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宇
牛歌在水稻農業區一直廣泛流傳,其屬于古代勞動人民在勞作時發展出的口頭文化,但由于是口頭傳承,使得口頭傳承文化的發展以及傳播力度無法進行全面普及,雖然短期內在全國引發了一次熱潮,但是明顯后勁不足,為了更好地發揚我國口頭傳承文化,讓社會人士認同口頭傳承文化,本文主要針對阜寧“牛歌熱”現象透視我國口頭傳承文化的發揚與保護。
牛歌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承,在農耕時代發起,盛行于唐宋年間。近幾年在阜寧舉行的牛歌大賽使我國傳統的牛歌口頭傳承文化得到了宣傳,在此地區形成了非常熱門的“牛歌熱”,也讓社會人士對口頭傳承文化有所了解和關注。但是當前熟悉牛歌的傳統藝人越來越少,導致真正可以原汁原味地表演牛歌的傳統藝人更是少之又少。而且,中國傳統的口頭傳承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已經失傳或近乎失傳。所以,目前保護并發揚中國的口頭傳承文化也成為社會人士非常關注的事情。
一、“牛歌熱”現象對我國口頭傳承文化發揚的影響
以往一些年輕人更喜歡潮流的流行文化,對于傳統的本國本地區文化卻知之甚少,并無了解的興趣,由于對于本土傳統文化缺少一定的認同感,導致政府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效果也非常不理想。
長江流域水稻田種植區,孕育了獨特的牛歌文化,已經在該地區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文化基礎和群眾認同感,所以在該地區進行提倡和宣傳則很容易喚醒該地區人民對“耕”文化的歷史記憶,同時也隨著牛歌文化的擴散,使“牛歌熱”受到關注后,在其他地域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宣揚和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牛歌這種傳統文化。
阜寧在2008年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牛歌大賽,顯然到如今其影響已經越發深遠,此次比賽國內和國外牛歌愛好者同臺競技。這樣的熱門文化現象自然會被敏感的媒體捕捉到,讓中華傳統文化引起社會的積極關注。但是口頭傳承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相比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文化工作者只是單純地通過商業演出的模式,并不能很好地發揚和傳承牛歌文化,更多的應該利用文化產業的形式創建可以吸引群眾的口頭傳承文化周邊作品,在社會上進行推廣,讓更多群眾了解并喜愛。文化工作者應通過“牛歌熱”的熱潮加深人民群眾對口頭傳承文化的熱愛,促進中國口頭文化的發揚和傳承。
二、“牛歌熱”現象在我國口頭傳承文化發揚的途徑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
目前我國已經有很多傳統文化藝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中醫的針灸、京劇、皮影戲、昆曲等,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備受世界矚目,所以也幫助這些文化更好地被保護、被宣傳。
牛歌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舉動,已經引起了國內媒體和各文化組織的重點關注,讓社會群眾又了解到一種新的自然、淳樸風格的原生態曲調,既可以讓群眾在聽曲過程中更加了解牛耕文化,也使得更專業的文化組織對牛歌給予更加專業科學的保護和宣揚。所以,文化工作者在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質的基礎上與當地特色的文化價值、文化項目進行積極“申遺”,可以對相應文化的發揚和保護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二)成立專業的口頭傳承保護團隊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傳統文化早已無法追隨時代的腳步,如果這個時候還不能對其加以科學的保護和干預,想要憑著自身進行宣揚是非常困難的,雖然老帶新可以保證口頭文化依然具有很正統的原汁原味,也能保證延續,但是這樣缺乏專業性的管理和宣傳,沒有完善的團隊進行干預,僅僅是依靠當地政府的文化部門進行保護和宣揚是無法實現大面積普及發展的。所以對于一些具有文化價值的口頭文化傳承來說,應該充分地利用社會資源對其進行更加全面的專業保護。由經驗豐富的專家、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組成更權威、更專業的管理團隊,并且邀請對保護國家文化遺產經驗豐富的高校同時進行保護,文化工作者也可以在民間自發性的組織一些公益性質的保護宣揚活動,通過專業的宣傳流程進行實際的宣傳運作,并且對于這樣的口頭傳承文化,可以多制作一些視頻影像的資料,雖然對于口頭傳承文化來說更專業的傳播方式是口口相傳,但是文化工作者也要根據社會的特色發展進行改變,在不影響文化本質的前提下進行宣傳方式的創新。
(三)通過不同宣傳手段加大保護力度
文化工作者想要打造一個文化品牌最重要的就是對該文化的宣傳,宣傳形式也應該是多元素、多樣化的,轉變以往的廣告方式,更應該注重相關的文化活動策劃,以及通過一些重要的文化事件打造品牌文化形象。牛歌比賽的方式已經在社會上獲得了媒體和文化組織的關注,也引起了社會群眾對于牛歌的熱潮,讓傳統文化愛好者和專業的文化學者也對保護傳統口頭傳承文化進行宣揚,讓社會群眾更加了解到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四)跨文化進行宣傳傳播
傳統文化的宣傳方式有很多,并不只有縱向的傳播渠道,也有以保護傳統文化核心內容為基本,創新出的橫向的傳播發揚方式。中國有很多的傳統文化在國外都深受歡迎和喜愛,麗江的納西古樂隊被各歐美國家應邀參加演出時,在當地引起了一片熱潮。所以,文化工作者抓住合適的機會,進行跨地域、跨文化傳播,以保護本土文化為基礎,可以在國外進行文化交流表演,展現具有中華色彩的傳統文化魅力,讓國外的文化人士也可以對中國的牛歌口頭傳承文化有一定的關注和了解,再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與外國文化保護組織進行合作,更好地對中華傳統口頭傳承文化進行大范圍的宣傳和保護。雖然牛歌文化是傳統的文化,但是對于口頭傳承文化的發揚需要借助更多當前時代的手段,讓更多有經驗、有實力的團體和個人認可其價值,并且愿意為發揚口頭傳承文化作出人力、物力的貢獻,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發揚傳統文化。
三、結語
“牛歌熱”的現象吸引了更多社會群眾對中國口頭傳承文化的關注,讓一些風格特色極具魅力的口頭傳承文化也有了更好、更多的宣揚方式。文化工作者對于有價值的特色文化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立專業的口頭傳承保護團隊,通過多種方式宣傳手段加大宣揚力度,也可以通過跨國演出進行宣傳,將古代文化藝術與現代傳播手段相結合,這對口頭傳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大有裨益。
(鹽城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社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阜寧‘牛歌保護與發展研究”(2020SJA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