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黃建 蘭 濤 楊文熙 劉廣文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閩東醫院兒科,福建寧德 355000
喘息性支氣管炎為兒科門診的常見病,部分患兒病情控制不理想可發展為哮喘,嚴重影響日后正常生活。大多數學者認為[1],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發生發展與氣道解剖結構、感染、過敏體質等多因素有關,故臨床常給予抗感染、糖皮質激素抗炎、解痙平喘等對癥處理,但實際上其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近年越來越多研究報道[2],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社會環境不斷變化密切相關,人類活動逐漸由室外生活方式向室內轉變,環境微生物暴露較少,不利于機體免疫系統發育,故有學者提出[3],小兒喘息性疾病發生與菌群失調可能存在聯系,特別是腸道菌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08例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的臨床資料,旨在探究微生態制劑輔助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的療效及對患兒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閩東醫院兒科就診的108例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科學(第8版)》[4]中喘息性支氣管炎的診斷及病情嚴重程度分級的相關標準;②年齡≤5歲;③治療依從性良好;④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肺部感染、支氣管異物、支氣管或肺部發育不良等其他有可能影響肺功能的疾病;②營養不良史、免疫功能缺陷等;③伴有先天性心臟病、心功能嚴重不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根據治療方案不同進行分組,常規治療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12個月至5歲,平均(3.96±0.94)歲;病程1~10 d,平均(5.01±2.47) d;病情嚴重程度:輕度36例,中度19例。益生菌治療組53例,男24例,女29例;年齡13個月至5歲,平均(3.58±1.02)歲;病程1~9 d,平均(5.11±2.08) d;病情嚴重程度:輕度34例,中度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常規治療組采用常規方法對癥治療,包括:若患兒體溫≥38.5℃,應用布洛芬混懸液(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59,規格:30 ml/支)口服降溫,每隔4~6 h服藥1次,2~3歲每次服用3 ml,4~5歲每次服用5 ml;合并細菌感染患兒,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其余對癥治療給予孟魯司特鈉(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53,規格:4 mg/片),睡前口服,<2歲每次2 mg,2~5歲每次4 mg;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111,規格:0.5g∶2.5 mg/袋),每日1次,每次0.5袋;氨溴特羅口服溶液(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317,規格:60 ml/瓶),每日2次,每次2.5~15 ml;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阿斯利康,國藥準字H20140474,規格:2 ml∶0.5 mg),硫酸特布他林霧化吸入用溶液(阿斯利康,國藥準字H20140108,規格:2 ml∶5 mg)霧化治療。
在常規治療組的基礎上,益生菌治療組加用微生態制劑治療,即應用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片(惠州市九惠制藥,國藥準字J20160053,規格:200 mg/片)口服,1~4歲患兒每次0.5片,每日3次;≥5歲患兒每次1片,每日3次。兩組均以連續治療7 d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2個療程。
①記錄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療效判斷標準[5]:臨床治愈:經治療后喘息、咳嗽等癥狀體征基本消退;好轉:喘息癥狀明顯減輕,喘息發作頻率減少;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臨床治愈率+好轉率。②治療前后對兩組患兒的相關免疫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包括IgA、IgE、CD4+、CD8+、CD4+/CD8+進行檢測,記錄其指標變化情況。③治療后3~6個月對患兒家屬進行隨訪,了解其喘息復發情況。
應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益生菌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23%,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50,P=0.010),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治療前,兩組的IgA、IgE、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兩組的IgA、CD4+、CD4+/CD8+指標均高于治療前,IgE、CD8+指標低于治療前,且益生菌治療組的IgA、CD4+、CD4+/CD8+水平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IgE、CD8+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免疫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免疫指標比較(±s)
組別 n IgA(g/L) IgE(IU/m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益生菌治療組 53 0.71±0.12 1.15±0.39 7.760 0.000 152.81±30.65 71.57±13.47 16.714 0.000常規治療組 55 0.73±0.10 0.92±0.26 4.786 0.000 156.66±29.62 95.13±14.15 13.442 0.000 t值 0.801 3.560 0.680 8.856 P值 0.425 0.001 0.498 0.000組別 n CD4+(%) CD8+(%) CD4+/CD8+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益生菌治療組 53 37.30±3.4045.61±4.4311.8950.00036.98±1.8530.55±1.4318.9810.000 1.01±0.11 1.50±0.15 20.8410.000常規治療組 55 37.81±3.3542.27±3.70 7.195 0.00036.65±2.1833.70±1.59 8.697 0.000 1.04±0.12 1.26±0.13 9.961 0.000 t值 0.793 4.263 0.832 10.781 1.133 8.696 P值 0.429 0.000 0.407 0.000 0.260 0.000
兩組患兒治療后隨訪3~6個月(無失訪病例),益生菌治療組有3例患兒出現喘息發作,而常規治療組有13例,益生菌治療組喘息復發率5.66%,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23.64%(χ2=6.847,P=0.009)。
喘息性支氣管炎是兒科常見的疾病,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喘息性支氣管炎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喘息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兒病情控制不佳可進展為支氣管哮喘,而且我國在該病中的整體控制水平并不理想,故喘息性支氣管炎的防治仍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年隨著腸道菌群紊亂與過敏性疾病發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越來越多,臨床學者嘗試應用微生態制劑防治過敏性疾病[7-8]。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菌群結構變化決定著免疫功能的變化,腸內存有的免疫細胞約占人體總量的60%~70%,而且腸內的免疫細胞還能夠與泌尿系統、呼吸系統黏膜下組織的免疫細胞結合形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調節機體免疫功能[9],在過敏性疾病和哮喘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益生菌主要是指對人和動植物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主要定植于腸道,通過對腸道微生態系統進行調控以調節全身免疫系統,進而對相關過敏性疾病的治療產生良好的療效[10]。而有益生菌生產的產品臨床將其俗稱為微生態制劑,本研究對益生菌治療組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微生態制劑輔助治療,結果顯示,益生菌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6.23%,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的80.00%,提示微生態制劑輔助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所用的酪酸梭菌腸球菌三聯活菌片為我院兒科中常用的一種微生態制劑,其由含酪酸梭菌、腸球菌、糖化菌三組活菌共生,在人體內增殖,有效避免有害菌生長,進而調節腸道菌群正常,利于提高疾病治療效果[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益生菌治療組的IgA、CD4+、CD4+/CD8+水平顯著高于常規治療組,IgE、CD8+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P<0.05),提示應用微生態制劑能夠改善喘息支氣管炎患兒的免疫狀況。微生態制劑的治療機制是通過調節機體新陳代謝,提高食物熱量產出,以維持機體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的免疫功能正常,進而改善全身系統免疫功能,調節機體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應答,有效預防喘息性支氣管炎發生或復發[13]。與此同時,微生態制劑還能夠產生抗菌肽、細菌素、短鏈脂肪酸等阻止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達到良好的喘息性疾病防治效果[14]。本研究中,益生菌治療組患兒喘息復發率5.66%,明顯低于常規治療組23.64%,與王彬等[15]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微生態制劑輔助治療兒童喘息性支氣管炎能夠提高療效,改善患兒的免疫功能,利于減少喘息復發。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隨訪時間較短,未來尚需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