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好農村路”建設重要指示精神,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2019 年,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鎮江市農村公路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提供法治保障。如今該條例實施已滿兩年,實施情況如何?對推動鎮江鄉村振興發揮了多大作用?帶著這些問題,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對條例實施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一件代表建議引發的立法項目。“這幾年我的家鄉變化很大,果樹種起來了,錢包鼓起來了,小汽車也多了。但是單行道還占有一定比例,鄉親們的小汽車出不去,游客們進不來,與總書記‘四好農村路’的指示要求相比有差距,市人大能不能立一條農村公路方面的法規,規范農路發展,用‘好路’助力我們的鄉村振興走上‘快速路’?”這是當年市人大代表魏麗對人大立法計劃提出的建議。
收到建議后,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立即開展研究,對照鎮江農路發展現狀,從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開展調研。經過了解,農村公路雖已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是公路等級偏低、責任主體不明晰、體制機制不健全、資金保障不到位、后期管養力量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公路上超載超限、打谷曬糧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鄉村產業發展和群眾生活,基層管理單位、沿路村民、相關企業反映非常強烈,農村公路立法迫在眉睫、十分必要。經過研究,市人大常委會決定把《鎮江市農村公路條例》列為2018 年的正式立法項目,為全省積極探路。
一場直奔問題的監督檢查。寬闊的瀝青路上涂刷著統一的藍線標識,道路兩旁的水杉林郁郁蔥蔥,與古樸的民居相映成趣,各類苗木基地、產業園區臨路而居。這是位居鎮江丹陽的生態大道,是一條讓群眾口口相傳的“最今非昔比”的路。“這里曾經是一條砂石路,坑坑洼洼,車進不去,杏虎村的水蜜桃也出不去,老百姓怨聲載道。農村公路條例出臺以后,我們對照條款要求,下決心升級改造,把砂石路變成了6 米寬的生態大道,并建成了休憩、觀景等設施。現在的生態大道,不僅風景優美,還把原來分散的茶葉、苗木、休閑農業、林果等產業串成一條燦爛的‘珍珠項鏈’。”丹陽市政府負責人介紹。

調研組了解到,丹陽市把落實好條例要求作為發展農村公路的重要抓手,在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同時,“鏡彩農路·丹鳳朝陽”創成全省第一批農路品牌優秀成果,在交通運輸部“我家門口那條路”江蘇展示周上發布。丹徒區加強農村公路與區域發展、產業布局的契合度,讓農村公路助力江心洲野菜節、無花果節、高資櫻花節等節日,讓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
“現在全市農村路網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后期的管養、運行才是關鍵。我想問:在養護上,有沒有什么實招?在運營上,有沒有按照條例要求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和農村物流發展,在助推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上有所積極作為?”座談會上,市人大代表單刀直入、直奔主題。
面對代表們的提問,相關政府部門、區(市)政府負責人現場做了回答。“代表的問題不僅問在了點子上,有些還問出了我們的痛點,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的工作與群眾的期盼還有很大差距,這既是一種鞭策,更是一種激勵。”市交通運輸局主要負責人如是說。
一輪效果導向的后續督辦。找對問題只是第一步,開準方子才是關鍵。在隨后完成的檢查報告中,調研組從推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打造管養示范樣本、提升執法管理水平三個方面,對全市農村公路的建管養運共提出了三大類18條建議。報告綜合了環資城建委委員、部分市人大代表建議,充分體現了代表意見,力求把代表之聲原汁原味傳達給政府。
“《鎮江市農村公路條例》是早于省條例出臺的一個地方農路法規,在當時也是一次探路。通過這次監督檢查,立法時的一些突出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各級政府以及相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行政的意識、公路安全保障的意識明顯提高,四好農村路品牌建設成效顯著,農村公路對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比較明顯。”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主任姚繼承說道。
下一步,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將以跟蹤報告落實情況為契機,充分運用專項評議、政情通報等形式持續監督條例的實施情況,對代表反映強烈、群眾較為關注的問題將開展專題督辦,確保法律的“牙齒”有力“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