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清朝引入小提琴,一直發展至今,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為了使小提琴藝術形式能夠真正融入中華民族音樂藝術之中,并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下就需要積極推進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發展。即促進小提琴演奏與傳統民族音樂深度融合,促使小提琴演奏曲目的內容、風格及演奏技巧均有民族特色,使小提琴演奏呈現民族化的音樂意境或情感內涵,觸動觀賞者,使之產生情感共鳴,這樣小提琴演奏才能逐漸走入國民心中,使其真正接納、弘揚、發展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藝術。
一、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的意義
從本質上來講,小提琴演奏屬于外來文化,但自此藝術形式引入中國之后備受關注,并且成為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積極推進此項藝術發展,尤其是民族化發展的意義日漸顯著。從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的視角來講,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可進一步促進小提琴演奏藝術的普及、豐富小提琴審美情趣、開拓民族音樂之路。
(一)促進小提琴演奏藝術的普及
小提琴是西方音樂演奏的重要樂器之一,是西方文化內涵的象征。小提琴是從清朝開始引入國內的,在國內發展時間尚短,與民族音樂、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處于逐步推進的狀態。所以,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熟悉和喜愛小提琴演奏,需要高度重視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特色的體現。促進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發展,就要將小提琴演奏與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從而讓廣大人民群眾對小提琴演奏產生熟悉感、親切感,進而被吸引,感受其所表達的情感內涵,產生情感共鳴。這樣人們對小提琴的印象才會逐漸轉變,甚至產生興趣,投入小提琴學習與演奏中來。所以,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的發展,有利于普及此種藝術形式。
(二)豐富小提琴審美情趣
小提琴演奏藝術引入國內的初期側重于模仿西方國家的演奏技巧,這雖然能夠使演奏者更加熟練地、深入地了解小提琴演奏藝術,但卻使得國內審美情趣逐漸向西方國家靠攏,失去民族特色。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西方文化不斷融合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演奏者在小提琴演奏之中加入中國文化元素或者中國民族演奏技巧,讓小提琴演奏藝術得以創新發展。例如寓言故事、民風民俗、地域曲風的運用,促使小提琴演奏在特色不被影響的情況下自然流露民族特色,從而能夠讓欣賞者認真體會小提琴演奏表現出的音樂意境、情感內涵,這樣欣賞者的小提琴審美情趣才會更加濃厚。
(三)開拓民族音樂之路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創新發展民族音樂至關重要。民族音樂是國之瑰寶,是非常重要的民族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開拓民族音樂持續發展之路,需要將民族音樂與小提琴相融合,如此既能夠給民族音樂注入全新的活力,也能使小提琴演奏藝術更具民族化特色。當然,小提琴藝術工作者在促進小提琴民族化的道路上,需要在不影響小提琴審美情趣的情況下調整演奏風格、創新作品等,使整個小提琴演奏的過程中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民族特色,保證民族音樂與小提琴演奏沒有違和感才最為恰當、可行。
二、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的表現
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不再是簡單地貼標簽,也不再是生搬硬套的拼湊,而是有機統一的結合。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成功就能窺見一二。
(一)《梁祝》作品分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和陳鋼先生共同創作,它來源于民間,歌頌了梁山伯和祝英臺動人的愛情,同時控訴了封建宗教的殘酷與無情,寄托了世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幸福愛情的向往與追求。作者將粵劇唱腔的曲調用小提琴獨特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不僅不會磨滅作品本身的意境,還將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與小提琴的音色有機結合,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小提琴民族風格演奏手法的運用
1.左手技法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演繹非常講究,它尊重民族戲曲唱腔,通過滑指將滑音很明顯地展現出來。滑指在我國各地方戲曲之中的京胡、二胡及板胡等各種弦樂器都充分運用到,甚至在嗩吶和笛子等吹奏樂器中也有明顯運用。滑音代表一定的音樂內容和要求。《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之中,作者就運用半音來回滑指、半音上行慢進滑指以及小三度上行、下行、來回慢進滑指,這樣的演奏方式的運用,使得整個旋律更加自然、圓潤,上下節奏過渡不顯突兀,能夠將聽眾自然而然地帶入愛情主題當中,感受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濃濃的情愫、深深的情感。
2.右手技法
小提琴演奏民族化的進程中,因兩者個性鮮明,彼此融合才是演奏藝術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最好的體現。正因如此,作者在創作《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過程中運用小提琴模仿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比如“碎弓”是弓子的快速來回運用,通常根據感情的濃烈程度來加大或減小弓子拉長。《梁祝》就運用了碎弓技巧,讓小提琴的演奏具有戲劇性效果,增加哭腔的氛圍,體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被迫分開的情感。再比如作者用小提琴演奏中用一連串迂回急進音型之后有八度關系的兩個頓音來模仿古箏效果的弓法,讓音色更加清脆又富有彈性。
3.節奏的運用
作者創作的過程中在節奏方面的處理緊緊貼近故事發展脈絡,運用切分和弦奏體現出主人公反抗封建社會不公的一面,運用了戲劇的散板、快板,以及京劇中的倒板,越劇中囂板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故事悲劇性的一面表現出來。正因如此,《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才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三、促進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的可行性措施
小提琴藝術民族化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舉動,但深入了解近些年小提琴演奏后發現,民族化特色并沒有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所以,進一步推動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藝術風格上大膽創新。在不斷嘗試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的過程中積極借鑒傳統民族音樂文化,如不同地區的曲風、傳統樂器等,在此基礎上創新、創造,以便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演奏方法,或者加入民族樂器,改變小提琴藝術風格,使之民族特色越加濃厚。
其次,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需要中西方文化的磨合。所以,演奏者可以打破文化界限,積極且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選取不同時期的文化元素,或直接將民族音樂作品改編成為小提琴演奏曲,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的創編等。
再次,創新表現手法。我國民族音樂中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促進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發展的過程中還可以借鑒或創新應用民族音樂表現手法,如倒板、囂板等,如此也能夠改變人們對小提琴演奏的印象,使之欣賞與眾不同的、民族音樂韻味濃厚的小提琴演奏。
四、結語
在當前國內小提琴演奏藝術發展日漸成熟的情況下,這種藝術形式缺乏民族特點,難以走入國民心中。這種情況下,積極發展小提琴演奏藝術民族化是非常有意義的,小提琴藝術工作者可通過借鑒或創新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表現手法、藝術風格以及小提琴演奏曲目、演奏技巧等,促使小提琴演奏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民族音樂的韻味。
(紅河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作者簡介:殷菡若(1986-),女,云南個舊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小提琴演奏及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