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巧玉

一、地理概念的界定
概念(Dictionary) 的描述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側重點。在邏輯學里,概念是一種反映對象或其屬性的思維形式,具有其恒定的“內涵”與“外延”。在心理學里,概念所包含的范圍相當廣泛,是指對兩個以上的對象、事件、思想及活動過程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在哲學里,概念是事物本質特征的反映。皮連聲著的教育心理學中將概念定義為“符號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質特征的一類人、事、對象或屬性”。
對于地理概念的界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學術界內得到普遍認可的界定有:陳澄在《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層級關系》一文中指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褚亞平編著的《中學地理教學法》中提到:“地理概念就是在意識中能夠反映地理事物、現象及其演變過程的本質屬性。袁亞兵在《中學生地理概念學習心理變量及指導策略研究》一文中寫到:“地理概念是對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它是對各種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
綜合分析各學科的概念描述,結合前輩關于地理概念的界定,我們概括得出地理概念至少包含以下三個要素:第一,地理概念是一種思維形式,是對象及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是意識;第二,地理概念反映的對象有廣泛的范圍,都屬于地理事物、地理現象以及的地理演變過程;第三,地理概念反映的是對象的本質屬性,而非具體表象,透過現象看本質,正是地理概念的實質,是將具體的地理事物,現象以及演變過程的特征加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本質特征。地理概念是對地理事物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識。例如,何為洋流,太平洋有,大西洋有,印度洋有,有流向低緯的,有流向高緯的,有溫暖的,有寒冷的,有水平流動的,有上下流動的,有風海流,有密度流,有補償流等,然而將各種洋流的共同特征歸納概括出來,就得出洋流的本質屬性:“海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做大規模運動的現象。”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將地理概念定義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現象及其演變過程的本質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
二、地理概念的特征
概念(Dictionary)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外延和內涵。地理概念屬于一種學科概念,必然也具有概念的特征。地理概念的外延是指該地理概念反映的事物對象的范圍,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屬性的事物或對象。如洋流的外延包括暖流、寒流、補償流、密度流、風海流、北大西洋暖流、秘魯寒流、西風漂流、日本暖流、千島寒流……地理概念的內涵就是指這個概念的含義,即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對象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如洋流這一概念的內涵,包含有“海水沿相對穩定方向”和“大規模運動”等含義。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具有相反的關系,即如果一個概念的內涵增多,其外延就減少,反之,其外延增多,內涵就減少。不外乎地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例如,洋流的外延如果將海水倒灌包括進來,那么洋流內涵的文字表述就必須減少“沿相對穩定方向”七個字。洋流的外延如果局限為太平洋,那洋流的內涵必須在海水前面添加“太平洋”三個字。
三、地理概念的分類
目前,在地理學科界里地理概念分類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根據概念特征,一種根據地理食物屬性。
地理概念具有內涵和外延兩種屬性。按其外延范圍可分為單獨地理概念和普遍地理概念。單獨地理概念指某一特定的地理事物,其外延范圍狹小,內涵卻豐富具體,也就是地理名稱,如:北京、泰山、長江、黃土高原等等。普遍地理概念指一類地理事物的概念,其外延范圍較廣,內涵卻較狹窄,包括所有同類的地理事物,主要是一些地理術語和名詞,如山脈、氣候、等壓線線、外力作用、聚落、重工業、發展中國家等等。
地理概念按其內涵性質可分為具體地理概念和抽象地理概念。具體地理概念如山脈、河流、火山、城市等,抽象地理概念如氣候、地轉偏向力、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具體地理概念都與地理表象直接聯系。如圖一所示
三、地理概念表述的理論基礎
1.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認知發展理論把學習看作有機體對覺察到的環境的組織與適應。他的理論中有四個最重要的概念:圖示、同化、順化、平衡。圖示是認知心理結構,圖示的變化導致認知的形成和發展。同化是人們把新的直覺要素和刺激物整合到原有圖示或行為模式中去。順應則是新圖示的創造或舊圖示的修改。為了形成適量的概念性圖示,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均衡是必要的,皮亞杰把這種均衡稱為平衡。
2.新課程改革理念
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觀及出發點。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21世紀的教育著眼于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求知、生活、健體、審美,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律、主動樂觀、團結協作的精神,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教導學生學會適應學習化社會的基本生存技能和基礎科學知識,使他們具有良好的表達交流能力;指引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術,使他們具有社會實踐能力,具有收集、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