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

玻璃藝術是以玻璃為載體的一種藝術門類。玻璃材料可以通過切、磨、拋光、窯鑄、燒制等機具加工和蝕刻等手段進行藝術創作。玻璃的透光性是其區別于其他材質的藝術魅力。由于玻璃材質的特性,在玻璃藝術創作中,藝術家要考慮玻璃的外部形態,也要兼顧內部的形態。正因如此,玻璃的表面處理尤為重要。玻璃表面或粗糙或柔和或光亮以及玻璃表面的各種肌理紋路,都影響著整個玻璃作品的透明度與透光性,從而影響其作為藝術作品的藝術表達。玻璃的表面處理是玻璃藝術創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藝術家表達主題與情感的重要體現。該文重點探討玻璃表面處理的技法,以及玻璃表面的肌理對玻璃創作的影響。
一、玻璃表面處理的概念
作為藝術品的載體,玻璃有著不同于其他材料的特性,視覺上給人視錯覺和介于透明與不透明的混沌感。從科學意義上來說,人們將這種獨具魅力的狀態稱之為第四種形態——玻璃態。正是由于玻璃的特性,玻璃藝術作品往往追求內部效果與外部效果的和諧。玻璃藝術家對于作品內外效果的處理與追求同等執著,內部效果的表現依賴外部形狀與亮度得以體現,外部效果的表現需要內部效果的補充與充實??梢?,玻璃的表面處理對于任何一件玻璃藝術作品都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圖1史蒂文·溫伯格的《香櫞淺灘的船》,作品通過表面的拋光處理,使玻璃內空間的氣泡完全展示出來。玻璃的表面處理是用一種或者幾種加工方法來改變玻璃表面組成或狀態,使之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加工方法。玻璃藝術創作中常用的玻璃表面處理有磨具的表面處理、冷加工和熱拋等加工工藝,加工工藝對玻璃藝術作品的呈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玻璃藝術創作中玻璃表面處理的方式
玻璃的表面處理是指改變玻璃的表面狀態,形成光滑或散光的表面。在玻璃作品的制作過程中,從早期的泥模到中期的高溫模具和熔鑄至后期的冷加工,都需要考慮玻璃表面處理的效果。加工手段、加工環境不同,則會得到不同的表面效果及肌理狀態。從玻璃藝術創作的過程來劃分,處理的方式可分為前期處理與后期處理。
(一)前期處理
前期處理有兩個比較常見的方式:一是模具表面處理,二是玻璃沙鑄。
模具的表面處理是指在即將完成的模具上利用工具再次加工,改變模具表面的肌理,從而在玻璃燒制或吹制時產生不同的表面效果。模具的表面處理的可塑性最大,由于模具本身的可塑性很大,所以模具的表面的再次加工處理的花樣和方式也很多樣。在模具上所加工的肌理圖案在玻璃上則表現出相反的圖案,呈現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玻璃沙鑄不同于其他鑄造方式,在翻制的過程中,用沙子制作模具,再將玻璃熔液澆鑄退火。但沙鑄在造型上有弊端,模具開口大,造型相對簡單。由于它的獨特效果,有很多藝術家追求玻璃沙鑄肌理的藝術效果。
(二)后期處理
玻璃藝術創作中的后期表面處理是玻璃表面處理的最常用手段,指將已經燒制完成或平板玻璃通過機械、化學試劑等人為的手段改變玻璃表面的透明度、造型、肌理、顏色等,以達到預想的藝術效果。表面處理的大致分為噴砂、雕刻、打磨、拋光、蝕刻、酸洗等,而玻璃藝術家往往同時使用幾種不同的加工方法而達到自己理想的藝術效果。
三、玻璃藝術表面處理對玻璃藝術創作的影響
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創作出的玻璃作品,玻璃的表面處理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玻璃表面處理對玻璃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的主題表達與情感傳遞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如何在玻璃藝術創作過程中表現出色的表面處理效果,成為當代玻璃藝術家關注的課題。筆者認為,玻璃的表面處理對于玻璃創作有三點比較直接的影響:
在玻璃創作中,由于玻璃材料具有獨特的透光性,玻璃表面光滑或粗糙都對光的影響最為直接,從而對玻璃作品產生影響。就這點來說,玻璃獨有的透光性讓藝術家有了更多的表達空間與層次感。20世紀中葉的玻璃工作室運動有一句口號“玻璃是有著四維的空間”,一語道破了玻璃的透光性。例如,捷克的玻璃藝術,在世界玻璃藝術的舞臺上常常以“團隊形象”確立了其獨一無二的地位,其現代玻璃藝術的風格呈現出“有序的一致性”,影響了20世紀50年代的玻璃藝術風格。這種“捷克化”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捷克玻璃工作室運動下對于玻璃表面處理的獨特手法(即鑄造玻璃表面的后期冷加工)。以這個時期重要的代表人物史丹尼斯拉夫·李賓斯基的作品來說,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光、影、空間,都緊緊依靠了玻璃的表面處理技法。1994年創作的《三角形中的三角形》(Triangle in a Triangle),通過拋光、打磨、酸洗等玻璃表面處理的技法,將玻璃材料因透光與折射增強的色彩明暗變化表現出來,使得視覺上產生了新的線條,外部實線與內部虛線變化呼應,展現出立體簡約而不失有趣的主題內涵。這一時期的作品強調玻璃材料表面肌理的不同對比,這也是李賓斯基創作體系的一個最重要特征。在這個時期的作品中,泥塑的表面肌理、模具的表面肌理、冷加工的表面肌理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了作品最直接的感官體驗。
玻璃表面處理手法不僅是玻璃藝術創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更可以直接成為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個人符號。彼得·布雷莫斯的作品以玻璃窯鑄手法出名,他在旅行中得到啟發,將自然中吸取的靈感以作品的方式回饋自然,在玻璃創作中通過砂輪機打磨的方式創作出具有構成感、層次感的肌理,成為他的個人藝術符號?!禖D10-48兔子耳朵》(Canyons & Deserts; 48, Rabbit Ears)是彼得·布雷莫斯的代表作,他通過不同的切割、打磨角度展現不同肌理層次、光感的視覺效果,類似中國山水畫中“皴法”的運用,渲染了幽密、寧靜的自然審美樂趣,這樣的表面處理方式成就了布雷莫斯。亞歷克斯·加布里埃爾的作品也是在玻璃表面處理探索后形成了獨特的個人藝術語言。他的作品往往是將鑄造簡約造型的玻璃雕塑表面切割、打磨、氧化、蝕刻,表面會出現很多自然的結晶、鋒利的類似山峰與峽谷的鋸齒狀造型,從而表達他對社會、時間的思考。
隨著玻璃藝術的發展,藝術家不斷探索玻璃表面處理的方式,以尋求新奇的藝術效果,從而推動了玻璃藝術的發展。這樣的探索甚至影響了一批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捷克古典主義玻璃大師瓦茨拉夫·齊格勒在玻璃冷加工與光學玻璃切割上展示出具有跨時代的成就,他讓玻璃的切割演變為一種純粹的、理性化的科學行為,玻璃光學的定律與結構學標準成為一個時代的參考;瑞典當代著名的玻璃藝術家伯泰·瓦萊安是一位擅長沙鑄的玻璃藝術家,他不斷改進個人沙鑄的創作方式,影響了瑞典的當代玻璃藝術創作,樹立了瑞典玻璃浪漫化的藝術風格特征及創造性的革新典范。由此可見玻璃藝術家在玻璃表面處理的探索中對于玻璃藝術風格的推動與影響。
(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