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巖
【內容摘要】本文從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敘事、大氣與平實的風格交織、個人與時代的內容映照等方面對紀錄片《漫步長安街》進行了初步探析。
【關鍵詞】時代;歷史;紀錄片;《漫步長安街》
長安街,這條橫貫北京中心的大動脈,在國人心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人們將日偽時期的啟明門改名為建國門,這里曾是飽受苦難的國人寄托建設一個全新強盛國家的夢想之地。由這里一路向西直到長安街西端的復興門,今天中國教育電視臺就坐落于此。這條十余里的長街,見證過中華民族歷史變遷中無數個重要時刻,留存了過往時代綿延不絕的深刻記憶,其自身的面貌也在時間的流轉中不斷地變換。2021年1月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首播的3集紀錄片《漫步長安街》,正是以這條街道為切入點,以漫步的姿態走進長安街沿線每一處鐫刻著歷史痕跡的重要場所,揭開厚重的時間帷幕,重溫中華民族百年奮進征程中的多個難忘瞬間。
時值建黨100周年的光輝節點,以紀錄片的方式講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各族兒女謀求獨立自主和民族復興的偉大歷程,激勵國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是影視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責任。《山河歲月》《我們走在大路上》等紀錄片作品,正是順應這一時代敘事主流而產生的優秀力作。由曾經創作過《新中國外交》《海峽風云》《潮涌東方》等優秀文獻紀錄片的陳宏先生擔任總導演的《漫步長安街》,既是遵循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規律的典范之作,也從立題、結構、風格等方面著力創新,形成了作品獨特的敘事質感。
一、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敘事
一直以來,歷史文獻類紀錄片的創作難點在于需要保證史料、史實的絕對真實性、立場的公正性、觀點的客觀性和敘述的權威性,但若過分拘泥于這種嚴肅話語風格,又會損傷紀錄片的觀賞性。長安街積淀了過去600年的重大人文歷史亊件,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復興的偉大征程。史料龐雜,維度眾多,每一個闡述引展的角度可能都會很精彩,加之公眾對長安街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以立足當下的現代視角不枯燥不說教,且不能與過往書籍影像的回憶式和全局式紀錄片雷同,這都成為內容選材與總體串接上的難點。如果按照歷史敘事多以時間為軸,依照時間順序緩緩展開歷史講述,這種常規結構方式雖脈絡清晰,但卻缺乏新意,也難以形成與當代觀眾情感的有力聯結。為了解決這些難題,紀錄片《漫步長安街》在敘述風格和影像呈現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漫步長安街》從立題上大膽地打破了單一時間敘事線的窠臼,以空間場域的跳轉,帶動時間軸線的回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時空流動敘事結構。長安街,勾連古今,見證變革。長安街及其沿線建筑,構成了紀錄片特定的空間敘事場域。駐足在今天的空間場域,感受到的是時間的層疊與歷史的積淀。走在一處處精心選取的空間中,時間隨腳步而流轉,歷史的不同側面漸次展開。
《漫步長安街》所呈現的空間,從長安街東端的建國門開始,一路向西,沿途兜轉,終點是位于長安街西端的復興門。這一漫步路線的方向設定,看似隨意,實則巧妙。東段的古代文明沉淀、中段的改天換地大變革、西段的現代化民族復興,既符合實際空間的氣質,也暗含了內在的歷史進展線條。自東而西,由古至今,走過歷史,立足當下,邁向將來。
長安街東端的北京古觀象臺歷經了600年的興衰流變;中國海關總署目睹了百余年間國門主權喪失又重獲的曲折;坐落于貢院舊址之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語言文字變革的過程;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陳列的識字證、婦女選民證和土地證等物,是中國婦女地位提升的最直接體現;東安市場和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的北京百貨大樓,是中國城市商業由舊社會跨入新時代的地標;北京飯店在120年的命運沉浮中,留下了眾多歷史風云人物的足跡,回蕩著各時代的音符。經由東長安街上的這些建筑,紀錄片《漫步長安街》第1集深入刻畫了在爭取獨立自主的道路上,中華民族一步步走來的堅定腳印。圍繞大國之道,引申出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的治國之道。
第2集的敘事空間環繞著位于長安街中心位置的天安門廣場展開,這里既連接東西,也承接古今。新中國的成立為天安門廣場帶來了大規模改造的契機。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每一個建筑都講述著建設新中國的豪情故事,彰顯著泱泱大國日積月累的雄渾力量,引申出中國共產黨是如何代表了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又是怎樣凝聚了14億人的國家認同。
