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摘要: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是幼兒教育中的重點項目,同時也是需要教師及家長給予高度重視的關鍵性問題。本文重點分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與方案,著重指出如何從生活的角度入手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由此為他們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幼兒教育;行為習慣;陶行知思想;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點與基石,它體現了生活、學習和教育之間的必然聯系。陶行知老師在其“生活教育”理念中明確指出:“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是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生活和教育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存在,不可分割。其中,教育的滲透應以生活作為指點,而生活則是回饋教育的最終平臺。另一方面,幼兒教育不單單是為孩子們貫徹初級文化知識,更重要的則是培養他們的行為習慣與思想意識,尤其是前者,對于幼兒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有著嚴重的影響。所以,遵循陶行知老師的“生活教育”理念,從生活的角度著手打造幼兒行為習慣培養方案,由此提高整體教育成效,這無疑是當前我們教師所要認真思考的關鍵性問題。
一、滲透生活教育理念,培養幼兒衛生意識
陶行知老師在“生活教育”理念中指出:“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1]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生活是一切教育的源頭,哪怕是我們所熟知的課堂教育,同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教育應該與生活聯動,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中,培養幼兒衛生意識是落實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前提,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避免一些細菌和病菌的侵害,讓幼兒懂得如何通過衛生來保護自己。我認為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展示給孩子們,由此喚醒他們對衛生問題的思考,從而讓教育活動在不知不覺中落實到課堂當中。
例如:在帶著孩子們閱讀《不講衛生的小豬》時,我給孩子們提出了這樣的思考性問題:“請小朋友們開動自己的大腦,思考一下為什么故事中的小豬會生病呢?”對此,有的孩子說“它吃了不干凈的東西”、“因為它的生活環境非常不衛生”。我在針對大家的回答給出好評的同時順勢提問:“小朋友們表達的意思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這只小豬非常地不衛生,所以它生病了。那么,小朋友們知不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習慣是不衛生的呢?”在大家思考之際,我利用幻燈片為他們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紀錄片,如:1.一群小朋友圍著一個大的托盤拿取食物,其中,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拿起這個放下那個,周而復始;2.一位母親將孩子用過的碗筷放在碗池中清洗,并放入了適量的洗潔精。隨后,我要求孩子們分析這些短片中的行為哪些是衛生的,哪些是不衛生的。對于那些不衛生的習慣,應該如何糾正?
二、滲透生活教育理念,培養幼兒勞動意識
陶行知老師在“生活教育”理念中提出:“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2]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教育的方式和目的要以生活為基準,也即是說不能單純地為了教而教,而是要思考幼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將認知和技巧完善地作用于生活。尤其是在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方面,科學合理地滲透“生活教育”理念,可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懂得“勞動最光榮”的道理。我認為,幼兒習慣于“有樣學樣”,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要發動其家長,經常給幼兒們提供一些自主勞動的機會,由此讓他們在鍛煉自身的同時逐漸習慣勞動,并熱愛勞動。
考慮到幼兒正處于智力成長發育階段,他們當中的大部分個體都不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所以,若想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勞動當中,首先要讓他們覺得勞動是一件無比有趣的事情。對此,我在班級中制定了小紅花獎勵制度,即:參加班級勞動的孩子會獎勵一朵小紅花,偷懶的孩子會扣掉一朵小紅花。其次,我每日定期與孩子的家長取得聯系,了解他們在家中是否有幫助父母干活等等,隨后對在家中表現良好的孩子給予小紅花獎勵。最后,每周五定期統計全體幼兒的紅花數,并對表現優異的孩子給予文具、畫冊等獎勵。由此一來,孩子們不但可以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活動當中,而且還能逐漸養成良好的勞動意識。長此以往,不但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促進他們勞動意識的生成,而且還能讓一些平日比較“懶惰”的孩子改掉以往的壞毛病。
