些有終端產品的龍頭企業,形成江蘇自己的品牌,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要更加聚焦,同時提高全產業鏈的配套能力,找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突破點,從競爭力、市場占有率、產業關聯度等方面深化產業鏈的提升。
在常州市的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作為先進碳材料產業鏈的掛鉤聯系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魏國強走進一個個創新實驗室。這里大多屬于初創期的小微企業,在實驗室門口,一個年輕人正帶著兩三位青年在設備前討論著。交流得知年輕人從國內頂尖院校畢業,是從外地來江蘇創業的。“你們現在存在哪些問題?”“在這里各方面條件很好,產業配套也比較全,但作為初創企業,很多政府采購、企業訂單都比較難爭取到,國際企業競爭劣勢比較明顯。”隨后,產業鏈專班人員就把“首臺套”列入了問題清單,魏國強說,“要鼓勵國產設備、產品的應用。應用支持是最大的支持。只有加強應用,才能不斷改進完善,推動產業創新提升。”
“我掛鉤聯系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產業鏈,冷門但很重要。”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曲福田從自己掛鉤聯系的產業出發,提出了對產業鏈發展的建議。航空發動機產業是一個面向國際的市場,曲福田認為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找準支持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支點,資金投入、重點研發項目、人才引進等方面要與產業鏈結合起來;其次要用活政策,根據不同產業、不同區域的發展情況,在資金、產能、金融等政策上更多體現靈活性;再次要改革賦能,打通國企、民企和外企的運用、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壁壘,加強合作,騰出更多市場和創新空間。所以,對于產業鏈現代化而言,要落到投入上、落到政策上、落到體制改革的環節上,通過改革、政策、投入撬動整個產業鏈體系的發展。
“我是來自標準化戰線的一名工作者,我認為產業鏈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要素就是標準化。”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科研和事業發展部部長胡冶分析道,產業有兩種產品,一種是顯型的、使用的實體,另一種就是標準。從產業的標準化來說,江蘇和深圳、上海等地相比還有不足。從國家向外輸出的標準來說,在整個國際化組織當中占比只有2%。“實際上我們的產品輸出只是強調了一個終端產品的輸出,忘記了一個重要的形式,就是標準的輸出。”他希望,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強化創新意識,也要提高標準化的水平和力度,加強標準的輸出,更多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引領,保持和增強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方。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全力推進產業鏈現代化不僅是當下更好應對風險挑戰、激發產業發展潛能的現實需要,更是與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格局相呼應的長期目標。大力推動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暢通血液、健壯體格,江蘇經濟必能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進一步“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