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成 鄭琳
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為浪漫主義時期,歌劇在原有古典主義基礎上實現了新的創新。浪漫主義歌劇開始發展,其風格與古典主義迥異。西方音樂的發展進程中出現了眾多典型的音樂類型,如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等。在浪漫主義時期,歌劇詠嘆調情感表達更加唯美,傾向于自我感受的抒發,西方音樂也在浪漫主義階段實現了更大的發展進程。基于此,本文以歌劇《茶花女》為具體對象,對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在西方音樂史中的發展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能夠對當前西方音樂史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一、歌劇詠嘆調的發展
1820年至1910年左右西方音樂史處于浪漫主義時期,與之前的經典主義時期相比,這一階段的西方音樂歌劇更加崇尚自由與幻想,注重以音樂表達自己的真情感,通過音樂的形式抒發對內心世界的重重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很多音樂歌劇的創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融入了自身對于民族和國家的喜愛之情,這也使得西方浪漫主義歌劇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體現了諸多民族色彩,使浪漫主義歌劇更加新穎、生動。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作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典主義時期的深刻影響,但是直至其發展成熟,歌劇的創作者在音樂中更加強化了音域的拓展,旋律越發開闊,至此歌劇詠嘆調正式出現,詠嘆調中各類戲劇沖突和歌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由此可見,在浪漫主義時期,西方國家的歌劇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詠嘆調的出現讓浪漫主義歌劇更加富有魅力、情感表達更加充沛飽滿。
二、浪漫主義歌劇的主要流派
在西方浪漫主義歌劇發展時期主要有四大流派,其中以意大利歌劇為主導。意大利是西方歌劇的起源地,也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源頭。在意大利的歌劇體系和流派中,代表人物分別是普契尼與威爾第。普契尼家族中有很多音樂家,普契尼在18歲時觀看了歌劇《阿依達》之后,正式開始了歌劇創作,并將其作為自我人生的最大追求和崇高目標。普契尼的主要歌劇作品有《圖蘭朵》《瑪儂·雷斯考特》等,其中《圖蘭朵》仍舊廣為流傳,深受觀眾喜愛。威爾第的歌劇代表作品為《茶花女》,至今仍舊飽受好評。威爾第創作的浪漫主義歌劇作品始終聚焦于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群眾,給意大利的歌劇帶來了新的創作思路。
除了意大利歌劇外,德國歌劇、俄國歌劇和法國歌劇相繼誕生,三者皆是由意大利歌劇發展、衍生而來的。德國歌劇更加具有民族化色彩,代表人物為韋伯,作品為《自由射手》;俄國歌劇主要發展地區為俄國境內,代表作曲家為格林卡,代表作為《伊凡·蘇薩寧》等,但是俄國歌劇因其語言的局限性導致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較小;法國歌劇更加傾向于嚴肅風格的歌劇,內容相對含蓄內斂,但是感情表達方面更加浪漫多情。
三、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在西方音樂史中的發展優勢
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在西方音樂史中發展迅速,與藝術歌曲相比優勢更為明顯。在西方音樂史的發展進程中,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主要體現為三大方面的發展優勢。
(一)戲劇色彩更加強烈
