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幾會 李志
摘 要:數學最終必須要舍去背景,得到最一般的東西,數學學習是一個從實例出發,不斷舍去的過程,最終留下的就是數學模型。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精選問題、創設情境、感官參與;逐步抽象、抽絲剝繭、建立模型;回歸生活、拓展外延、深化認知這三個步驟來建構數學模型。
關鍵詞:數學模型;建構;步驟
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教學的靈魂,“抽象、推理、建模”是數學三大核心素養。《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模型的建立是學生體會與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 數學模型是指對于一個現實對象,為了達到某種特定的目的,根據其內在的規律,做出必要的簡化,再用適當的數學工具將對象轉化為一個數學結構。通俗地說:數學模型就是借用數學的語言講述現實世界的故事。? 客觀地講:只有模型建立成功的數學課,才是一節有著深遠意義的課,學生的學才是有深度的學。但實際的教學中,一部分教師只注重了數學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數學模型的建構,導致學生應用意識差,不會舉一反三。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呢?筆者將用一年級上冊“減法的認識”與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搭配”兩課來說明數學模型建構的一般步驟。
一、精選問題,創設情境, 感官參與
現實世界中有大量的關于數量關系與空間圖形的客觀現象與事物,這些現象與事物都可以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解釋;從這些現象與事物中可以抽象出大量的數學模型,生活問題就是數學模型的原型。生活問題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語言敘述呈現、故事講述呈現、圖表圖片呈現、操作演示呈現、表演呈現、游戲呈現、實物呈現等,這些方式的呈現目標都只有一個,將其轉化為數學問題。這些現實問題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有關于生活的現實、有關于數學的現實、有關于其他學科的現實,或與學生的生活很接近、或體現了時代的特點與要求,這些情境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有利于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分析、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識的形成和應用,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總之,它們都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能夠為模型的建立提供很好的探究素材,蘊含著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生活情境的呈現,能夠激發學生調動多種感官,眼、手、耳、腦并用,在傾聽或者觀察的過程中,分析、抽象、概括、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與問題意識。
例1:一年級上冊“減法的認識”
課本呈現的情境是一幅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解成兩幅圖來閱讀,第一幅圖有4個氣球,第二幅圖飛走了1個氣球。在這個過程中可分層觀察,從第一幅圖中獲取了什么信息,第二幅圖呢,能把兩句話連起來完整地說一說嗎?根據這兩句話,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學生得出:“有4個氣球,飛走了1個,還剩幾個氣球?”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例2: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搭配”
老師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周末麗麗要去參加一個社會實踐活動,媽媽拿出了2件漂亮的上衣與3條裙子,麗麗猶豫了,到底穿哪件上衣和哪條裙子呢?將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中的問題:“2件上衣、3條裙子,要搭配一套衣服,共有幾種搭配方法?”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逐步抽象,抽絲剝繭,建立模型
說到底,數學的所有知識都是以模型結構呈現出來的。例如,一個具體的數字、數的意義、一個具體的算式、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一個具體的方程、方程的意義、典型的數學問題等都是數學模型。數學模型如何建構,必須有一個不斷抽象的過程,將生活情境抽象成數學情境。數學情境抽象成數學事實,數學事實抽象成數學事理,數學事理抽象成數學算式或符號或圖表等結構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數學問題是探究的素材;學生是經歷這個過程的主體;觀察、對比、分析、實驗、猜測、推理、交流、抽象、概括、反思都是學生建模要使用的方法與手段。學生利用這些方法一步步抽象、抽絲剝繭,去除數學問題中的非本質的屬性,留下最本質的東西,形成數學模型。
