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香
摘 要 傳統村落擁有獨特的人文文化特質,保護并發展村落文化不僅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并發揮育人價值,而且能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及文化交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既是挑戰,也是契機。淺析河北省傳統村落文化在保護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提高村落保護的有效性及實現多元發展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村落文化;保護;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6.068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而鄉村振興的關鍵即是要落實傳統文化的保護[1]。傳統村落又有古村落一稱,是指其歷史綿長,保護相對完整且延續至今的鄉村聚落形式,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村落格局、建筑文化及環境空間等要素[2]。秉持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維護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才可使傳統村落更具生命力,實現更持久的發展。但近年來,因城市化加速發展使我國的歷史文化傳承遭到嚴重破壞,并在逐漸消失。因此,保護并傳承傳統村落文化的完整性和特色,挖掘其多元文化的社會價值,促進村落經濟文化的均衡發展,增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成為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
1 河北省傳統村落文化的特征
1.1 文化價值特征
我國傳統文化價值特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價標準”中明確指出,歷史文化、建筑遺產、生態環保及政治軍事是歷史文化名村的特色價值表現。而對于河北省傳統村落,名人故居、戲臺、祠堂、寺廟及民間工藝則是其一段歷史時期內凝聚的文化價值特征。另外,河北省不同地區的傳統村落也有差異化的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如冀南的皮影、蔚縣的剪紙、邯鄲的磁州窯、井陘的拉花及河北梆子與絲弦等,這些都是河北省傳統村落重要的文化價值支援,直接奠定了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基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
1.2 人文環境特征
人文環境的構成基礎是人類的活動,目前河北省多數傳統村落有大量村民居住,這就使傳統村落并不單單是“物”,其更是一個有機、動態的人文價值景觀。近年來,傳統村落在逐漸向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開發了大量的旅游資源以提高村落的經濟價值,村落的“古”與“新”實現了高度統一。目前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歷史街區保護活動,其是在保持真實歷史的前提下,保留建筑外墻和歷史街道,同時調整內部結構,供現代人生活、游玩。相比文物性古建,民居、民宿的保護與建設的根本原則即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滿足村民的日常生活,確保其生活質量,使其感到更為方便與舒適,這樣文化的保護與村落的開發才能做到完美統一。而我國傳統村落更是蘊含了古樸民風,更具活力與真實感的“古”。
2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及發展的現實意義
2.1 彰顯地域特色,樹立文化自信
河北省是我國現存傳統村落數量最多,且保護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經統計,經國家認定的傳統村落有200多處,且是兼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及科學發展的地區。“冀文化”是河北省給外界的一張名片,傳統村落是其重要載體,其承載著傳統村落的物質形態和河北人民的精神內核,是代表地區特色的重要標識與符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建立在文化的繁榮興盛及人民的文化自信基礎上的,基于此,國家推出鄉村振興戰略以解決“三農問題”,幫助人們樹立文化自信[3]。河北省各地區的傳統村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具體表現,更是鄉土建筑與文化的綜合載體。因此從河北省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入手,可以提升傳統村落文化的軟實力,強化其生命力,幫助群眾樹立文化自信,是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措施。
2.2 夯實文化產業,促進文化交流
得益于我國市場文化產業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得以快速發展,這為廣大群眾樹立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礎。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既需要全社會的支持,也需要相應文化產業予以支持。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最終還是要落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上。相比其他產業,文化產業不僅注重市場價值,更注重人們精神需求的滿足。國民的文化認同感及民族歸屬感來源于深厚的文化產業,堅實的產業基礎可以為傳統村落文化發展帶來巨大益處,而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則有助于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建立團結的大家族。
3 河北省傳統村落文化保護存在的不足
3.1 現代生活方式致使傳統村落人口空心化
由于近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村無論是基礎設施、教育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還是經濟收入均與城鎮有較大差異,使得傳統村落大量人口向城市轉移,轉移人群以年輕人為主,多數老人與兒童留守村落,村內生產力不足,使城鄉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另外,留守老人與兒童不利于村內文化產業的進步,傳統文化沒有下一代可以傳承,導致大量優秀傳統文化消失。
3.2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缺失
