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聞華
(江蘇省啟東市第一中學,江蘇啟東 226200)
高中地理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許多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感到很困難,認為很多知識點難以理解。因此,有人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加入“思辨型小論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思考和辯論,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的內涵。下面,筆者將基于“思辨型小論壇”的基本概述,對其具體運用路徑進行探究。
思辨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其目標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1]。
思辨性思維是理性研究、科學決策與學習創新的核心能力,也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思維訓練平臺,使其在“質疑—求證—判斷”學習模型的引導下,對地理學科中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和質疑;而后可以通過整合教材內容及實驗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求證基本現象,使學生從具體的地理現象探究中提升思辨性思維能力,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思辨性思維是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質疑、大膽創新,進而在思辨中形成獨特的地理認知。
思辨就是思考問題、辨析問題,而思辨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認識、分析、推理、判斷、鑒別等方面的能力,并使學生通過“思辨型小論壇”這個平臺將自我學習過程中的疑惑及學到的知識表達出來,而后通過論壇中的相互辨析形成更加清晰的邏輯思維結構,為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開展“思辨型小論壇”的基礎是學生存在疑惑,因此,在開展高中地理教學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情況將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呈現在“思辨型小論壇”上,以使學生在辨析中提升整體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氣壓帶、風帶與氣候”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并讓他們結合以前學習的冷熱不均引起空氣運動的原理,分析氣壓帶和風帶的聯系與區別,使學生在“小論壇”上自由表達對氣壓帶和風帶變化的認知,進而使學生發散思維,為深入理解地理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觀點的差異及表述不規范的內容提出指導意見,或者通過設問的方式使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進而實現優化教學效果的目標。
思辨性思維是以邏輯推理為基礎的理性反思思維,也是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及求證意識的重要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對所發現的問題和證據進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解決辦法。思辨性思維培養以杜威的反省思維理論為基礎,以質疑和求證兩大要素為內容,使學生在反思和質疑中分析客觀事實,并以客觀事實和證據為基礎,做出合理的論證和判斷[2]。思辨思維本身是中性的,并不是對所有理論的推翻重建,而是以已經存在的觀點為基礎的思辨性思考過程,也是深度學習的過程。“質疑—求證—判斷”學習模型強調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并讓他們對已存在的觀點進行理性探討,同時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在觀點尚未得到論證之前不能馬上接受或反對,這實際上就是延遲判斷。要想形成思辨性思維,學生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收集證據,并進行檢驗和論證,然后做出正確判斷,即學生不僅需要有質疑精神,還需要落實好實踐活動。
例如,在講授“水循環”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將“如何才能合理地利用水資源”這一問題作為“思辨型小論壇”的辯論主題,然后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或者做一些小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觀點是否合理。如果有學生無法理解或驗證的問題,教師可以適時引導,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并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開展“思辨型小論壇”,不僅要讓學生“思”,還要讓學生“辨”。在高中地理“思辨型小論壇”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包括質疑課本、質疑標準、質疑教師、質疑同學、質疑自己,還要鼓勵學生敢于與同學、教師、課本爭議,使學生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進而獲得寶貴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學“天氣系統”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所認識的常見天氣,有的學生會回答陰天、雨天、多云等,而一些進行了課前預習的學生會回答氣旋、反氣旋這樣的地理專業名詞。這時,課堂上就會出現一些質疑,有的學生認為氣旋和反氣旋不是天氣。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質疑進行到底。通過閱讀課本,學生發現同學說得沒有錯,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氣流狀況的描述。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并打破常規思維的限制,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為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思辨性思維的本質就是能提出適當的問題,做出合理的論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合作討論來分析問題,進而做出合理的、恰當的思維判斷。在“思辨型小論壇”中,教師可以借助大量的圖片及音頻資料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質疑,并引導學生基于地理學原理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以此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例如,基于地表形態立體模型(見圖1)設計四個水平截面動態演示圖,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同一條水平截面與地球表面相交曲線上的各點(A、B、C、D)海拔高度有何特點?(2)相鄰兩個水平截面的相對高度有何特點?(探究結論:A、B、C、D 各點海拔110m,同線等高,即等高線)學生可以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感知不同地理環境下數值統計實際上就是等高距。由于學生的地理基礎不同,在認知上存在差異,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極易出現分歧,教師應抓住這些契機來引導學生辯論,進而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圖1 地表形態立體模型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思辨型小論壇”能夠使學生在問題探究—思辨—求證的過程中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對問題展開思考和辨析,進而有效提高整體辯證思維能力。同時,學生也需要大膽地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對他人觀點的質疑,勇于突破思維局限,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