三、滲透生活教育理念,培養幼兒禮儀意識
陶行知老師在“生活教育”理念中指出:“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3]這說明,從生活的角度著手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是落實禮儀教育與培養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禮儀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修養,同時也是伴隨每一個人終身的基本素質。幼兒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這個時期是培養他們的禮儀意識與道德修養的黃金時期,幼兒往往可以在耳濡目染和有樣學樣中樹立自身的行為習慣。所以,在生活中滲透禮儀意識培養,并為幼兒們塑造良好的榜樣,這無疑是廣大教師及家長們所要思考的重中之重。在具體的操作方法上,我們可以從一些生活小事入手。
在每日早間時分,當看到有孩子們前來上學時,教師可以主動向孩子說:“小明(化名)今天來的好早呀,告訴老師今天你吃的什么早餐呀?”。在每日放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再見”。長此以往,不但可以讓幼兒們體會到教師的熱情,從而拉近彼此情感的距離,同時還能讓幼兒在耳濡目染中逐漸養成和他人問好的良好習慣。另外,在平日的授課中,教師在要求孩子們發言的時候,需要將相關的課堂禮儀講給孩子們,比如:在發言之前應該先舉手,征得老師的準許后才能發言。而在這期間,當孩子們回答完畢之后,教師也要適當地說一句“XXX辛苦啦,回答的真棒!”,這樣不但可以體現出為人師的道德修養和禮儀之光,并且還能讓孩子們在這期間間接受到教育。同理,教師也可以定期組織孩子們觀看一些《來客人了》、《我是一個禮貌的孩子》之類的小視頻,并讓孩子們在觀看的同時思考一下視頻中的小朋友是如何接待客人,如何使用禮貌用語的,由此加強孩子們在這期間的體驗??傊?,禮貌反映著人的內心修養,體現一個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識。培養幼兒禮儀意識,這是促進他們成長,幫助他們構建健康、正確的人格品質的關鍵,尤其是在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該教育刻不容緩。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幼兒的認真范疇中不存在對和錯的概念,所以教師盡量不要使用“你這樣是錯的”來教育,而是要通過行動和循循善誘的方式來引導,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懂得如何為人處事。
四、滲透生活教育理念,培養幼兒自理意識
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自理習慣與能力,這是落實課題目標的關鍵,同時也是培養幼兒行為習慣的重中之重。其中,幫助幼兒養成自理意識,可以讓他們逐漸不再依賴父母或他人。尤其是在穿衣、吃飯等方面,這樣既能促進他們成長,也能讓他們逐漸懂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幼兒自理意識的教育和培養要改變傳統思路和方法,從生活的角度入手,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生活而教育,而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所以在落實培養方案期間,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幼兒的生活體驗主要包括了穿衣服、穿鞋子、疊衣服和整理床鋪等,圍繞這些生活項目,教師可以開展“誰的小手最靈巧”和“我是生活小能手”等比賽。讓孩子們仔細地實踐,把行動做到最好,從而讓幼兒的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培養,同時,間接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第二大點中實行的小紅花制度,并結合家園聯合活動,了解孩子們在家中的表現情況。比如:他們是否有自主穿衣服、洗手、疊被子等等,以此讓自理習慣的培養落實到生活中,不再局限于課堂當中。當然,幼兒自理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教師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和耐性,并客觀地看待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只有這樣,才能捕捉到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從而制定出更合理的培養計劃。
如果把幼兒園比作花圃,那么教師則是辛勤的園丁。他們的每一次澆灌都會帶給幼兒行為意識上的影響與牽動。而且,不單單是課堂中的行為習慣,有時教師在生活中的行為習慣往往可以更具耳濡目染的效果。所以,教師必須積極運用生活資源,從生活教育的角度著手展開分析,由此制定出合理的教育策略。另一方面,幼兒正處于行為習慣養成時期,我們必須嚴格抓住這一黃金時期,將行為習慣的指導與教育滲透在生活中,由此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成長,并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梅.小班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4(10):25—27
[2] 王雯波.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研究[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8(10):20—22
[3] 邵華.運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幼兒行為習慣養成[J].基礎教育研究,2015(0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