例1:一年級上冊“減法的認識”
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中的問題。“一共4個氣球,有1個飛走了,還剩幾個氣球?”學生異口同聲說出:“4-1=3。”教師這樣做:1.用手中的圓片代替氣球擺一擺,邊擺邊說4、1、3分別表示什么。2.找學生拿著磁性教具在黑板上邊擺邊匯報。有的學生用情境中的氣球說明了4、1、3所表示的意義,有的用圓片敘述了4、1、3所表示的意義,有的用貼圓片的磁鐵敘述了4、1、3所表示的意義。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用氣球情境來抽象符號算式4-1=3,同時很巧妙地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脫離了氣球情境,學生用圖形操作理解了4-1=3 的意義,逐步加深對具體算式“4-1=3”這個模型的認識。
例2: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搭配”
學生將生活中的穿衣服問題轉化成數學中的搭配問題,并能夠用2件上衣圖片與3條裙子圖片,通過連線的方法有序地思考,教師接著引導學生進一步抽絲剝繭,建立模型。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不能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都要用衣服圖片來擺一擺吧。能用比較簡潔的方法表示出你的想法嗎?”幾分鐘以后,學生開始匯報。有的用A1、A2 表示兩件上衣,用 B1、B2、B3表示三條裙子;有的用A、B表示兩件上衣,C、D、E表示3條裙子;有的用1、2表示上衣,3、4、5表示裙子;有的用簡筆畫畫出來。這些都是通過列舉或者連線得到6種搭配方法。緊接著學生在對比中優化方法,進一步抽象出2件上衣、3條裙子搭配的比較完美的樹狀符號結構模型。
三、回歸生活,拓展外延,深化認知
當數學模型初步建立成功以后,教師絕不可以戛然而止。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意義何在,就是為了學生能夠應用新知識模型,靈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使得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與趣味。這時候的數學模型還不夠牢固,教師還需要設置一定的活動引導學生牢固掌握這個數學模型。這個過程中,一般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利用數學模型講述生活中的故事,加深學生對模型的認識。二是設置層次性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模型的認識。
例1:一年級上冊“減法的認識”
當學生理解了“4-1=3”這個算式模型不但可以表示氣球問題,還可以表示圓片問題和磁鐵問題時,教師為了拓展模型的外延,讓學生講幾個關于“4-1=3”的故事。學生講的故事可真豐富,有關于喝牛奶的故事, 有關于用錢的故事,有關于吃蘋果的故事,有關于小兔子的故事等。通過思維的發散與聯想對模型加以擴張和推廣,賦予“4-1=3”更多的“模型”意義。學生學習減法,重在理解“減法”是怎么一回事,對減法的“□-□=□”有生動的認識。學生知道了,從整體中去掉一部分,求剩余的就會用減法。同時對于具體的算式“4-1=3”這個模型,它不光可以用來計算氣球的問題,還可以用來計算牛奶、用錢等更多的問題。
例2: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搭配”
學生抽象出2件上衣與3條裙子有幾種搭配穿法的基本樹狀符號模型,也通過理解得到了衣服搭配的乘法模型“2×3=6”。這時候,能搭配幾套服裝的模型剛剛建立,教師要繼續引導,使模型得到進一步的拓展與擴張。教師追問:“如果有3件上衣3條裙子,有幾種搭配方法?4件上衣3條裙子呢?5件上衣3條裙子呢?100件上衣3條裙子呢?”從乘法的意義出發,將“上衣件數×裙子的條數=搭配總數”這一算法作為模型,突破教材的思路,向前延伸,向后拓展,以“一個幾為母體”,生出“幾個幾”的組合,由簡到繁,再化繁為簡,也能充分彰顯數學“模型”的魅力。
接著教師又讓學生講故事:“A1、A2表示上衣,B1、B2、B3表示裙子,得出搭配的穿法有2×3種,生活中還存在哪些類似的問題,A1、A2,B1、B2、B3還可以表示什么呢?你能舉一個例子嗎?”黑板上的搭配樹狀模型,不僅適用于衣服的搭配,對于菜的搭配,路的搭配,早餐的搭配,男女生跳舞的搭配等搭配問題,都可以用這個模型來解決。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不斷地抽象,逐步去掉數學結構的物理屬性;不斷地概括,總結出數學的本質屬性;不斷地模式化,形成特定的數學結構。“問題情境”到“建立模型”再到“拓展驗證”這三個步驟,是模型的建構過程的基本步驟。
參考文獻:
[1]王光明,范文貴.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數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2-86.
[2]王永春.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87-91.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