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炳
小區里住三樓的秦大媽外出購物上樓回家,正好遇到五樓的張大媽提著東西下樓。因樓道較窄,兩人手提東西無法同時通過,曾有過節的雙方互不相讓,繼而發生爭吵。患有高血壓的秦大媽情緒十分激動,家人將其勸回,誰知回家沒幾分鐘便倒地昏迷,家人立刻打120,醫生現場急救后送醫院,經多方搶救無效,秦大媽意外身亡。親人將張大媽告上法庭,法院判決張大媽承擔10%責任,賠償秦大媽親人經濟損失5萬元。
兩位老人本應安享晚年幸福生活,卻因一時之氣,一個死于非命,一個賠償損失。事后張大媽追悔:我為什么要和鄰居過不去呢?
日常生活中,誰都免不了與他人發生一些小摩擦,相互包涵、誠懇地道個歉,事情也就過去了。反之,對這些小事處理不當,忍不了一時之氣,就會釀成大禍,輕則傷人賠錢,重則可能殺人償命。
古人認為,“忍”是一門學問,西漢韓信“胯下受辱”無人不知。忍讓不僅是一種內在的修養,也是一種事關人生安危的智慧。現實生活中,能忍得一時之氣,便能化解很多不必要的紛爭。比如,當與他人發生爭執遭對方辱罵時,能鎮定自若;若對方行為發展到損害自己的名譽,則拿起法律武器,訴之于法庭,索取名譽賠償,對方則輸得啞口無言。而有的人常常因瑣事與他人發生矛盾,忍不住一時之氣而怒發沖冠,做出非理智行為,其結局注定是兩敗俱傷。
兩種做法稍加對比不難感悟,前者才是智者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尊,但這種自尊是在尊重他人權益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離開了這一點,憑一時之氣,干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人的自尊將蕩然無存。
古人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老年人本該圖個健康、平安,享受晚年幸福生活,一旦違法犯罪,難免牢獄之災,那還有什么幸福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