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家偉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推動農民富裕富足,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在鄉村振興的深刻體現。近期筆者在江西吉安調研時了解到,從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農民參與的廣度、深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如何在變化的環境中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障農民受益主體地位,值得思考。
一、在聯農帶農中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吉安市在脫貧攻堅、農業產業化生產、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堅持聯農帶農機制,農民主體地位凸顯。
(一)企業幫扶實現貧困戶脫貧
吉安市在發展特色產業中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利益聯結機制,助推貧困農民脫貧增收。比如,江西奕方是一家水果種植加工企業,在全產業鏈發展中堅持聯農帶農,幫扶農民脫貧增收。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土地租金。承租荒山建設水果種植基地,按每年每畝200元支付土地流轉費用,農民可獲穩定的租金收入。二是務工收入。從土地平整、果樹種植到管護采收,聘請當地農民在果園務工,長期合同用工月薪達到4200余元,季節性臨時用工平均年收入可達2萬余元。三是種植收入。成立合作社幫助農戶學習種植知識,無償發放水果小苗并與農戶核定回收單價,無償提供技術、管理等托管服務,承諾兜底包銷,水果豐產后農戶每畝預計有4000元的增收。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發展
吉安市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全面實施農業生產托管,推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比如吉水縣聚焦服務小農戶,推廣訂單農業,為農戶提供稻谷種植多環節托管或全程托管服務。農業服務企業以土地托管為載體,為農戶提供種子、耕作、配肥、插秧、防治、收割、烘干、收儲“八統一”一條龍服務,農戶只需配合企業做好日常農事,田間管理只需放水、曬田,就可當上“甩手掌柜”。農業生產托管減少了季節性拋荒,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決了種地勞力短缺問題,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在該縣水田鄉,金田農匠公司托管農戶土地,種植早、晚兩季稻谷,普遍實現畝產“一季千斤、兩季噸糧”,按訂單收購價140元/百斤算,每畝收入2800元,企業服務費大約一季550元(包括種子50元、農藥90元、肥料180元、機插55元、機耕90元、機防30元、機收55元),農戶收入能達到1700元。與農戶種植相比,生產托管后農資、農機等成本降低10%,糧食增產10%,再加上訂單收購糧價提升,農戶每畝增收200元以上。
(三)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
吉安市尊重農民意愿,在鄉村建設中發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讓農民深入其中,干農民的事情。比如吉安縣陳坑村,在推進五美鄉村建設中,村里多次召開村民大會,村民在暢所欲言中逐步統一思想,還主動貢獻金點子;遇到經費不足時,村民或投工投勞,或自愿捐助經費,改造后的村莊實現了村域人文特點、農戶想法和美化效果的有機結合。在村莊管護中,吉水縣充分發揮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作用,把門前“三包”(包環境衛生、秩序、綠化)、三個自覺(自覺垃圾分類投放、圈養畜禽、交納村莊保潔費)、治理“八亂”等方面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引導全體村民共同監督遵守。如該縣馮巷村,村委規定每戶每年繳納100元環境整治費用,同時開展環境衛生星級評比,月度評比優秀的,村委獎勵每戶20元,全年均為優秀的,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獎勵,通過農戶爭先創優解決了村莊管護難題。
(四)能人鄉賢帶動農民增收
吉安市注重發揮能人示范引領作用,探索建立了村干部及能人領辦、黨員帶頭參與、村民自愿參與、脫貧戶統籌參與的“一領辦三參與”模式。如吉安縣陳坑村,由致富帶頭人裴鳴鵬領辦,籌集資金200余萬元成立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艾草基地600余畝,吸納近百農戶入股,長期聘請30多位村民務工,2020年人均務工收入達7500元。吉水縣還充分發揮鎮村鄉賢組織,積極搭建鄉賢聯誼會平臺凝聚鄉賢力量,引導鄉賢獻計獻策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帶動村民致富。
二、農民參與鄉村振興面臨三個變化
從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受益主體、農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也隨之發生變化。
一是農民受益群體的變化。在脫貧攻堅階段,不少政策舉措優先向農村貧困戶傾斜,所探索出的經驗做法具有典型的階段性特征。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一方面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保障脫貧戶不因政策調整而返貧;另一方面,產業發展、政策支持的受眾面將由特定群體向全體農民轉變。比如,從特色產業幫扶貧困戶到鄉村產業振興帶動農民持續增收,需要系統謀劃,建立覆蓋面更廣的聯農帶農機制,將脫貧攻堅中的幫扶式“輸血”拉動,有效切換為鄉村振興中的組織化“造血”帶動。
二是農民參與廣度的變化。鄉村振興已由示范探索到點面結合全面鋪開,由重點領域到五大振興全面推進,農民參與領域也將持續拓展。比如美麗鄉村建設,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從部分村莊實施到全域整體推進,農民參與的領域將更廣。再如,吉水縣農業生產托管面積雖然由2017年的15.5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41.3萬畝,但全程托管面積僅為12.3萬畝,大多還是單一環節托管,農民還要適應從單一托管向全程托管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面拓展的轉變。
三是農民參與深度的變化。鄉村振興任務的持續推進,將改變農民的參與程度。比如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持續性管護任務比階段性建設任務的難度更大,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多,充分發揮農民積極性不可或缺。再如,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公司+村集體+農戶”等形式,推動農民組織化程度明顯提升,但不少農民“社員”意識、“合作”意識還不強,農民參與的深度,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更好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對策建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設美好家園。
(一)提升農民自身能力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提升能力是關鍵。為此,要為農民提高生產、經營和管理等素質提供必要的有效途徑,加快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通過教育、培訓、宣傳、典型引導、邊干邊學等方式,幫助農民了解、熟悉參與村級事務決策、協商和監督的權利、規則和技術。采取靈活多樣、喜聞樂見的形式,逐步培養農民作為鄉村振興主體的責任意識。
(二)發揮聯農帶農作用
要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和改進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等組織形式在實現村民自治中的積極作用,使廣大農民能夠有效參與鄉村重要事務的計劃和決策。要創新農業服務方式,推動農業服務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等開展社會化服務,服務帶動農戶發展。鼓勵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人鄉賢帶動農民創業創新,增強農民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要探索完善股份合作、支部領辦、訂單管理、服務帶動、農民互助、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模式,推動農民廣泛受益。要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模式設定,明確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在產業鏈、利益鏈上所處環節和所占份額,形成企業和農戶在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要堅持農民能干的盡量讓農民干,農民能參與的盡可能讓農民參與,讓農民更多深入其中,參與鄉村振興各項事務。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