作為紀錄片收篇的第3集,以西長安街沿線建筑為敘事場域。新華門顯現出“為人民服務”的新氣象;國家大劇院彰顯了文化大國的藝術沉淀和文化自信;北京電報大樓見證過電信行業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西單商業區和金融街濃縮呈現了國家經濟騰飛和金融繁盛;民族文化宮展現著各民族精誠團結共謀進步;“電化教育鐵三角”則詮釋了現代教育興國安邦的理念。
紀錄片《漫步長安街》以空間為場、時間為軸,在一橫一縱的編織中,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砥礪前行謀求復興的歷史進程,猶如一幅華麗壯美的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眼前。
二、大氣與平實的風格交織
歷史文獻類紀錄片有著宏大敘事的傳統,這種敘事風格的確立既符合對歷史變遷內容的表達,也植根于我國電視觀眾長期以來形成的審美慣習。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聞紀錄電影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的大型系列電視紀錄片,宏大敘事有著自己深厚的生長土壤。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起,紀實大潮的興盛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電視觀眾對于紀錄片的認知。以《東方時空》“生活空間”欄目為先導,“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度成為廣大電視觀眾對紀錄片最樸素的理解。盡管90年代末之后,紀實大潮遇到了更為多元、豐富的新紀錄理念的挑戰,紀錄片的形態愈加自由,而由紀實風潮確立的平實敘事卻還是作為一種底層氣質留存了下來。
《漫步長安街》的敘事基調在宏大與平實兩種風格之間進行了恰當的調和。片中既有宏觀俯視般的大氣呈現,又有微觀平視式的細部觀察;既有大開大合的史實概覽,又有腳踏實地的民生描摹。片名中的“漫步”一詞也精準地指向了這個于宏大中蘊平實的敘事姿態。片中多處使用的緩緩移動的攝影鏡頭,好似在模擬一位漫步在長安街邊的凝望者,時而駐足仰視巨大的建筑,感受拂過臉龐的時代微風,時而穿門而入拾階而上,從個體的視角品讀歷史片段的樣貌。就連片中解說詞的寫作與配音風格的把握也是盡量貼近漫步者的定位。不同于常見的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冷峻的男聲,《漫步長安街》采用了溫和內斂的女聲解說,恰如其分地拉近了觀眾與片中內容的距離,形成了更好的代入感。
三、個人與時代的內容映照
紀錄片這一特定片型,從1926年首次被命名起,就被有意強化了其含義中的“文獻資料”價值。正如智利導演顧茲曼的名言所示,“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①具備文獻資料的價值正是被比作“國家相冊”的紀錄片的重要功能。在紀錄片發展史上,這一作用早已被無數紀錄片作品反復印證。
20世紀90年代,上海電視臺的《紀錄片編輯室》欄目曾打出響亮的口號——“聚焦時代大變革,記錄人生小故事”,辯證地闡明了在面向大時代的記錄中,鎖定個體人物的敘事立足點。一切歷史進程都是由身處其中的個人完成的。為人物書寫,為時代立傳,已成為所有著眼于現實的紀錄片創作者的共識,也順理成章地延展至歷史文獻類紀錄片的創作理念中。在以各時期影像資料為重要敘事載體的文獻紀錄片創作中,個人故事書寫也已經成為描繪歷史大潮、撰寫時代篇章的有效抓手。
紀錄片《漫步長安街》在內容上融合了文獻記錄與當下記錄,影像形式包括當下實拍片段、歷史影像資料和動畫特效演示。每一部分影像的構建和選取都著力突出個人的比重,以對個人經歷和故事的講述帶動對時代精神和面貌的呈現。北京百貨大樓的張秉貴,一手抓的技能、一團火的精神,既是特定年代中的個人特質,更是新中國服務業全新面貌的表征。在不足20平米的小屋中構建“天安門博物館”的閆樹軍,用上萬件藏品外化了國人對天安門的深厚感情和由衷驕傲。在天安門廣場為游客拍照45年的攝影師高源,用照相機留住的是近30萬人與天安門同框的表情。堅守在電報大樓最后一個電報窗口的劉大姐,堅持在電腦上使用電報代碼輸入漢字,珍藏著人們對電報時代的溫暖情懷。個人的活動組合成了百年歷史中的一個個事件過程,長安街邊這些建筑的生命也正體現于活躍其中的這一個個靈動的人類個體。
202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作為世界上擁有成員人數最多的政黨,作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大國的執政黨,100年這一特殊時刻的到來更顯意義獨特。中國教育電視臺的獻禮紀錄片《漫步長安街》,以平實的姿態呈現歷史的選擇、聆聽時代的強音、憧憬未來的走向,獨特又精致,開闊且厚重,在眾多獻禮影視作品中獨樹一幟。
(作者系中國教育電視臺社教中心副主任)
【特約編輯:劉 原;責任編輯:韓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