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囡
一、關于琵琶曲《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著名的古代琵琶大套武曲,取材自楚漢相爭時期的垓下之戰。該曲既有對戰爭場面恢弘氣勢的描繪,又有聚焦主人公內心情感的細膩描寫,并藉由豐富多樣的演奏技巧加以生動地表達,充分地展現琵琶這一樂器所具有的戲劇性。
與該作品同取垓下之戰作為故事題材的,還有提及琵琶這一樂器,便可使人聯想到的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者雖然在題材上具有相同之處,但細察其內部,不難發現其在敘事視角、樂曲風格、音樂形象等方面所存在的巨大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差異。
首先,在敘事視角上,《霸王卸甲》以楚霸王項羽為主角,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勇”“武”等字,是他在人們心中所具有的標簽。而《十面埋伏》的主角,則是以“謀”為世人知的劉邦。兩種處于對立面的敘事視角,決定了這兩首著名的琵琶大套武曲注定在風格上產生對立的差異。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前者作為歷史中的戰敗方,音樂所呈現出的是黯淡的、向下進行的一種狀態;而在中國傳統的“成王敗寇”的思想下,后者戰勝方的身份,意味著其將占據創作者及聽眾心理中正面的形象,隨之而來的便是雄壯、激昂與向上進行的音樂狀態。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為歷史中的戰敗方,但對項羽這一人物,后人并未如通常一般,負面且一元的對戰敗方進行歷史評價。反之對其加以贊揚,更多刻畫出悲情、英勇的形象,并為戰敗、烏江自刎等結果表達出同情與惋惜。
根據音樂的內容、風格,兩首樂曲進而在發展中選擇了更適合的形式。《霸王卸甲》選擇突出表現細膩地內心活動,以刻畫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代英雄走向戰敗自刎,對比強烈而豐富的音樂形象;《十面埋伏》則是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的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縱橫,呼號震天,如雷如霆也”。這一點,在樂曲的標題中,已有預示性的體現。
在樂曲的結構方面,該樂曲曲體結構為綜合體式。是以變奏原則為主,局部綜合了對比原則。它以變奏原則貫穿全曲的主體部分(第二——第八段);第九段之后引用了主題材料作了進一步發展。
從總體結構上看,全曲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段【營鼓】,以自由的節奏為即將打響的戰爭做了鋪墊;
第二部分為第二——第八段,分別為【點將】、【整隊】、【排陣】、【出陣】、【接戰】、【垓下】,以同一音樂主題變奏的手法將整個戰爭作了刻畫。這一部分表現為速度逐段加快、力度逐段增強;
第三部分為第九段【楚歌】,采用新的對比材料,以自由的長音符將主人公項羽柔情的一面做了形象的刻畫;
第四部分為第十段【鼓角甲聲】和第十一段【眾軍歸里】。采用主題材料進行了發展,以長、短音符交替和流水板的節奏型為主。描寫了戰爭尾聲和戰后的景象。
僅就目前已知的資料而言,1818年華秋萍所輯《琵琶譜》首次出現《霸王卸甲》曲譜,至今已有二百余年,足可見該曲橫向上的流傳時間之長。其次,從縱向上來看,由于地域、演奏習慣傳承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同一時期可能會產生諸多不同流派各具特色的不同版本。并且以此為線索,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在流派內樂曲也會不斷隨著演奏技術的發展、社會歷史變革引發的意識變化、樂器形制的進化而發生著改變。橫向與縱向同時發展,到今天,一些版本甚至流派消亡,一些則出現在今天人們的視野中。目前,版本得以保留,并仍有人可以演奏的,已僅剩汪派、浦東派、平湖派三派。
而三個流派間亦有一些差異與不同,表現在對段落的命名、音樂材料處理、演奏技巧等方面,根據段落歸納為以下三處:
一、第五段,浦東派稱為【排陣】,而汪派和平湖派則稱之為【點將】。雖然段落名稱不同,但在這一段的材料上,三個流派都延續了本流派上一段的旋律,只是在節奏上更為緊湊,同時也做了技法上的變化,以區別本流派的第四段。相較其他兩派,汪派增加了【三點將】這一段,但在旋律上仍然延續著【整隊】段落進行,對比上一段【整隊】和【二點將】兩處,也只是作了技法和節奏型的變化:【三點將】段落采用的是掃、半輪、挑、分的技法,節奏型以八分音符為主配以后十六分音符。
二、【楚歌】段落。平湖派的第九段【四面楚歌】和第十段【卸甲敗陣】是同一個旋律,只是在技法上有區別。這段旋律和汪派的第十一段【別姬】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浦東派在【楚歌】這一段的篇幅上,相比較其它兩個流派來說相對少一些。是自由的散板,旋律上和汪派的【楚歌】段落略有相似。
三、【鼓角甲聲】之后的段落里, 浦東派直接進入最后一段【眾軍歸里】,而汪派和平湖派在【鼓角甲聲】和【眾軍歸里】段落之間又有【出圍】、【追兵】、【逐騎】三段。在這三段里,汪派與平湖派在旋律上基本相同;在篇幅上,【出圍】和【逐騎】段落篇幅上,平湖派長于汪派,而【追兵】段落,汪派又比平湖派又稍長一些。浦東派雖然沒有【出圍】、【追兵】、【逐騎】三段,但是在【鼓角甲聲】這一段落中,篇幅比其他兩派要長,并且這一段里也包含了汪派和平湖派【出圍】、【追兵】、【逐騎】三個段落的旋律因素,可以說,【鼓角甲聲】是浦東派將【出圍】、【追兵】、【逐騎】聚于一身的一個段落。
二、演奏《霸王卸甲》所獲心得
在實際演奏《霸王卸甲》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演奏這首作品應處于一種怎樣的狀態?依前文所述,《霸王卸甲》雖然是大套武曲,但實際是更以內心情感表現為重的一首樂曲。因此,“武曲文彈”的處理方式較為符合這首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尤其從第二段到第八段的樂曲第二部分,不僅是單一材料多次變奏所構成的材料一致的整體,更是包含戰爭時間線上從準備戰斗到進行戰斗的一個重要環節?!皽蕚鋺鸲贰?、“戰斗”的標題內容加上大量密集的連續性掃拂及其構成的片狀音響,都易給演奏者造成“竭力演奏”“恢弘的戰爭場面”的判斷,從而導致過分用力處理這一片段。但實際上,描繪戰爭正在進行狀態的,僅有第七段【接戰】與第八段【楚歌】。若將占樂曲較大篇幅的整個第二段均以強奏,恐會因無法體現出強弱間逐層遞進的變化與對比,使演奏效果枯燥單一。
演奏《霸王卸甲》,由了解歷史故事到刻畫人物形象,再到將樂曲內部結構、材料、演奏手法代入到故事的框架內。深入了解作曲者的意圖與構思,在此邏輯之上加入演奏者獨有的個人理解,才能使演奏完整,才能賦予樂曲新的生命力,不僅是這首《霸王卸甲》如此,所有樂曲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