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創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升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一、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大要求
鞏固提升制造業國民經濟循環核心支撐能力。制造業是消耗中間產品最多、進出口占比最高、輻射帶動力最強的產業部門,對國民經濟循環的支撐作用遠超其他行業。在國際上,發達國家都有一定規模和比例的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循環的核心支撐,如日本、德國、韓國等世界工業強國一直保持較高且穩定的制造業比重。2000年以來,德國和日本制造業占比保持在20%左右,韓國則維持24%—28%區間,較高的比重為日本、德國、韓國保持經濟發展韌性、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了關鍵支撐。我國是世界上制造業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進一步提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增強制造業在就業、出口、供需平衡、創新等方面對國民經濟循環的核心支撐作用。
增強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掌控能力。制造業是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循環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領域。目前,我國整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缺乏對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的掌控能力,產業鏈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在國際經貿摩擦不斷增多、疫情加劇全球產業鏈調整的情況下,重要和關鍵產業斷鏈、受壓的可能加大,增強制造業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更顯緊迫。為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需要更好把握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演變趨勢,理順國內外產業鏈條協作關系,盡快打通堵點、斷點和薄弱環節,加快構建更具韌性的產業鏈體系,提高產業鏈維持自身系統穩定、防止斷裂的能力。
提升制造業國際經濟大循環引領能力。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國繼續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循環提升國內經濟循環效率和水平,通過做大做強國內經濟循環帶動國際經濟大循環。制造業是我國高水平“引進來”和“走出去”的主戰場,在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積極對外開放的姿態,通過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產業生態優勢吸引聚集全球優質商品和資源要素,同步實現自身發展能級提升和國際經濟體系深度嵌入;通過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人才素質和產品質量品牌,加快制造業“走出去”步伐,通過自身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國際經濟大循環,實現由依賴要素低成本、廉價商品參與國際經濟循環向依賴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優質要素資源支撐國際經濟循環轉變。
二、制造業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的四個不足
結構高級化合理化不足,制造業內外部循環不暢。從產業間結構來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原材料產業在制造業中占比偏高,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占比偏低。2019—2020年,我國營業收入規模最大的10個制造業行業中,1個是農副食品加工業,5個是原材料工業,高技術行業只占4個,并且主要聚集在勞動密集型領域。如我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主要集中在加工組裝環節。從產品間結構來看,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相當多的領域存在中低端產品過剩、同質化高度競爭,但高端材料、產品卻大量依賴進口。如鋼鐵行業,2021年7月份,我國粗鋼產量占全球比重高達53.68%,但高端軸承鋼、高性能模具鋼等高端鋼材占比非常低,嚴重依賴從日本、韓國、德國等地進口。此外,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如,信息技術咨詢服務等行業與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不匹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500強企業中的互聯網軟硬件支持企業平均收入凈利潤率為2.03%,美國為12.89%;平均資產凈利潤為2.46%,美國為9.63%。
產業基礎能力短板突出,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核心基礎元器件、零部件設計制造能力不強,短板問題比較突出。二是關鍵基礎材料相對缺失。三是先進基礎工藝掌握不夠。四是基礎軟件設計與生態化應用不足。
關鍵要素供給面臨瓶頸,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動力支撐不足。一是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約束增強。當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已經開始下降,土地和資源環境指標約束不斷趨緊,用工、用地、用能和污染治理成本不斷提高,給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形成強大的倒逼效應。二是技術研發欠賬較多,創新增長動能尚未激活。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評估,與美、德、日等制造強國相比,在未來十大優先發展領域的16個細分產業中,我國仍有10個產業差距大或差距巨大,尚未擺脫關鍵核心技術追隨者的角色。三是高端和專業技能人才短缺,結構性矛盾突出。我國高等教育普及率仍然偏低,2018年高等院校入學率為50.6%,而2016年美國、韓國、俄羅斯分別為89%、94%和82%。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大幅下滑,既掌握先進制造技術、又熟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
產業創新發展生態待優化,參與國內國際循環的環境尚待完善。一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較高,市場準入許可有待簡化,部分領域不合理規章制度清理不到位。二是市場出清進展緩慢,產業退出渠道不暢。由于企業破產法律和清算注銷制度實施不暢,破產程序復雜、耗時較長、成本較高,大量僵尸企業的存在既影響市場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也擠壓了優秀企業的生存空間。三是部分地區和行業仍存在“玻璃門”“彈簧門”等隱性壁壘,以及稅負高、費用多等制度性壁壘,擾亂了企業間公平競爭,增加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在營商便利指數、創辦企業所需時間、履行合同所需時間等方面還存在很大改進提升空間。我國企業稅負較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仍高出十幾個百分點。
三、制造業支撐新發展格局構建的四大任務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循環的主要領域,也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當前,我國正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合理的制造業占比對GDP總量持續增長至關重要,要避免制造業空心化、占比過快下降或大規模向外轉移。因此,需要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提升制造業產業基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一是分類推動不同行業領域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提升,著力提升國內企業全球競爭力,提高產業鏈暢通循環水平。二是完善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前后側、內外圍協作,構建能創新、敢創新、會創新的創新生態環境。三是充分發揮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政產學研用各類資源,加大戰略性、前沿性的基礎性、共性技術問題協同攻關。
加快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一是推動產業間協同創新。深度聚集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建立完善協同創新機制和平臺,推動三產技術、產品、服務、工藝協同創新,著力提升國民經濟全行業創新效率。二是強化行業間投入產出關聯。依托制造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制造生產效率。依托制造業先進技術、裝備、產品大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以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催生更多生產制造需求、提供更多研發創新場景。三是打造兩業融合示范區。以現有國家級園區和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圍繞生態循環經濟、服務型制造等產業融合需求,踐行跨行業產品、技術深度融合發展理念,加大人才、資金、技術支持力度,打造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推動制造業更好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一是推動制造業對外開放水平,依托產業鏈配套優勢、產業發展生態優勢,吸引更多優勢海外資本、人才、項目等高端國際要素。二是加快制造業企業“走出去”步伐,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重塑技術、標準、品牌優勢支撐帶動國際經濟循環。三是優化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環境,支持建立海外服務機構,充分利用雙邊、多邊的對話機制,加強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加快推進標準的國際化,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一個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優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一是加快構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以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為核心,以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為底線,著力構建衡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統計、績效、指標等評價體系。二是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放開一般制造業投資項目審批,加快改革工業產品許可證制度,進一步清理阻礙公平競爭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各類做法規定,優化環保、稅務、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深化金融、財稅、價格、人才、創新等重點領域體制改革,加大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力度。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