改革開放之后,人們的思想觀念明顯變化,表現為對經濟發展的過度追求,而忽視了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雖然目前河北省多數傳統村落得到了政府方面的支持,但仍有多數村民對歷史文化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其更希望利用政府支持改善生活與居住條件,例如有些村落目前已經不再使用碹窯等傳統建筑,甚至部分村民提倡拆掉無用的傳統建筑,改建磚瓦房。可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經濟發展已經失衡,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村內的碹窯、廟宇及古城墻等失去維護逐漸坍塌,而查燈、道詩句等傳統歷史文化遺產也逐漸消失。
3.3 傳統村落過度依賴旅游開發,發展與保護不協調
近年來多數傳統村落開發旅游項目,以此推動村落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時也是推廣傳統村落文化的重要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村落旅游項目的開發缺乏前期規劃及后期管理,且部分村落注重經濟價值最大化,過度開發旅游行業,反倒忽略了村落文化價值的重要性。傳統村落逐漸商業化,使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失衡。因此,把握傳統村落商業化的“度”,充分利用鄉村振興戰略影響,拓展其他發展村落價值的新手段,成為傳統村落文化振興的破題關鍵。
4 河北省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及發展策略
4.1 以產業振興為核心,緩解傳統村落空心化困境
1)應當始終牢記“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興則文化興”的理念,由政府主導,積極與龍頭企業進行溝通,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建立立體化的產業模式,同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建立新業態,提高鄉村吸引力與整體競爭力,使外出村民能夠返鄉創造價值[4]。2)當地各級政府都應當重視傳統村落的發展,最大限度地進行創業幫扶,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解決傳統村落空心化的問題。另外,需加大財政投入以提高村莊公共設施的建設,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為村民提供全面的社會保障服務,加大教育投入,興建教育設施,以城鎮為目標全面提升村落公共服務。3)做好村莊發展規劃,以經濟與生態效益為基礎,合理規劃產業發展與空間布局,在滿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同時,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
4.2 從根源著手,提升村民的保護意識
村民是維系傳統村落日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保護、傳承村落文化的主體,因此應從村民入手,對村落文化進行根本保護。1)加強村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認知教育,樹立其文化自信,認識到傳統村落文化蘊涵的豐富價值,同時分享年輕一代投身于傳統村落保護的案例,學習成功的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護觀,從而主動進行村莊保護。2)當地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強行政管理,明文規定加強文化保護,禁止村落過度開發的不良行為,同時成立專門的文化保護工作組,日常進行文化保護的宣傳,加強村民保護意識,認識到傳統文化對村落的重要性,主動承擔村落維護工作。
4.3 優化鄉村環境建設,維系村落文化環境
河北省傳統村落的維護工作開展較晚,不過這也給河北省提供了其他省市可以參考的成功經驗,可以根據各村落的實際情況,充分借鑒其他省市的案例進行規劃建設。農村改建中,首先應做到傳統與現代化建筑的共存,不可拆除古建筑以搭建民房。可以先進行全面的新農村規劃,將原有的村落建筑設為旅游景點或者傳統歌舞、習俗的舉辦地點,維護文化的發展需求。還可以適當拆除落后的古建筑,以原有建筑為設計基礎,融合傳統村落與現代化建筑的特點進行設計,建設滿足鄉村居民現代需求的建筑,如建設結束后,利用中國風外飾進行裝點,既可以維持傳統村落建設格局,又可以滿足村民現代化生活需求,將文化傳承與建筑風格充分結合,還原青磚黛瓦、小橋人家、依山傍水的鄉村特色,將文化依附在古建筑中,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傳承傳統村落的優秀文化
4.4 加強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傳播,避免“偽復興”
為避免傳統鄉村走入旅游大開發的誤區,應從其他多種途徑進行文化保護與宣傳,如研發文創產品、傳播文化思想或引導游客實際參與村落保護等,以此強化村落文化生命力。針對河北省各地區多元文化特征,應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回歸傳統村落的本質,以此帶動村莊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既可以豐富村落產業形態內容,又可以讓游客實際參與農業體驗,從中感受到地方文明[5]。同時抓緊數據化時代的特點,利用新媒體優勢,通過新媒體平臺制作有關村落中手工剪紙、民族特色美食及扎染等內容相關的文旅視頻,或者開設直播銷售,如此不僅可以平衡傳統村落旅游過度開發帶來的弊端,消除旅游淡季影響,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而且可以使村落居民從文創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獲得利益,實現名利雙收,構建穩定的居民關系,維護文化的保護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映紅.鄉村振興戰略中傳統村落文化活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3):34-39.
[2] 孫九霞.傳統村落:理論內涵與發展路徑[J].旅游學刊,2017,32(1):1-3.
[3] 周錦,趙正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18(9):9-15.
[4] 盧福營,魯晨陽.村落特色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策略選擇:基于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的調查[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1(4):104-111.
[5] 龔向勝,魏芙葉,李煦.湖南省傳統村落的特點、價值及保護:基于五寶田傳統村落實證研究[J].作物研究,2020,35(5):415-419.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