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吉守益


·團隊簡介·
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坐落于“蘇州硅谷”——蘇州科技城,創辦于2011年。辦學10年,該校從“借校辦學”到形成集團化辦學格局,成為區域的“窗口學?!?、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這10年也是該校教師團隊建設的關鍵時期。學校目前共有教師161人,其中骨干教師44人,包括蘇州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市級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10人,區級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33人。學校教師團隊年輕富有朝氣,平均年齡29歲,其中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教師占比達20%。近幾年,學校在文化建設、課程開發、家庭教育等方面做了積極嘗試,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學校先后獲得全國籃球特色學校、江蘇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江蘇省優秀少先隊集體、江蘇省智慧校園等稱號。
【摘 要】“培育一片生命的林子”是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師團隊建設的價值追求。學校通過塑造共同的愿景、共建生長的氣候來營造教師發展的良好生態。通過精準施策,幫助每位教師繪制成長的圖譜,定制發展的路徑,多維推進教師互助式成長,喚醒教師個人的成長,共育一片生命的林子。
【關鍵詞】生命的林子;教師團隊建設;互助式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1)74-0041-04
【作者簡介】1.徐瑛,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育集團(江蘇蘇州,215163)黨總支書記、總校長,高級教師;2.吉守益,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江蘇蘇州,215163)副校長,高級教師。
我校(江蘇省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簡稱“科小”)是一所新城里誕生的新學校,學校目前有161名專任教師,來自全國14個省份,平均年齡29歲,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教師占比達20%。學校教師團隊年輕、有活力,有著強烈的成長需求。如何讓這群來自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在學校實現共同成長?學校開啟了文化融合背景下教師團隊建設的實踐探索。
我們認為,教育應該是森林的樣子,每一棵樹都應該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和生長姿態。同教育學生一樣,培養教師就是在培育一棵棵自由生長的大樹。在教師團隊建設的過程中,教育管理者要有靜待生命萌芽的情懷。在學校里,當一棵棵樹枝干相連、根系交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成就,便形成了生命彼此關聯的場域,學校就成了一片有生命的林子。培育一片生命的林子,這是我們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教師團隊建設的價值追求。
一、凝聚愿景:共育一片屬于“我們”的林子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杰出團隊的顯著特征,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景與目的?!睂W校是一個團隊,要想凝聚團隊走上共同的道路,學校就要帶著教師一起尋找學校發展的方向,塑造共同的愿景。
我們科小在創辦之初就確立了鮮明的辦學理念——“讓兒童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倡導好好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教育的理念下,建構屬于科小的教育生活體系,感受職業的幸福和生活的美好,是科小教育人的共同教育理想。我們一直認為,有教師自我生活的完整而幸福,才能帶領學生過一種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共同的愿景凝聚著教師從一個個“我”融合為“我們”,引導教師過好每一個教育的日子,對教育充滿共同的期待與追求。
人的成長和樹木一樣,需要有適合的“氣候”。對教師成長而言,這種氣候就是適合教師發展的團隊文化,具體體現為教師團隊的價值觀和行為處事方式。對于學校來說,建設什么樣的教師團隊文化決定著學校教師的成長方式。學校積極倡導教師對專業的追求,創設為人真誠、相互信任、彼此尊重、民主和諧的團隊人際氛圍,讓身處其中的每位教師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一種文化中,每一位教師都得到尊重,也只有這樣教師團隊才會更好地成長,并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生長出一片屬于“我們”的林子。
二、精準施策:共助“我們這片林子”的生長
生長是一棵樹永恒的追求。只有成全一棵棵樹的生長,才能實現一片林子的繁茂。教師團隊建設也是這樣,需要教師個體的自主成長,也需要學校關注并精準滿足每一位教師的發展需求,賦予教師成長的動能。
(一)精準適需,繪制教師個人成長圖譜
每個人的成長都有無限的可能。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學校要努力發現教師,更要激勵教師發現自我,讓每一位教師在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上追求發展的無限可能。
1.發現自我成長的可能。
發現自我是教師發展的核心。學校管理者要善于轉換視點,發現教師成長的無限可能,進而喚起教師主動發現自我。
如何幫助教師發現自我呢?我校通過研討等形式引領教師不斷展開對自我的追問:我是誰?我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我的“最近發展區”是什么?我該如何拓展自我、發現自我的可能呢?等等。在一次次的分享中,學校發現了一批有無限潛能的教師,進而通過社團建設、課題研究等途徑發揮每一位教師的特長,讓教師體驗生命成長的喜悅,發現自己成長的無限可能。
當每一位教師都致力于自我發現、致力于發現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時,學校就會形成適合人的成長的蓬勃氛圍,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成長的無限可能。每一個人都可以先建立自我生長的林子,營造自己生長的小氣候,讓自己的這片林子先茂盛起來,以自己的特長發展帶動其他人的進步。當每個人都生動起來,整個森林就會蓬勃生長。
