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素芹
9月的一天,像往常一樣, 7點多我吃過早飯匆匆來到學校,打開辦公室的門,還沒來得及坐下,就聽見外面走廊里有一個聲音在叫嚷:“都他媽太缺德了,我要轉班!”
我和另一個班主任對望了一下,那孩子就已沖進了辦公室。定睛一看,是我班上被選去參加技能大賽的郝同學。
“這個班的人怎么可以那么缺德,亂拿別人的東西?”
我驚訝地問:“怎么回事呀?”
滿臉通紅的他氣哼哼地對我說:“我去實訓室實訓的時候,桌子里被翻得稀爛,不知道誰把我的眼鏡都拿走了。”
我說:“你在班上詢問誰拿了沒有啊?”
“他們都不承認。”
“全班都不是什么好人,怎么可以那么缺德?我要轉班。”
我又好氣又好笑,但還是很鎮定的說:“嗯嗯是的,他們太過分了,怎么可以亂拿別人東西呢?”
他很氣憤地說:“反正我要轉班!”
我點點頭平靜地說:“嗯嗯!可以,不過你得看轉到哪個班,首先還要在專業部報備。”
“那我去找專業部。”
說完,氣哼哼地走了。看著他進了專業部辦公室,我決定分幾步走,先讓他發泄足情緒,我安安心心到班上給他找眼鏡;然后,用下午的班團時間,和同學們探討一下情緒處理以及人際交往的問題。
來到教室一一查問,原來是坐在郝同學前面的那個呂同學拿走,上課用了還沒有歸還。我悄悄問:“你和郝同學說了嗎?”“沒有,我又不會弄壞,我又不是不還給他!”呂同學很理直氣壯,我頓感無語,什么邏輯呀?我說:“要是別人借你的東西不和你打招呼,你生氣嗎?”呂同學不說話,這期間其他翻了課桌的同學幫郝同學收拾好了桌子,呂同學也默默還回了眼鏡。
下午第一節課前,我早早等在了教室,同學們陸陸續續進來了。看見郝同學進來,察言觀色,感覺他火氣已經小了不少,我向他招招手說,“到我這里來”。他站在我旁邊,我和他調侃說:“你屬牛的呀!”沒想到他一本正經地回答我說:“屬雞的。”我忍俊不禁,問其他同學說:“你們都屬雞呀?”同學們異口同聲“屬猴”,原來這一屆學生大多屬雞屬猴。我哈哈大笑,幾個反應快的大聲說:“殺雞儆猴咯……”同學們哄堂大笑,我偷偷瞄了一下郝同學,他也忍不住笑了。
笑聲漸小,氛圍尚好,我語重心長地說:“聲明一下,沒有批評,今天我只是以這件事為例和大家聊聊。”于是,在同學們的七嘴八舌中,我們達成了一些共識:遇到問題不能發脾氣,要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畏規則,尊重他人……在這個過程中呂同學主動向郝同學道了歉,郝同學還當眾表了態,以后會盡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看戲”的“猴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我見證了同學們的成長,皆大歡喜。
分析點評:
1、無法控制自身情緒是當今社會很多學生的共性,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寵溺,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注意他人的感受,遇事先發脾氣。
郝同學父親很早去世,在外人看來其繼父對他很友好,但郝同學生性要強,總是無法接受繼父的身份。或許只是來源于內心深處的自卑,郝同學平時也是一副生人勿近的形象,人際關系緊張。
呂同學家庭環境優越,在縣城居住,獨生子女,家長上班無暇顧及他,他很自由,朋友眾多。
解決問題的策略:“我是一切的根源。”引導學生以“我”開頭陳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抱怨、發脾氣只會讓事情更糟糕。當我們有所改變,一切都變了,變得美好了。
2、羅杰斯認為,咨詢師在咨詢中,除了共情理解積極關注,更應該將這種特質整合進自我形象中,以一種清晰自然的方式呈現。著名心理師咨詢師畢淑敏也曾說:“你永遠不能跑到來訪者的前面去,你只能跟隨……跟隨……還是跟隨。”我想,作為教師在處理學生矛盾的過程中要更多地著眼于學生心靈的成長,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去思考;給他們一些空間,讓他們去發現 ;給他們一些引領,讓他們去超越……在沖突中、思考中、頓悟中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