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
白居易是偉大的文學家和杰出的文藝理論家,其作品表現出的內容豐富、個性突出等特點和其旗幟鮮明的文藝創作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是對當時還是對后世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自少年起,樂天就和底層貧苦百姓有所接觸,了解民生疾苦,其早期思想頗為激進,積極尖銳,帶有“兼濟天下”的色彩;安史之亂后,唐朝經濟由盛而衰,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社會動蕩不安,這些更加刺激了他的濟世抱負;后期因屢遭挫折,政治熱情消退,思想較為消極,轉而產生“獨善其身”的退隱之心。白居易一生坎坷的命運經歷時刻影響著他的詩文創作和文藝思想,其文論思想主要體現在《議文章》《采詩官》《新樂府序》《與元九書》以及其他幾篇詩文中,在創作實踐上,大量的諷喻詩可以為證。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總結其理論為:第一,強調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第二,強調文學必須根植于現實生活;第三,闡述了詩歌的特性及其社會功能;第四,強調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白居易所處的貞元(785—805)年間正是唐代試賦的興盛期,此時正值青年的他沒有放過科舉致仕的機會,和其他文人一樣開始了自己的律賦創作。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說道,“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足見其對試賦投入的心血之多。在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參加宣州鄉試,以《宣州試射中正鵠賦》脫穎而出,獲得了參加長安進士試的資格;于貞元十六年(800)以《省試性習相近遠賦》一舉中第,為他的仕途鋪平了道路。從賦文數量上而言,白居易散文現存八百余篇,其數量超過韓、柳散文的總和,其中辭賦僅有16篇,占比約2%,從他留存的16篇賦文中看,其中有2篇為應試答卷而作,其余多為模擬應試的習作,寫作時間也是在應試的前后二十余年,這都印證了他的創作和科舉有著密切的關系。依據白賦所表現出的題材特性,可將其大致劃分為體物、言情、紀事、說理、賦論五大類別。
白居易詩歌的創作理論在學界已有一定的成果,而賦論的研究仍鮮有人關注,《賦賦》作為文學史上罕見的以賦論賦的批評文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完善白居易的文藝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和研究價值。《賦賦》不僅是白居易十六篇賦中唯一的一篇賦論,也是文學史上少有的賦論批評文章,討論了賦這種文體的演變歷程、藝術特點、社會功用等問題,也是其本人創作傾向的一個寫照。全文以“賦者古詩之流也”開篇,簡要概括了賦發源自古詩,經戰國、漢、魏晉的進化,已經成為了一種足夠成熟的文體,這就是唐律賦。對于律賦的形式,他寫道“義類錯綜,詞采舒布”,“華而不艷,美而有度”,賦體的優點就在于能夠突破詩體的限制,既能符合音律,又能做到詞采華艷鋪排,駢散結合,蘊含多層含義,全文的觀點之一就是“立意為先,能文為主”,這直接地顯現了白居易的賦文創作觀。
文章開篇如下:
賦者古詩之流也。始草創于荀、宋,漸恢張于賈、馬。冰生乎水,初變本于典墳;青出于藍,復增華于風雅。而后諧四聲,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
賦體名稱的由來,歷來認為是取自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中的“賦”,是由詩中的鋪排寫法擴展到一種文學體裁的,如《文心雕龍·詮賦》所言,“《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從古至今持此說者并不占少數,顯然白居易也繼承相同的看法。全文第一句“賦者古詩之流也”可以追溯到班固的《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孝忠……”。賦體的獨立一般認為自荀子《賦篇》和宋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開始,之后在西漢賈誼和司馬相如等人筆中恢弘,發展為漢大賦,后人又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諧四聲,祛八病”,由駢賦逐漸變成了有限韻和格律化的唐代律賦,從文體起源和演變這一點上來說,白居易是認同賦體在文學史上的正統地位的。
我國家恐文道浸衰,頌聲凌遲。乃舉多士,命有司。酌遺風于三代,明變雅于一時。全取其名,則號之為賦;雜用其體,亦不出乎詩。四始盡在,六義無遺。
唐代科舉繼承隋制,用詩賦取士,進士科試賦自唐中宗之后逐漸形成規模,到唐玄宗時正式成為科舉制度,并開始出現限韻、點題等要求,繼而演變成了格式更為工整的律賦。白居易肯定賦的政治功用,認為它可以改善“文道浸衰,頌聲凌遲”的現狀,而他所提倡的文道便是“四始盡在,六義無遺”,即儒家的“四始六義”思想,這是儒家經世致用、鼓勵諷諫的思想,也是白居易創作賦文的核心態度,寄寓著自身的政治理想和濟世精神。
觀夫義類錯綜,詞采舒布。文諧宮律,言中章句。華而不艷,美而有度……其工者,究筆精,窮旨趣,何慚《兩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騁妍詞,豈謝《三都》于左思。掩黃絹之麗藻,吐白鳳之奇姿。振金聲于寰海,增紙價于京師。則《長楊》《羽獵》之徒,胡為比也;《景福》《靈光》之作,未足多之。
這一段是對唐律賦的藝術特點的贊頌,白居易不吝其詞地對律賦進行贊美,描述其審美價值,言語詞匯錯綜齊整,音律和韻,帶給人華美有度、艷麗適中的愉悅感,唐律賦的價值絲毫不輸給班固的《兩京賦》,不遜色于左思、揚雄等人,不乏絕妙之筆,更是能夠超越古今,產生永恒的價值。從這些溢美之詞中足以看出白居易對唐賦的喜愛和夸贊,他的創作實踐也都為律賦,同樣做到了“義類錯綜,詞采舒布”。
所謂立意為先,能文為主。
可以潤色鴻業,可以發揮皇猷,客有自謂握靈蛇之珠者,豈可棄之而不收?
這兩句談到了寫作賦的目的和主旨,可以算得上是整篇賦論的點睛之筆,也是白居易文學審美傾向的反映,即賦文的創作要把文章的主旨內容、思想內涵放在第一位,同時要注重文章的文采,在藝術造詣上有所精工。賦的功能在于潤色鴻業,發揚圣上的功德,這是白居易賦文中所帶有的治國安邦的儒家精神,與他整體的文藝思想有相符相通之處。
白居易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其文學理論深受政治愿望所影響。和所有的儒生一樣,白居易也希望通過文章為自己謀得統治階級內的一席之地,然后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詩文是他表達政治意圖的工具和手段,其“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的創作目的激發著他的文章寫作熱情,懷抱著天下蒼生的文人風骨也讓他的文藝思想中時常帶有政治功利性的意味。回顧白居易賦文的創作實踐,多少都能挖掘出他經世致用、兼濟天下的理想:《君子不器賦》中救物濟世的君子修為,《泛渭賦》中的歌頌君主的賢明功德,《射中正鵠賦》中的禮樂治國、納才之道,《敢諫鼓賦》中的敢于直言上諫,《洛川晴望賦》中的終拾青紫之愿,《叔孫通定朝儀賦》中對帝容皇威的歌頌……都直接反映出他的政治抱負和激情。
(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