西方音樂史中藝術歌曲側重于情感的抒發,而歌劇詠嘆調則帶有更強的藝術張力和戲劇張力。詠嘆調主要通過人物和主人公在特定情景之下抒發自身情感,讓豐富的情感和表達能夠向外宣泄,并伴有強烈的故事色彩和情節內容。因此歌劇詠嘆調表演時大多需要根據連續性的戲劇變化為媒介,并進一步抒發和表達人物的自身感情,相比之下,西方音樂中的藝術歌曲則單純表現為心情的抒發與表達。
(二)聲樂表達更加透徹
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在進行表演時,演唱者的歌唱與音樂伴奏更加類似于主從關系,音樂的伴奏是為整個音樂表達和樂曲所服務的附屬部分。歌劇詠嘆調中需要不斷提升歌劇演唱者的聲樂表達能力,這也使得詠嘆調的聲樂表達更為透徹。相比之下,西方音樂史中的藝術歌曲在進行演唱時,更加強調了演奏與歌唱之間的相輔相成。
(三)音樂表達更加寬泛
相比于藝術歌曲,浪漫主義的歌劇詠嘆調在演繹化的表達方面表現更加寬泛,但是在演唱技巧方面相關要求也更加嚴格,這主要是由于歌劇詠嘆調在音樂表達中強化了各類戲劇沖突,表現力更強,需要演唱者進行胸腔與頭腔的共鳴,提高對共鳴的把控能力,在此方面詠嘆調與西方音樂史中的藝術類歌曲相比,音樂演唱與表達更加寬泛。
四、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之《茶花女》
(一)《茶花女》簡介
《茶花女》這一部音樂作品源于小仲馬的小說作品,威爾第被作品中的人物深深感動,再結合自身理解和人物分析之后,將《茶花女》進行編曲和創作,將其改編為歌劇,1853年《茶花女》在意大利首次演出。但是,《茶花女》這一歌劇在舞臺演出和戲劇性等方面相差較大,無法滿足觀眾的需求,演出結果并不美滿。因此,作曲家威爾第重新對歌劇《茶花女》進行修改,歷時兩年,《茶花女》這部歌劇的詠嘆調重新演出并大獲成功,時至今日仍然是備受關注與歡迎的歌劇詠嘆調之一。
(二)《茶花女》的藝術發展特性
1.情感表達方面
在情感表達方面,歌劇詠嘆調富有強烈的情感并將情感全面向外抒發,可以說情感是整部歌劇的靈魂所在,只有當靈魂深處和情感上對歌劇實現了感受、理解與共鳴,才能真正了解音樂和歌劇詠嘆調。
在《茶花女》這一部歌劇詠嘆調中,作者威爾第通過更加平和自然的旋律,以敘述式的形式進行情感的表達與抒發,能夠讓觀眾循序漸進地融入《茶花女》歌劇之中,實現情感的交流與帶動。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情感表達與表現,是奔放還是委婉,都需要讓觀眾強化情感體驗,并結合歌劇詠嘆調的創作背景和時代背景,強化對歌劇詠嘆調的理解,《茶花女》這一部歌劇詠嘆調作品同樣如此,這也是其情感交流的必要元素。
2.舞臺表現方面
舞臺表現方面,演唱者要把握歌劇詠嘆調表演的核心要素,需要具備專業的音樂功底和專業技術,也要通過更加豐富的舞臺表現力帶給廣大觀眾更加直觀的享受。可以說歌劇詠嘆調在藝術表現力方面就如同語言敘述一般,綜合運用眼神、表情以及各類肢體動作,將歌劇中所隱含的情節情感更加全面地傳達給廣大觀眾。《茶花女》歌劇詠嘆調主要通過不同場次的舞臺背景切換,讓歌劇的整體氛圍與舞臺情境相融相合,更加凸顯了歌劇詠嘆調所推崇的戲劇化色彩,這也是《茶花女》這部歌劇作品頗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3.演唱技巧方面
在演唱技巧方面,歌劇詠嘆調需要演唱者實現聲音共鳴,也就是頭腔、鼻腔、口腔、胸腔等多個腔體的混合化共鳴。在演唱過程中,不論是哪一腔體的聲音都需要演唱者非常清晰明了的表達,不能直接將聲音集中于單獨一點。如果直接將更多的聲音匯集于演唱者的鼻腔位置,則會造成鼻音過重而出現反應;如果將聲音過多集中于胸腔共鳴,則同樣也會給人聲音擠壓的感覺。因此,《茶花女》在藝術發展和演唱技巧方面與其他類型的歌劇技巧相同,要實現各個共鳴腔體的混合化運用,提升演唱者的綜合能力與水平。
五、結語
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在西方音樂史中發展穩健,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歌劇詠嘆調中的旋律、聲調以及發音技巧等為眾多音樂家提供了創新的基礎和媒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推動浪漫主義歌劇詠嘆調的相關研究發展。
(1.南京理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2.南京一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