2.量身定制成長的路徑。
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自我內心的喚醒,也需要外部的助推。我們主張根據教師的個體需要,為教師量身定制成長路徑,幫助每一位教師在班級管理、學科教學、教研科研等方面發揮各自特長,建立發展的信心。比如,有新教師不善于溝通交流,缺少團隊合作的意愿,學校便積極引導教師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幫助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其盡快融入團隊。
在為教師量身定制成長路徑的過程中,學校積極搭建促學的平臺,比如競賽平臺、研討平臺、寫作平臺等。在這樣的平臺上,每一位教師都會經歷“自我學習—團隊診斷式的幫助—自我再學習—團隊再幫助”的循環學習。學校教師積極參加賽課、展示課等活動,不停地打磨自己的課堂教學,個人專業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對青年教師,學校會在助其打磨課堂的過程中,引導其復盤自己的成長,將上課的思考寫下來,把課堂教學與科研結合起來;課堂思考促進了科研的深入,反過來科研也反哺了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對于成熟的骨干教師,學校更多是通過放手的方式,讓其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更加自主的空間里自由地成長。
3.繪制個人成長圖譜。
教師專業成長的本質是人的成長。學校聚焦教師個人的發展,為其繪制個人成長的圖譜,讓成長看得見,有方向。學校為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和不同崗位的教師都分別繪制了成長圖譜,新教師、成熟教師、骨干教師,班主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等等,每一位教師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成長圖譜。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或是研修培訓中,教師不斷對照自己的成長圖譜,看看現實中的我和圖譜中的我還有哪些差距,找到個人成長的不足和優勢,明確自己的成長方向。
個人成長圖譜指引著教師的成長,激勵教師自覺自主發展。而學校各類教師的成長圖譜匯在一起,便是學校教師隊伍發展狀況最直觀、立體、全面的呈現。
(二)多維施力,促進教師互助式成長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建構主要發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是社會合作互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同伴的互助。
1.“朋輩攜手”的同頻共振。
針對學校年輕教師多的實際,學校充分發揮“同儕效應”,讓朋輩攜手,實現同頻共振。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學校成立“慧·谷班”,為他們定制了一年的培訓課程。新教師們在“慧·谷班”里共訴成長困惑,相互安撫與鼓勵,分享成長的喜悅,交流成功的經驗,共同尋找成長的動力。新教師培訓課程的內容有家校溝通、教學基本功、教材解讀等。學校選派有經驗的教師任班主任,引領這些新教師在班集體里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對于成熟骨干教師,學校也組建了類似的組織——“讀寫教成長營”。成長營面向全校教師招募成員,在班主任的組織下,成員有計劃地開展讀書活動,通過讀、寫、教一體化的研修方式,從理論到課堂,再從課堂到理論,加速專業成長。
2.“名師工作室”的專業引領。
教師的成長需要朋輩的攜手努力,也需要名師的引領。學校成立了多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名師工作室,由本校名師領銜。每個工作室公開招募了一批發展意愿強烈、有行動力的教師,組建了目標明確、有方向、有動力的學習共同體。
學校有省級網絡名師工作室和市級名師工作室10個,每個工作室都開展了專題化、系列化的研究,如小古文研究、學生閱讀研究、家庭教育研究等。各工作室的名師領銜人帶著團隊成員通力合作,不斷推動研究走向深入,同時實現成員的專業快速成長。一些名師工作室還承擔著學校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的研究,真正把教師的發展融進了學校的未來發展。
3.“自組織”的主體自覺。
教師的發展是教師作為主體自主建構、自覺追求發展的過程,它不是學校由從外部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的發展一定是教師自己“要發展”,這樣才會有可持續的發展。在促進教師發展的過程中,我校努力激發教師的自覺性、主動性,使其由“自在”走向“自為”。我們開展“自組織”培訓,喚起教師自主成長的意識,實現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在“自組織”培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明確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自主選擇加入學校成立的各種學習組織,也可以自己或和同伴一起組建一個學習組織。
此外,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還努力激發教師自主生活的熱情,引導教師創造自己的教育生活。學校倡導“好的生活生長好的教育”,引領教師和學生都過一種幸福的教育生活,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創造自己的教育生活。湖邊、山腳、課堂、工廠……到處都留下了師生創造生活的身影。學校每學期都開展“品牌生活日”活動,師生在“品牌生活日”這一天充分展示自己的生活創意。這樣的自主創造激發著教師的勇氣和靈感,助推教師更加全面發展。
三、展望未來——共賞“我們這片林子”的樣子
辦學十年,在不斷助推師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發現只要遵循人的成長規律,尊重呵護每一個生命的成長,生命便會綻放精彩。教師們就像林子中的一棵棵樹木,已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生關系,呈現出蓬勃生長的姿態。
我們更加堅信,無論育人還是培師,不是把每一棵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是尊重每一棵樹的天性,為其提供合適的土壤,讓其自由充分生長,長成自己本該有的樣子。
展望下一個十年,我們依然有著靜待生命萌芽的情懷。我們愿以園丁的姿態守望、欣賞師生的成長,看著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成全,彼此形成命運的共同體,生長出一片生命的林子。
這片生命的林子,便是教育最美的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