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真
摘 要: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中應打造生本課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在數學學習能力得到發展。
關鍵詞:生本課堂;有效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而很多數學課堂都本末倒置,教師在那里滔滔不絕,而學生沒有聽或聽不懂,一節課下來學生什么都沒學會,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個地方入手。
一、以生為本,立足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和內心需求
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設計,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應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兩點:
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練習》一課,如果單純的進行練習,學生會覺得非常枯燥,課堂沉悶沒有效率。如果教師從學生熟悉的學校停車場的柱子引入,設計這樣的問題:學校停車場的長方體水泥柱,長和寬都是3dm,柱高4m。
⑴每根水泥柱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⑵如果要給5根水泥柱的側面都貼上瓷磚,那么一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瓷磚?
一道題包含底面積、側面積、實際運用多個知識點,又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明白了學習數學的價值,并體驗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
2.貼近生活實際,引出學習需求
教材中常常設計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解決問題。可很多情境是為了教學而創設,并不是從學生的內心需求出發。如《平均數》一課,教材創設了收集礦泉水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移多補少找出平均數。可這個平均數不是學生想找出來的,不能體現學生的內心需求,學生體會不到學習平均數的價值。一位教師設計風景區推薦值的情境,有5名同學打分:9分、6分、9分、7分、9分。你認為用哪一個分數代表景區比較合適?學生從幾個數的選擇中,自然而然地得出求平均數,從而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
二、以生為本,依托操作活動理解數學本質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很難理解,這時就需要教師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形成對知識的認知。
如三年級《面積的認識》一課,學生對面積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沒有達到理論層面。教師就要通過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師可設計如下幾個活動:1.摸一摸物體的面,有什么感覺?舉例說一說物體的表面。2.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3.涂一涂,誰涂得快?得出結論: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在富有層次的活動中,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表面?表面有大有小、面積是對于封閉圖形而言的。從而建立了面積概念。
但無論設計什么活動,都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果脫離了學生,設計的活動,都是無效的。在教學《三角形的特征》一課,有位教師設計以下活動:畫一畫三角形;閱讀教材說一說什么是三角形的特征;畫一畫,三角形有幾條高?各有什么特點?由于學生對于三角形的概念還不明確,幾個活動無從下手,這樣的設計只是形式,并無實際效果。如果改為:1.擺一擺,怎樣才能擺成三角形?2.說一說什么是三角形?辨一辨,這些是三角形嗎?3.寫一寫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各部分名稱。4.猜一猜,哪座房子是長頸鹿的房子?為什么?你認為什么是高?最后再引導學生畫高。這樣設計的活動,立足學生學習基礎,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把數學知識從具體活動中抽象出來,遵循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知識,學生的學習水到渠成。
三、以生為本,溝通對比構建知識體系
小學數學知識分為四個部分的課程: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這幾個部分的知識逐級遞增、螺旋上升的編排在每個學段,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這些知識就像一個顆珍珠,需要教師找出他們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建立起知識模型。
在教學《雞兔同籠》一課時,學生學會用列表、畫圖、算式等方法,解決問題后,還要再問一問:今天學習的知識只能用來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嗎?學生就會說,在生活中還有“龜鶴問題”“租船問題”“數學知識競賽得分問題”等,都屬于雞兔同籠的問題。教師再通過找一找這些問題中,哪些相當于雞?哪些相當于兔?哪些是頭數?哪些是腿數?把知識進行串聯,讓學生的思維深入到知識的內涵,并建立了知識模型。
再比如《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一課,學生對于分母變分子相加減這個法則掌握得很好。我們還要再把分數加減法與整數、小數加減法進行對比溝通,讓學生明白加減法就是數一數、算一算有幾個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把整數小數和分數加減法進行溝通,建構加減法計算的知識模型,豐富學生的數學經驗。
數學教學的目標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它的變遷體現了從學科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從教書走向育人的轉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提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生本課堂,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學情出發,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情境,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此論文系:大田縣2020年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提高小學生課堂學習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TKTX-2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