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璟喆

長期臥床的老人易發生褥瘡,這是久臥久坐使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引起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組織缺血缺氧,營養供應不足,導致局部組織發生損傷和潰瘍。本質上,褥瘡也是一種傷口,西醫將其定義為壓力性損傷。只要對創面進行正確合理的診治,再加上日常護理和身體狀況的改善,傷口自然能夠逐步恢復。
長期受壓部位出現發紅、水泡、淺表破皮的時候,就意味著已經是輕度褥瘡癥狀,這個時候必須要通過更換體位來使傷口騰空,避免創面繼續受壓惡化。
比如,最常見的臀部和背部褥瘡,可借助三角翻身墊更換側躺位來使傷口騰空,外用褥瘡膏、生肌膏類藥物促進修復。
一般白天需每隔2小時翻身一次,夜間最長不超過3小時,防止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必要情況下,護理人員應定好時間交換班,輔助病人翻身。
已經出現褥瘡傷口的病人,由于傷口的存在導致臥姿受限,能夠更換的臥姿也是有限的,需要多嘗試合適的體位。
出現褥瘡傷口后,處理原則為保護創面和預防創面感染。表皮無破潰者,先予無創傷性按摩;未破潰的小水皰,應盡量減少局部的摩擦,讓其自行吸收;大水皰則應在無菌條件下,用注射器穿刺抽吸皰內滲液后覆蓋無菌敷料。
破潰創面的處理,主要是消毒創周皮膚,清潔創面,根據創面有無感染,選用無菌敷料覆蓋。
千萬不要亂用抗生素藥粉,也不要輕信土方偏方,對于創面較大或深度較深的傷口,可到創面修復專科進行治療和護理,越早治療越容易康復愈合。
同時,要觀察患者是否有發熱、水腫、瘀腫、營養不良等情況,如出現傷口感染、持續滲膿、疼痛等并發癥,應及時到創面修復科診治,特別是傷口疑似較深、牽連到骨組織或者有潛行竇道等情況。
即使病情嚴重也不要失去信心,積極配合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和控制,綜合改善全身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夠逐漸恢復好轉的。
長期臥床的老人身體抵抗性差,應保持均衡的膳食營養,宜給予營養價值高、易消化的高蛋白飲食,如牛奶、雞蛋、瘦肉、魚類等,多吃細軟五谷雜糧、含鉀豐富的蔬菜和水果。
居室內應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而導致發熱,因為高熱會致使褥瘡迅速擴大或愈后復發。
中醫講“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無論是久臥在床的病人,還是久坐輪椅的患者,都可以適當舒展身體活動筋骨,可以根據病人情況進行被動性的肢體伸展和按摩運動(注意不要按摩皮膚受壓部位和發紅部位),促進氣血通暢運行,提升體質和精神狀態,保持積極樂觀的狀態。
許多臥床患者都存在大小便失禁情況,這給護理增加不少麻煩。但只要掌握技巧,其實并不困難。現在有了成人紙尿褲、接尿器、肛口袋、隔尿墊等,可以幫助及時處理排泄物,防止頻繁打濕床鋪和被褥。
另外,要定期擦洗身體,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干爽,防止皮膚受到污染和刺激引發破潰。
褥瘡與普通傷口有所不同,它是一種慢性潰瘍傷口,需要相對較長的周期才能痊愈。相對普通傷口治療難度更大,應對褥瘡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早預防,從根本上來避免,需要臥床病人與家屬相互配合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