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秋園 胡育源 何秋儀 盧美海 熊小麗*
(廣西中醫藥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1)
中醫藥文化不僅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的根基與靈魂,也是中醫藥學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1],其華夏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中醫的整體恒動觀、三因制宜觀、德育觀等都引導著中華民族走過千年歷程。《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三五”規劃》首次明確了重視中醫藥文化建設以及強化中醫藥文化教育的意義[2],然而多數中醫學子對中醫藥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的不理解、疏離和陌生,均不利于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目前中醫藥的發展需要一種關于中國民族生命觀、價值觀的自信心式成長。中醫藥院校是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角色,理應承擔起培育中醫藥學人才、傳承和弘揚華夏文明的責任[3],做到以文載道、以文促學、以文化人[4],注重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夯實學生中醫文化基礎,增強大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自信[5]。為此,筆者基于本校易班建設的實踐,從在校大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知、態度、需求以及活動感受和建議四個維度進行調查,并通過SPSS數據分析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對策,希望通過創新方法手段、豐富內容形式、突破重點難點,推動中醫藥文化宣傳形成“線上線下同心圓”,讓更多學子感受中醫藥文化的蓬勃發展與兼容向上的內涵。
(1)問卷調查設計:以廣西中醫藥大學在校2020級(大一)以上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本問卷共24題,內容涉及受訪者的性別、年級、專業和4個維度中醫藥文化的認知情況(a)、宣傳態度(b)、宣傳需求(c)、感受及建議(d)。
(2)數據采集和統計:采用線上問卷星,進行匿名自填式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1150份問卷,回收1135份有效答卷,有效回收率98.70%。采用Office Excel 2019進行數據整理,SPSS 23.0軟件做統計分析。
回收1135份有效問卷中,人口學變量的數值特征反映了本次被調查對象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0級大一新生中醫類專業女生(表1),分布基本滿足抽樣的要求。信度(Cronbach’系數)表示檢測工具的可靠性、穩定性,數值越大說明檢測工具的信度值越高,檢驗結果越真實[6]。由表2可知,Cronbach’系數為0.875,表示該調查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代表著問卷的正確性和有效性[7]。Bartlett球形檢驗可表示變量之間的相關性。若P<0.05,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可進行因子分析[8]。由表3可知,KMO為0.901,大于0.9,且Bartlett球形檢驗為0.000,小于0.05,均說明該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調查問卷總的Cronbach系數為0.875,KMO檢驗為0.90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表1:人口學變量頻率分析

表2:可靠性統計量

表3:KMO和Bartlett的檢驗
由表4可知,只有在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態度上存在年級差異(P<0.05),可能是由于不同年級的學生所接觸的專業課程與文化教育存在差異;見表5可知四個維度的P值均小于0.05,說明我校大學生在中醫藥文化認知情況、宣傳態度、宣傳需求以及對已開展活動的感受及其建議都存在顯著差異[9]。

表4:各個維度在年級上的差異分析結果

表5:各個維度在專業上的差異分析結果
秉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培育過程中增添文化內涵,把中醫藥文化貫穿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書育人全過程,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醫藥院校除了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外,還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藥院校濃厚的環境優勢,將中醫藥文化“轉識為智”“化智為信”“化信為行”,彌補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欠缺[10]。結合同學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如通過視頻、影視、歌曲、產品等大力創建文明校園,挖掘中醫藥文化內涵。特別是結合時代和熱點,如在當前特殊時期背景下舉辦抗疫知識競賽、發布中醫藥知識宣傳視頻、發放防疫香囊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和社會主義自豪感,使其從思想上接納和認同優秀中醫藥文化,讓中醫藥文化宣傳往深里走、往實里走。
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播隊伍建設,提高隊伍育人實力。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中醫藥知識的傳播人員專業知識不過硬,推廣活動形式不夠豐富。因此,中醫藥院校應基于現有文化宣傳人才隊伍,積極動員學校領導、教學名師、輔導員、班主任、學生等參與中醫藥文化宣傳活動,壯大具備意志堅定、德才兼備、與時俱進、影響力廣的教師、學生傳播隊伍[11]。并將中醫藥文化宣傳融入組織、隊伍、人才管理等方面中,經常性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引導各專業教師源源不斷地傳輸出優秀的中醫藥文化成果,以各學生骨干為中堅力量推動我校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工作,創作更多高質量網絡文化作品,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氛圍。
互聯網是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創新發展最快速的輿論陣地[12]。易班作為集思想教育、教務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全國性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其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引領性強,為教育改革、發展和穩定營造了清朗的網絡空間。本次調查中,由于前期易班活動實踐,超過95%的同學能積極參與到易班中醫藥文化活動建設中,對其中對具有中醫藥傳統文化元素的“易班醫護熊”“五德扇”“筆記本”等產品十分喜愛。因此,中醫藥院校可注重健全易班網絡平臺運行模式,并聯合微信、QQ、校園官網等平臺作為載體,擴大宣傳面。結合時代背景和時事熱點,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將晦澀難懂的中醫藥文化知識通過易班平臺開展的各類具備時代感、創新性、實效性的中醫藥文化教育活動充分展示,幫助學生在文化活動和網絡空間中強化責任、堅定信念。
積極探索中醫藥文化教育課程育人模式。本次調查發現,有83.96%的學生以“中醫藥知識和經典內容晦澀難懂,專業知識的學習方式較為單一”為中醫藥文化普及存在的主要缺陷。因此,中醫藥院校應緊密結合專業特色,整合中醫藥學習資源,利用易班資料庫、易班優課等平臺,結合實體課程與網絡課程資源,形成課程“線上線下同心圓”模式[13]。以推動“課程思政”為目標,以專業課教師為主、學生隊伍協同,以試點建設、分步實施的方式,探索推動醫學人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聯動機制。抓住當前“碎片化”信息時代特征,利用易班優課在易班平臺探索建設精品時長不同的公開課,將中醫藥思想文化貫穿課堂內外,塑造中醫藥學術氛圍完全滲透浸潤。
創新,是挺進新時代的一張“通行證”。我們應抓住教育傳播方式從單向傳播向大人群、多維度、個性化服務模式轉變的特點[14],創新個性化的宣傳方案。其一,增加“校本化”特色,深化特色內涵式發展,如該校在活動設計中融入五德理念,定期推出校級五德榜樣評選、五德精神宣傳活動、五德項目建設等,引導學生做到“智行、信行、仁行、勇行、嚴行”。其二,創新文化宣傳方式,針對年級專業有所側重。針對低年級學生,注重啟蒙思想,通過開發平臺中醫藥文化“榜樣學習”、專業知識“學霸筆記”等功能,提供榜樣宣傳力量,提高宣傳度。針對高年級同學,注重實用度,利用線上平臺定時更新考研相關真題和醫學素養培育網課視頻,創建專業學習與素質培育“兩不誤”的干貨平臺。針對專業差異,中醫藥專業注重于專業知識比賽中增加中醫藥文化考核能力,督促專業學子傳承中醫藥精華;非中醫藥專業可通過各類創新性的文化活動和知識科普潛移默化傳輸中醫藥文化,增加各專業的聯系和互動。
筆者基于本校實踐以及調查問卷結果,提出了關于“文化”“隊伍”“平臺”“課程”“創新”育人的具體措施。希望通過不斷強化中醫藥網絡隊伍和平臺建設,突顯我校五德易班中醫藥文化特色,形成一套成熟的“五位一體”育人模式,把“易班”構建成思想引領主陣地、醫學專業教育“助推器”,為奏響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主旋律貢獻一份力量。