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時光
作為全區集體經濟發展和資產財務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以及農村宅基地管理的責任部門,奉賢區農經站承擔著農村改革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的重要職能。針對近來農民群眾來訪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區農經站在區農業農村委的領導下,主動擔當,系統謀劃,創新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意識,推行“下樓”和“一站式”服務,積極探索“下沉式”調處糾紛模式,實現從以往的群眾“找上門”到現在的干部“走下去”的轉變,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為了更好地接待群眾來訪和糾紛調處,2021年區農經站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立案場所進行了完善升級,利用原有的仲裁受理室、仲裁合議室空間打造“一站多點”服務功能,打破原有的辦公模式,推行“辦公區域便民化”。
一是靈活轉換功能。受理仲裁案件的時候,該辦公區域作為受理室使用;仲裁庭審需要合議的時候,作為合議庭使用;有群眾來訪的時候,作為信訪接待室使用;需要調解糾紛的時候,作為調解室使用。
二是有效化解矛盾。通過實行開放式辦公、“面對面”咨詢,實現了辦公區域“最小化”,服務空間“最大化”,進一步暢通了溝通渠道,促進矛盾糾紛的有效化解。今年以來區農經站接待農民宅基地政策咨詢57起;受理農村土地承包來信來訪50起,大部分通過調解予以化解;受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案件12起(其中:6起裁決;3起通過調處機制化解;另3起案件還在審理中)。
“一站多點”服務體系僅僅是解決群眾“門難進”“事難辦”的第一步。為了提高糾紛調處質量,區農經站積極轉變服務觀念,深化服務模式,化被動“上訪”為主動“下訪”,讓工作人員撲下身子,走進基層,深入村民宅基,打造零距離服務。
一是深入一線調處糾紛。8月26日,區農經站派工作人員深入奉城鎮朱新村開展下沉式糾紛調處工作。由于該村個別養殖戶未支付土地流轉費,廣大享有承包地的農戶意見很大,多次到鎮、村反映情況,要求收回承包地,調解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宣傳相關法律、政策,做通當事人思想工作。最后,當事人雙方當場簽署調解書,流入方承諾支付7524元土地流轉費。
二是及時回應農戶訴求。8月,來自柘林鎮胡橋村的一位農戶向區農經站反映其農村土地承包權證上面積與實際不符,存在被他人侵占的情況。為此,區農經站即刻組織工作人員前往該村,對村委會及當事人雙方開展調查。在掌握了整個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本著尊重歷史、遵守法律的原則,工作人員當場拿出解決方案,最終確認所涉0.5畝的土地承包權歸于當事人,并要求村委會對當事人的承包信息依法做好變更程序,從而在法律上保障了農戶的權益,讓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下沉式”調處糾紛的推進,更加緊密了干群之間的關系,增進了“魚水之情”。
區農經站針對群眾信訪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積極開展基層干部業務培訓工作,深入宅基跟農戶“零距離”、面對面宣講政策,開展普法宣傳,提升村民法治意識。
一是廣泛開展調研宣傳。2020年,奉賢區被確定為新一批全國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區,區農經站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總體要求,積極探索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工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多次至村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反饋,深入基層宣傳《上海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奉賢區農村村民建房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農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依法保障農村村民居住權益。二是提升基層服務能力。9月,區農經站聯合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舉辦2021年奉賢區農副主任業務提升培訓班,講解農村集體“三資”、土地流轉情況、存在的共性問題及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做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的能力,全區150個涉農村農副主任參加此次培訓。同步提升村民自我保護意識和農村基層干部治理能力,加強關注易出現矛盾的風險點,糾紛苗頭一出現及時處理,防止小問題升級為大糾紛,大糾紛久拖成“痼疾”。
下一階段區農經站將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建設,認真對待每一件信訪案件,規范群眾來訪接待工作,聚焦重點難點問題,深入調研,扎實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宅基地糾紛調處等工作,以全心全意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為核心,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深化農村土地改革,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